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1125社會學研究的三大源流

SENSE隨筆151125
社會學研究的三大源流
譚復生

身為讀社會學的人,我不時自問:「社會學是什麼?」。有一次在我思考這個問題之時,看見這圖片:
151125不禁會心一笑。學藝三年,社會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之多,一度令我頭皮發麻。那時候我就想,能否把如此繁多的流派,按著方法論的皈依做一個分類。於是,《社會學研究:量化和質性研究》一書就在我的眼前出現了。在那本厚如磚頭的書中,我找到了答案。

讀社會學的人都知道,古典社會學有三大宗師:馬克思、塗爾幹、韋伯。在我看來,他們之所以成為宗師,不僅是由於眼光獨到銳利,看破社會結構,更重要的是,各自開創了一個社會學研究傳統。馬克思開創了「批判社會學」,塗爾幹開創了「實證社會學」,韋伯開創了「詮釋社會學」。至今幾乎所有具影響力的社會學理論,莫不歸於這三位宗師門下。

「社會學的設立是為了什麽?」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學三大源流的發端。對於人類行為的基本假設、研究目的與及 知識手段的分歧,導致了社會學分立出不同的流派。此三者環環相扣,獲得知識的手段臣服於研究目的,而研究目的則發自對人類行為的基本假設。

〈實證社會學〉
的門徒相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以量化研究為主要工作方法。在他們看來人類行為受制於社會結構,能以法則和理論洞悉之。人們在同樣的社會條件下有著同樣的反應,意味著個人行為可以化約為等同的分量。計算這分量和個人社會屬性的關係,就可以推斷出社會結構對人類的影響,進而預測人類行為。這就是社會學在研究方法上仿效自然科學,使用「量化研究」的哲學基礎。*****

進行量化研究需要保持著和自然科學一樣的態度,保持價值中立才能兼聽則明,得到客觀可靠的知識。塗爾幹以《自殺論》開創了量化研究的先河。這一門學派旗下的理論分別是「結構功能學派」、「理性選擇理論」和「交換理論」。在他們看來,社會學最終就是為了找出人類行為背後的理則和結構。

〈詮釋社會學〉
的門生與之相反,認為“萬法唯識”所以採取「質性研究」。在他們眼中,人與禽獸之別也幾希,而差異正在於人的行為並非受制於外在環境,而在於內心的意義。人們對於不同行為有怎樣的看法,身在其中的人如何理解自己的選擇,才是人類行為的關鍵。所以他們去研究人類行為的時候,採取量化研究者眼中“代表性很弱”的質性研究,親身體會這些生活、詢問研究對象對此的看法,從而理解人們怎樣形成那些看法,而那些看法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資料收取往往牽涉到信任問題,價值觀對樣本收集有決定性影響,進而左右研究結果,所以他們認為絕對的價值中立是個神話,*** 相反,辨明本身價值對研究的限制更加重要。這正正是質性研究的核心信條。其中代表的理論門派分別是「符號互動論」、「現象學」、「日常社會學」、「建構主義」和「認知社會學」。總之,這一門正如其祖師 韋伯在他的方法論文集上所言, “社會學就是為了能設身處地,詮釋人類行為背後的意義。

〈批判社會學〉
的信徒有異於兩者,認為“事在人為”,所以任何研究方法都可能用到。在他們看來,人活在社會環境和內心意義的角力之間。社會環境之所以操控著人的行為,都是來自過去的人所作所為的影響,但是會因為時代和內在矛盾而不斷變化。人們能夠看清楚這些,就意味著可以找出改善的關鍵。*** 對症下藥的行動最終帶領人們從枷鎖中解放出來,趨向至善。也正是如此,為了理解人的處境和追求解放,量化和質性研究都可能被用到,而「歷史比較研究」更經常被使用。

立足於改善社會的想法,價值中立從根本上就被他們鄙棄。其中代表的社會理論門派分別是「法蘭克福學派」(也就是「衝突學派」)、「結構主義」、「唯物辯證主義」和「女性主義」,甚至包括某些激進心理療法。用馬克思一句話總結其主旨:“哲學家們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卻在於如何改變世界”

現行的社會學家往往都懂得不同的社會研究傳統,慣常會選擇最得心應手者來做研究,但卻很少明確說出自己因循的傳統。而今社會學的理論和門派已經五花八門,知道其背後三大研究傳統,可以對社會學有一個更清晰地認識。對於想對社會學有更紮實的掌握的人而言,此書實在值得一看。

參考資料:
《社會學研究:定性和定量的取向 W.Lawerence Neun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