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0930
小孩不笨
礎 執筆
據說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從小學開始便進行能力分班,並且以此聞名世界。於是新加坡人在十多年前製作了《小孩不笨》這套大受歡迎的電影, 作為諷刺與自嘲。戲中的小孩角色雖然讀書成績不行, 但卻具有其他被埋沒的才能。電影的情節或多或少具有誇張成份, 令人深思的是,到底「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一回事呢?
〈教育的基本〉
教育的最基本, 是要做到 呈現、精通、運用、傳遞教育的內涵。
教育最原始的內涵, 包括以下三項: 真(事實)、善(道德)、美(藝術)。真善美是讓人成為有用公民的必要條件, 所以最值得教授。
而教育最基本的兩大目標為: 讓年輕人學習成人的角色; 以及傳遞文化價值,使之得以保留。
真善美是具有時間性和地區性的。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殊的世界觀, 對世界的期待, 亦即對真善美的具體表現。例如忠實的基督徒信奉創造論, 不接受演化論; 漢視燕瘦為美, 唐以環肥為美。除了一些無可反駁的事實,如地球是圓的, 原則上沒有絕對和單一的真善美, 所以不同文化之間必須學會和平共處。
〈學校教育〉
人類是一種藉著觀察別人而學習的動物, 所以在未有學校制度之前, 一直以來教育是透過「學徒制度」來完成的。師徒之間(也可能是父子或是其他長輩與後輩的關係)每天相處,經過密切的接觸, 學徒從師父身上學會了技術和整體的世界觀。這種近距離觀察和模仿的學習方式, 是熟練單一技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學校」這種形式的教育在特定場所進行, 傳授知識的地點跟實際運用的地點相距很遠。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有關公民角色和特定職務需要的入門知識, 學習成人的角色,傳遞文化價值。
跟學徒制最大的差異是, 學生可以學會不同的符號系統和不同的學科。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習得基本知識後, 學生可以在不同專業,根據所需而作出轉換; 缺點則是其實並未具有任何一項專精技能。*****
在理想的情況下, 學校團體必須成為某種價值的典範, 老師應該示範美德, 提供全面的真善美教育。如學校只提供了 “真” “美”的部份, 媒體和家庭就需要負責 “善”的教育, 讓年輕人具備德行。 尤其是媒體, 現今已成為具有主導地位的教育機構, 無論是科技資訊或是行為規範,其影響力都舉足輕重。當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團體都未能重視德育的培訓,負上應負的責任, 那就不用奇怪社會道德風氣敗壞了。
〈教育方針〉
在執行上, 所有的教育目標最好都具備實驗性質, 因為世上沒有最好的設定教育目標, 只有不斷調整修正, 才能越加改善, 適應社會的需求。
推行教育可以訂立各種不同的方針, 但至低限度應從下面幾個向度進行比較:
1. 廣度vs深度
2. 累積知識vs建構知識
3. 實用為上vs求知為上
4. 統一化教育vs個人化教育
5. 著重技能vs重視人文
以上方針基本上是對立的,難以同時並存, 只能在取向上作不同的傾斜,以適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社會需要。
〈多元智能〉
就目前所知, 人類的智能至少可歸類為以下8種:
語言、邏輯和數學、空間、音樂、身體和運動感覺、了解自然、個人內在面向(關於自己) 與及 人際關係 (關於別人) 。
所有人都具備至少以上8種智能, 只是強度有所不同, 就連同卵雙胞胎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智能。各種智能的分佈狀態和關係, 會因個人經驗和表現隨時間而改變。
先天上各人的智能便是有差異的了, 強弱項均不相同。不過, 學校系統卻以統一的格式, 以相同的方法、教材、評量方式評估所有學生, 尤其側重語言和數理智能。這其實是不公平的,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 在其他智能項目上面有優厚潛質的學生很容易遭到埋沒。
〈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各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例如東西方文化就有以下的差異:
不同的教育文化孕育出不同的人材, 沒有那個文化的教育是特別優勝的, 教育只是適應各自的社會需求而得出來的結果。
雖然不同文化的教育形式均是可行的, 不過要得到有效的教育, 至少要具備以下三種要素:
必須要有明確的教育目標;
要有實際的作法相配合;
適時調整目標以適應社會和文化的轉變。
〈總結〉
為人父母的, 當發現自己的小孩讀書成績未如理想時, 請先別罵他是笨小孩, 應留意自己是否提供了適切的教育, 是否需要尋找更適合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 相反, 小孩名列前茅也別高興得太早, 他只不過剛巧遇上與天性最合適的教育和評估方式而已, 踏入社會工作能否保持佳績仍在未定之天。
教育是條漫長的路,沒有絕對的最佳教育方式,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國家如不投入資源去培育人材,將來必定會後悔。
參考書目:《學習的紀律 The Disciplined Mind》 (1999) Howard Gard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