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ly, the familiar, precisely because it is familiar, is not known.” Hegel
SENSE隨筆151110
經濟單一文化(上)
執筆人:蟬
〈單一文化〉
當社會存在著一種文化模式,它慢慢地吞併和擊敗其餘模式,成為具支配性的存在,對人、社會和兩者的關係提供解釋,並將該解釋視為唯一和整全的真理,這種文化模式便成為 「單一文化monoculture」。
單一文化難以察覺,往往只有在事過境遷之後才能看得清楚。**** 身在境中之時,我們會無意識地將它提出的宏大敘事視為「真相reality」和必然的信念,並以之作為生活的指南。
當然這不是說所有活在單一文化的人擁有完全一樣的信念, 但確實所有人對某些核心信念和假設都深信不疑。
觀乎歷史,單一文化不斷更迭,使我們從中得知現實世界絕非如此單調。單一文化之所以會不斷更迭,可能是由於人類經驗遠比任何單一文化所描述的更深更廣。所以,只要知道此時此地的單一文化為何,便可嘗試將文化形塑的追求,和我們內心深處所追求的生活分離,進而把生活重新掌握在手中。
但是,正如電影《Matrix》中的紅色藥丸一樣,嘗試了解和分析身處的單一文化必將為人生帶來難以忍受的衝擊,*** 因為這等於將平素行事的基礎重新審視,意圖找出當中的 “非必然性”。 然而若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過著理想的生活,人生當中究有何種實質選擇,和無法達成理想的真正原因,我們便無可避免要去吞下這顆紅色藥丸。
單一文化隨時地而更易,舉例,17世紀歐洲盛行的單一文化由科學和工業革命所塑造,人們從中世紀認為 “神為自然的主宰”, 轉而相信 “自然是能夠被控制和改變的,而生活就是為了找到連串必可解答的問題的答案”。
至於當今之世,〈經濟為王〉.
顯而易見,我們正身處「經濟economic單一文化」。
從表面上看,這等於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金錢掛帥的年代。 經濟單一文化似乎只是簡單地將生活圍繞著 如何賺錢、如何賺更多的錢、如何花錢、和如何積累及信守金錢。 然而它的影響遠比這些問題更細微和更深層。它定義了人、世界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在經濟單一文化中,人是一個獨立、分離的「個體independent」。即使無可避免地在某個家庭中出生,在不同的組織成長,它認定人只對自己負責。而人是理性的rational,意即在面臨選擇時,人應該清楚自己的目標、選擇,並能作出最有效地efficiently達到目標的選擇。 在該文化裡,最有效益的選擇便是最佳選擇。***
除此以外,人也是自利self-interested而正向的(但並不等於自私),會追求獲得更佳的生活環境,而且這種追求是無止境的unlimited。
有趣的是,經濟單一文化對於個人的喜好內容並無任何意見,它只對行為和目標是否一致提出指導。****
經濟單一文化認為世界是由「巿場markets」所組成,巿場上充斥著買家和賣家,他們都是為了從買賣中獲得利潤而前來的。 交易價格由供求所決定,買賣雙方均無法獨力決定價格,而工作所得的薪酬便是一種交易價格**。
正因為巿場是自我調節的,在交易中無法獲利的人最多只能埋怨巿場本身,而非交易對手。*** 經濟增長代表社會進步,GDP上升代表生活水平優化。
和個人選擇一樣,具有效益的巿場便是好巿場**,這只能透過「完全競爭」才能達致。在該文化中,人的選擇無可避免地受到限制,故此人作為一個買家,擁有的選擇越多便被視為越優秀。
由此得知,人與人的最基本關係便是「競爭對手」****,這種關係冷淡impersonal而具交易性transactional。
經濟單一文化帶來的影響相當深遠,可從工作、家庭、政府和創造力數方面加以說明。
〈工作〉
在50年代的美國,受聘一家公司除了代表每周要上班40小時,還意味著這僱員和僱主的關係是永久性的。 工作的內容清晰,而薪金和表現未必直接掛鈎,晉升往往按年資而非業績。 若發生大規模裁員,一般是“後來先退”。 僱佣關係是一種雙向的承諾,僱員要忠誠工作,而僱主也需要顧及僱員的發展,於是形成一種穩定的工作關係。
隨著該文化的獨大,「個人追求最有效回報」的信條反映在企業股東stockholders的行為上面。 由於持續追求最佳回報,企業面對不斷改善盈利的壓力。為了改善效率,企業追求將勞動力彈性化:在業務增長時增聘,並在衰退時裁減。以往高穩定性的僱佣關係遭到極大的改變,長期僱員被迫轉型成為自僱員工,在不同企業間游走。這種改變除了令收入不穩定(且常下降)之外,還讓工作關係弱化,直接影響個人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性質。
現代企業除了要滿足股東的要求,還要對各種關連方即所謂的持分者stakeholders負責。各種壓力團體,如環保、少數族裔群體等,都要求企業訂定盈利以外的作業,令企業盈利能力遭到削弱。
這種發展方向其中一個最大的矛盾可從以下研究看出。 一群高級行政人員先被要求列出設想中股東對他們的工作要求清單, 接著再列出個人對生活的追求清單,發現兩者相當矛盾***。他們在工作時必須以前者去打造和領導企業,下班後卻追求完全相反的目標。 負責該研究的心理學家指出,這些企業高層往往會入一種對個人和企業都有害的現代精神分裂症。
這種無止境的壓力傳遞至基層員工,清楚反映在工作時間上面。 根據美國經濟研究部的數據,高薪員工需要長時間工作的普遍性比基層員工多兩倍。以律師為例,在按時薪收費的機制引入前,律師每年平均工作1200-1500小時。而現時一名剛入職的律師,每年平均需要工作2000小時,即一年工作50個星期,每星期工作6天,每天工作接近11小時。
經濟單一文化在工作方面帶來的影響,直接改變了家庭的關係和價值,將於下篇再行討論。
參考:
《Monoculture: How One Story is Changing Everything》 (2011) F.S. Michaels
本書為2011年George Orwell最佳圖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