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1102塘西風月 與 張保仔傳奇

說史151102
塘西風月 與 張保仔傳奇
Create執筆:香港地名與歷史1

經歷過殖民地時代的香港, 很多地名充滿了懷舊特色。 地名往往反映和銘記一個地方的發展過程、人物與習俗。中環與上環是港島最先開發的區域, 通俗地名也就最多, 其有關掌故也引人入勝。

〈香江風月〉
初期港島的風月區是華洋有別的。華人的在 水坑口, 洋人的則在 擺花街, 分別位於華、洋人居住區域的分界線 — 鴨巴甸街的西面與東面。

「擺花街 Lyndhurst Terrace」是貫通 威靈頓街和 荷李活道的短小街道, 其英文名稱是因19世紀中葉英國上議院長Lord Lyndhurst而來, 該路亦因地勢較高稱為Terrace (台)而非街。起初它另有一中文譯名, 後來因該地風情而將俗名正用。

香港開埠初期, 不少澳門的西洋歌女與妓女來港謀生。稍後更有歐洲的風塵女子前來淘金,她們聚居於擺花街的洋妓院, 因她們的頭髮多為紅色或金色, 華人稱之為「紅毛嬌」。前來光顧的都是駐港英軍、外籍船員或商人, 多依洋人習俗, 攜帶鮮花來餽贈「相好」。此種需求令該街道開設了不少花店和街邊花檔,因而有「擺花街」的俗名。此名於華人圈甚為流行, 當局稍後將之列為正式中文街名。時移世易, 到了20世紀初青樓他遷, 花檔遂移至雲咸街 Wyndham Street。

「紅毛嬌」為應酬顧客, 注重妝身, 除著西服外, 亦穿西式皮鞋。 為服務她們裁製衣裳, 修補皮鞋, 不少原居澳門的裁縫、鞋匠, 亦遷來擺花街及對下的 吉士笠街 Gutzlaff Street 開舖或擺檔。由於西洋妓女經常在該處出入, 華人便將之稱為「紅毛嬌」。

水坑口與石塘咀, 則為華人主要的「夜生活地區」。1860年代, 開始有澳門妓院遷到水坑口開業, 由於這一帶接近富庶的華人商業區「南北行」, 瞬間成為繁華的「煙花之地」。夜生活和強勁消費帶動酒樓的需求, 成為宴會、耍樂和交際的場所,最有名的是「敍馨樓」及「宴瓊林」兩間。19世紀末 , 廣東舉人入京會試者, 在港親朋多設餞別筵席於「宴瓊林」。事緣古時放榜後, 皇帝賜宴進士, 稱「瓊林宴」,樓名取其吉兆,生意滔滔。

1903年港府下令水坑口的妓院全部遷往石塘咀, 水坑口的光彩消失。在新地區, 夜生活卻更上層樓, 除了很多等級不同的妓院外, 豪華的大酒樓也紛紛開業, 更有富豪和公子們設的私人俱樂部, 稱為「館口」。「塘西風月」 盛極一時, 成為蜚聲國內、東南亞的銷金窩。所謂「塘西」, 指的是石塘咀與西營盤「龜背」(今聖類斯中學對落小山崗)以西, 即屈地街旁煤氣公司後鄰至 卑路窄街的一段 皇后大道西, 以及緃貫的 山道與及旁邊的 南里和 德輔道西。
1935年香港全面禁娼, 這批飲宴與風月場所紛紛結業, 石塘咀又慢慢變成住宅區。

〈張保仔傳奇〉
張保仔是清代中葉華南沿海的傳奇人物, 他是著名海盜首領, 最後投誠滿清政府,獲授官職,得善終。珠江口一帶甚多與他相關的傳說及遺跡。西營盤及太平山兩處地名都被指與他有關。

據說「西營盤」是張保仔一幫海盜在香港島上的兩個營寨之一; 另外一個則是「東營盤」, 有說在 七姐妹附近。 但這傳說不太可信。張保仔活躍南中國海的時代是清嘉慶十五年 (即1810年)前後。據《新安縣誌》記載, 清政府在港島上有 紅香爐汎 (水師駐防據點), 在九龍則有 九龍汎和炮台。張保仔的大本營設於大嶼山東涌, 其船來攻打香港島則有之,但說他公然在同一島上築營, 與清水師對壘, 則較缺說服力。再者, 海盜紥點只會被稱為「山寨」, 而不會叫「營盤」。

「太平山」是上環的山坡地區, 開埠不久已有華人聚居,1889年的地圖已清晰標示其位置。但長久以來, 本港居民都把「扯旗山 Victoria Peak」及鄰近的山頂地區稱為太平山。有歷史學者指出, 西營盤後的高峰, 英文名叫「維多利亞峰 Victoria Peak」。古老相傳, 自張保仔等各幫海盜投誠清廷或被剿滅後, 島上漁民以為自此將太平無事, 遂把「硬頭山」改稱為太平山。太平山的名稱由來, 亦有指與「太平清醮」有關。

資料來源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港島與九龍》(2011) 饒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