SENSE隨筆150921魂離情外天 (上)

SENSE隨筆150921

《魂離情外天》:快樂與幸福 ()

Tony執筆: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2

 

〈因為快樂,所以幸福?〉

我們都在追求幸福,但如何才是「幸福」? 常識告訴我們「越快樂便越幸福」。正如香港人常說:「做人最緊要開心!」但是,人如何才能快樂?擁有快樂是否就擁有幸福? 電影《魂離情外天 Vanilla Sky》的故事透過一個覺醒的歷程,對快樂與幸福的關係作了教人深思的反省。

 

大衛.艾美斯David Aames被控謀殺,受害人是他的女朋友。他否認控罪,因為他根本不覺得自己曾經殺過人。一名心理學家被指派對他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以便法院作出裁決。於是大衛便向心理學家講述了他的一生和案發經過。

 

大衛的人生在發生車禍之前是相當快樂的。他生來便是富家子,父親是美國出版業鉅子。 年紀輕輕因父母離世而繼承了龐大遺產,他極之富有、英俊、青春。他把上班和主持會議看成是遊戲人間,從來沒認真對待過,一切都讓他快意。 他快樂,卻不珍惜任何東西,包括好朋友 法蘭和一個惹人艷羨的性伴 茱莉。這兩人可說是他最 “親密”的朋友了,然而,他把自己和他們的關係看作是各取所需,互相滿足的利益關係,從來沒理會過他們的感受。

 

他的人生實在讓人羨慕,他自己對這一切也相當滿意。然而,很明顯,他的人生不是沒有欠缺的,比如真摯的友情和親情、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只是,他從來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因為他已經夠快樂的了,他亦感到相當幸福。

 

大衛是個實踐的快樂主義者,與現實裡的大部分人一樣,雖未必意識到自己持守著某種做人處事的原則,甚至理智上反對快樂主義的主張,但實際上卻是按快樂主義的原則去行事為人。

「快樂主義」的基本立場是: “幸福happiness”便是 “快樂pleasure”的總和,越少痛苦,便越幸福。 因為快樂(不論是心靈還是肉體的)是人們唯一真正追求的東西,也就是唯一有價值的東西,而幸福的人生就是有價值的人生。

 

當然,反對的人會說:「不!現實上我們不只追求快樂,人們很多時候也會為了追求像 正義、道德、親情、友誼之類 “有價值的東西”而放棄快樂。」快樂主義者則如此回應:「正義、道德、親情、友誼、尊嚴、知識之類的事物,若不能帶來快樂,是沒人會去追求的,也就是沒有價值的。*** 其實人們之所以做他們所做的事,乃因他們認為所作的每一件事都能為自己帶來快樂,或是讓他們逃避痛苦,即使不是即時的,也是可預期的。」

例如,人們很多時候不願意放棄一段不再能令自己快樂的婚姻,並不是因為他們認為婚姻本身有價值,必須尊重,而是預期若是放棄了的話可能會更為痛苦。

所以根據快樂主義的看法,真摯的情感和人生的目標等等,只是獲取快樂的手段而已,無必要一定擁有。****

 

平心而論,不管你是否同意快樂主義的觀點,現實中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踐著它。*** 那麼,我們有因為實踐快樂主義而幸福嗎?我們的經驗便是快樂主義的最佳驗證,但是經驗卻告訴我們,人越是追求快樂便越不快樂,相反,會越來越苦悶和不滿足。

 

〈快樂主義hedonism〉

歷史上最著名的 快樂主義者是 伊壁鳩魯Epicurus,他認為追求快樂便能達致幸福,然而他所指的「快樂」並非物質或肉體上的快感,而是指遠離痛苦和恐懼,令心靈得到「澄明tranquility」等單純狀態的快樂。所以,他提倡的其實是一種近乎禁慾的簡樸生活 。

 

如果「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是一種 「自利的egoistic快樂主義」,因它只著重個人的快樂;那麼現代道德哲學中的「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也常譯作「功利主義」,便是一種「利他的altruistic快樂主義」了。 效益主義認為一件事情的好與壞視乎它能否為所有受影響的人帶來最大的快樂 ****

無論是伊壁鳩魯主義還是效益主義,快樂主義都不等於 享樂主義。

 

〈因為快樂,才有價值?〉

把快樂視為唯一的價值,正是快樂主義的根本問題。***

無可否認,世上有些事物的價值只在於給人們帶來快樂,例如: 馬戲團裡的小丑、華衣美食、玩具、遊樂場等等娛樂事業產品。這些事物不能夠帶來快樂便沒有其他價值了。

 

但這不表示所有事物的價值都只在於帶來快樂,我們一般會認為 正義、親情、友誼、尊嚴、知識之類事物的價值並不在於它們能帶來快樂。沒錯、我們會因得到這些事物而感到快樂,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是為了得到快樂而追求這些事物。 就好像吃炸雞髀會變肥,但不表示人們為了變肥而去吃炸雞髀。

相反,正正因為我們重視這些東西,也就是體會到這些東西有價值,所以得到了便會感到快樂。 事實上,我們能因獲得它們而感到快樂,便顯示了這些事物正是人們追求的,本身即具有價值。

 

按這道理,人越能體會到身邊事物的價值,他能獲得快樂的機會也就越多,而一個對任何事物都能看出其珍貴之處的人,就算是對著草木瓦礫也可自得其樂。相反,一個人越是覺得身邊的事物沒有價值,就越沒有追求快樂的機會,由於以快樂為目的,便越會把心思和行為的焦點放在如何獲取快樂上面。越是如此便越會把周遭的一切視為獲取快樂的工具,而錯過事物本身的價值,於是越加不知道要做甚麼才可獲得快樂,生活便越加無聊苦悶,越來越依靠娛樂產品和服務過活。

 

看看現代娛樂事業史無前例地蓬勃,便知無聊苦悶是現代的特徵,這也是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踐著快樂主義的結果。****

為了快樂,我們大部分人都讀書和工作,追求的卻不是學問和事業。故此讀書本身是無意義的,除了它能讓你找到好工作;當然,工作本身也沒多少意義,它之所以好只在於它能帶來讓人快樂的物質資源。 結果,大家就被迫花大半輩子在這些無聊苦悶的事情上面,但求換取最多的快樂,這就是社會公認的所謂 “理想和目標”。

 

能體會身邊事物的價值並從中獲得滿足和感恩的人是有福的,然而這卻不是實踐的快樂主義者能享有的福氣。

未完待續。

 

 

延伸觀賞:《Vanilla Sky魂離情外天》(2001) Cameron Crowe導演

 

資料來源: 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2014) 尹德成 羅亞駿 林澤榮 合編 [溫帶維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