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1005
西方憑什麼(一) 論戰、量度與 莫赫蘭線
掌門執筆
《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2010) Ian Morris
這本書志氣甚大, 宣稱透過檢校五萬年人類歷史的縱深, 企圖解答 “現代「西方」為何在社會文化上整體地壓倒「東方」?” . 這問題也可以壓縮為 “何以「工業革命」發生於西方而非東方?”.
本書希望在這議題上面, 成為繼Diamond 《槍炮病菌與鋼鐵》和 彭慕蘭Pomeranz《大分流》之後的里程碑式著作.
上述問題正是當代 世界史論壇焦點所在,硝煙四起之地.
〈論戰焦點〉
早在百多年前帝國主義殖民時代,這問題即已提出, 當年的解答自然是西人獨蒙神寵而天資聰穎….. 時至今日,爭論已垂百年, 學界分裂為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姑名之為「決定論」與「偶然論」.
最早期的「決定論」當然是種族主義的 “體質決定論”, 已為遺傳學和體質人類學所清楚否定. 較像樣的是 “文化決定論”, 例如大宗師 韋伯說道:西方文化一早埋下了 “理性” 的種子….. 云云, 同樣地被人類學和歷史學批得體無完膚. 戰後 “決定論”消沈, “偶然論”隨著世界史研究大盛而日益成為主流.
不料當代學問爆炸, Diamond在《槍菌鐵》(1997) 提出 “地理決定論”, 立論堅實,洛陽紙貴, 決定論扳回一城. 偶然論立時反撥, 指出地理論只對史前史有解釋力,進入文明史嘛….. 總之,鑽石教授的歷史學問不夠專業.
偶然論到了「加州學派」彭慕蘭《大分流》(2000) 和 王國斌那兒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立論激進, 認為公元1800年之前西方根本上毫無優勢可言, 其成功皆因一連串 “偶然事件”, 例如新大陸發現超大型銀礦,英格蘭床下底有煤….. 等等, 於是一朝暴發,後來居上. 倘非如此, 搞不好 東京和杭州才是今日之 紐約倫敦.
眼看偶然論定於一尊,內部卻籠裡反雞, Alan Macfarlane《現代世界的誕生》(2013) 等人群起爭鋒,認為加州小兒眼界低, 西方的 “偶然領先” 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已露端倪…..
〈量度文明〉
際此天下紛紜,作者奮起大筆, 你們全都眼界低…..
Morris《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2010) 縱橫全地球,上下五萬年, 意欲統攝論戰兩邊,而成一家立論. 這本書志氣和口氣都極大,手底下當然點子硬, 其獨到之處是貫串全書的定量方法論, 以 “能量獲取” “社會組織” “戰爭能力” 和 “資訊技術”四項定量數據為基礎, 建構「社會發展指數」, 然後利用這指數在長時段尺度上面比較東西方社會的發展步伐.***** (欲知詳情,請參閱 譚復生執筆的《讀書札記150914文明的度量》.)
作者對其獨門武功頗沾沾自喜, 認為定量方法可以免除學界在使用定性方法時難以避免的 “概念漂移”所引起的無謂爭論.*** (舉例:何謂 “東方”?何謂 “先進”?) 此書的學術成就如何未有定論,但人氣和銷路則看來甚佳, 於是乘勢推出續篇《文明的度量The Measure of Civilization》(2013).
續篇其實是本書方法論的重申,與及定量數據的羅列, 因為屬於專業範疇,原先不打算在作為普及讀物的本書中發表.*** 獨立成書意在“乘勝追擊”, 有興趣了解作者深層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讀者大可一讀. (我是先看續篇後看本書, 感覺上思路較為清楚.)
本書跨時度極長,內容龐雜,無法詳述, 現揀選較有趣的章節寫作札記.
〈莫赫蘭線Movius Line〉
當今之世 “人同機,書同網”….. 此之謂「全球化」. 有專家論者指出, 真正的全球一體化是早期石器時代, 180萬年前第一波人類「出非洲」進駐全球,其時 “器同石,文化同制式”, 散居全世界的人類群體在文化上近乎毫無差異. 既然文化上沒有差異, 那麽就算地理上可分東西,人文上卻沒有東西之分, 六祖曰 “人有南北, 佛法無南北.” 是也.
第一次可見的文化上壁壘分明是所謂的「莫赫蘭分界線」, 時間約為160萬年前, 其時「智人」尚遠未誕生.
哈佛考古學家 莫赫蘭Hallam Movius研究廣域遺址分佈時, 發現較新型人種骨骼經常與較新型薄敲石器一起出土.*** 該等形狀對稱的淚滴型「阿舍利Acheul手斧」明顯地以手掌握,作砍、戮、剁、切之用, 而非綁在棍棒上面行使槓桿力度, 故其用途遠為細緻, 在處理食物和整作木器上面應能產生突破性效果.
(可參閱《讀書札記141205人種源始 (二)海德堡人和阿舍利手斧》.)
Movius進一步注意到屬於該世代的阿舍利手斧在非洲、歐洲和西南亞非常普遍; 但在東亞和東南亞卻從未出土, 後者仍沿用較粗陋的舊制式石器. 這就在地理上構成一條清楚的分界綫, 行內稱之為「莫赫蘭分界線」.
由於最早的阿舍利手斧在非洲肯亞出土,可推論出阿舍利文化源出非洲, 隨著某一波移民潮遍佈「西方」, 卻又因為各種地理因素而在某處止步, 因而形成了分界線. 分界綫之外側by definition便是「東方」, 這就是人類史上的第一次 “東西之辨”.***** 這裡較有趣的地方是該分界綫並不與文明史的東西割分觀念相一致,*** 印度落在該綫西方的一邊.
於是「決定論」者精神為之大振, 「西方」科技領先「東方」原來已有百多萬年之久, 簡直是 “自先永先”. 但「偶然論」者立即起而質疑, 認為莫赫蘭線可能只是一種錯覺, 並未反映文化上的優劣.
根據反對派的意見, 東側不出土阿舍利手斧只因缺乏適當的石材; 反之, 東側盛產竹子, 用來製作竹器效益更勝石器.*** 不過由於竹器無法保存,沒有在考古遺址上面反映出來.
這派的証據是80萬年前中國廣西百色盆地的一場災變, 大隕石從天而降,炸毀大地, 地表土壤翻動,露出深藏地底的石材. 災變後該地區開始出現類似阿舍利手斧的石器; 再過一段時間,地表復元,該類石器便又銷聲匿跡.
其後著重分界綫的一派又推新說, 猜測分界線兩側的人類分別屬於不同的人種, 西側的稱為「匠人」, 直接出自非洲; 東側的「直立人」是在東亞就地演化出來的. 那麼, 莫赫蘭分界線便是一條基因分水嶺, 直接在體質層次定義出「西方」和「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