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602困境

演說1602困境
講者:掌門

《困境After the Fall:The End of the European Dream and the Decline of a Continent》(2011) Walter Laqueur
作者是歷史學家和國際政治評論員,本書是有關當前歐盟境況的論述. 前半部以史學手法考掘歐盟由盛入衰的原由; 後半部則以政治評論方式探討當前歐盟的內部難題,與及對外關係的弱勢.

〈歐盟的衰落〉
作者的治史信條:「一切信史皆是權力興衰史。」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歐洲制霸全球三百年, 其衰落始於兩次世界大戰. 戰後歐洲雖則經濟強力復興, 但在國際政治層面,其影響力卻是加速滑落. 到了本世紀就連經濟和內政都已千瘡百孔, 當前的議題只聚焦於頹勢能否挽回或者緩和.

戰後歐洲的政治菁英飽經亂離,憂懷疾苦, 在內政方面創制出平等主義的新型「福利國家」, 為人民塑造出史上最民主和最高質的生活水準; 在全歐國際格局方面倡議 「超國家主義」, 達致了歐洲史上從未見過的真正和平.**** 「歐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不以征服手段構築的跨域政權, 其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核心價值」足以永垂青史. 不料這等高尚襟懷,卻因經濟衰頹和開展過急而成為敗局.

歐洲的衰落原因極之複雜, 大致可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加以分析.
經濟方面,福利國家的基本前設是持續而實質的經濟成長, 但此一前設並不為真.**** (因此被譏諷為「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在「福利國家」框架下,「人口老化」是絕症, 可見將來沒有足夠數量的年輕人口支付老年人的退休金, 更何況年輕人失業狀況極其嚴重,自顧尚且不暇.
更有甚者,作為先進工業國家, 歐洲極度欠缺原料和燃料, 在原材料價格飊升的年代遂深受打擊.*** 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崛起, 造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和龐大的貿易逆差, 使情況雪上加霜.

政治方面,歐盟內部的「產品、資源、資本和人員自由流通」總政策造成經濟高水準國家社會矛盾激化.*** 富國的資本流向窮國,但人口則逆向流動, 百姓失業,仇視移民. 白人出生率下降,但非白人移民卻維持高出生率, 尤其穆斯林族群人口膨脹,頑拒同化,更成心腹大患.

「疑歐派」呼聲甚囂塵上, 某種說法認為歐盟之所以一息尚存,只因解散的成本過高. ***「歐盟」的成立和擴大由頭到尾都是政治菁英主導的把戲, 人民在經濟好境的時候受其鼓動,樂意追隨. 現今經濟凋敝,民間自然叢生不滿, 但正當此時菁英的領導力卻日益式微, 喪失鬥志,不敢改革體制以挽狂瀾.

〈結構困境〉
2010年5月歐盟設立「歐洲穩定機制」, 集資7000億歐元作為常設基金, 直接貸款給急需清償到期債務的會員國,以濟燃眉. 這種做法長期而言能否收效未知, 但短期立即令到提供資金國家的「擁歐派」政黨在選舉中慘遭敗績.***

要獲得紓困基金批出貸款, 申請國必須承諾實行「撙節政策」,把預算赤字壓低至GPD某個百分比之內.*** 該等政策通常包括:大幅裁撤公務員; 删減兒童福利、退休金及其他公共服務; 國防、教育和文化預算等 “非緊急” 項目更遭嚴重限縮. 凡此種種必然直接造成失業現象,並且降低國民的生活水準, 因而導致該等國家政局動蕩.
但最致命的是撙節政策產生連鎖效應,加深了經濟衰退, 或者起碼有礙復甦. 於是往往困者再困, 而長貧難顧,紓者無力再紓. 這又造成歐盟內部經濟健全國家和貧困國家之間關係緊張.***

〈中國的陰影與挑戰〉
歐盟對中國的外交態度, 被某份研究報告定義為「無條件交往unconditional engagement」:每逢磋商合作, 歐盟在談判桌上對中國不敢強求; 但郤讓中國取得想要的一切好處. ***

歐洲的總理和外長近年頻頻走訪中國, 送上諸多頌揚. 2010年德國總理 梅克爾帶著半數閣員前赴北京, 中國領導人原諒她三年前接待 達賴喇嘛的錯誤行為, 慷慨地擲賜大宗購貨合同. 拜強國對進口高級轎車的消費狂熱, 德國幾家主要廠商僥倖渡過財務危機. 德國是中國的歐洲最大貿易夥伴,無論進出口都等於英法兩國總和, 這就無怪乎以風骨棱棱著稱的政治家亦為之汲汲營營了.

兩個月後, 國家主席 胡錦濤造訪巴黎, 總統 薩科齊夫婦親赴機場迎接,禮遇之隆前所未見. 薩氏剛在兩年前還高調威脅杯葛北京奧運開幕式, 以示抗議中國的西藏政策,何前踞而後恭也? 下文是中國買了102架空中巴士, 還簽了有關核能和石油的鉅額合約. 法國極力游說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但卻沒有成功.

廉恥度更低的英國首相 卡梅倫同月拜訪上國, 語多恭順,彎腰折膝. 英國報紙一向直言不諱, 《衛報》寫道:「歐洲諸國今天就像龍椅前的乞丐, 苦苦討求生意,以救濟千瘡百孔的國家經濟.」 三百年前 乾隆大帝對 “傾心向化,仰慕天朝” 的 喬治三世頒下詔書, 翻譯成現代語言便是:「歐洲需要中國, 遠勝於中國需要歐洲.」,*** 不意康乾之盛,重現於今日.

歐洲人民確實不可或缺 “中國製造”, 問題在於歐洲廠商如何才能打進中國市場,以平衡貿赤.*** 歐盟經常抱怨中國市場設限太多, 也責怪其侵犯智識產權和運用商業間諜的行逕. 但無論如何不滿,中國仍是歐洲第三大出口市場, 在世界普遍不景氣的前提下,這個大主顧是得罪不起的.
再者,目前歐洲已超過美國, 成為中國的最大外遊消費區. 中國人佔了法國接待外地遊客的一半; 意大利和法國的名牌奢侈品三至四成賣給了中國遊客, 超出了中東和俄羅斯的暴發户.

看深一層,中國產業成功靠的是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中國複製了歐洲的工業技術, 以本身的廉價勞動力和地租製作產品,然後反過來傾銷歐洲市場. 許多歐洲橫綱企業受害甚深.

另一方面,坐擁極其龐大的外貿盈餘滾存,兼且源源不絕挹注之勢不改, 中國積極利用外交優勢和資本市場頻頻出招. 近年來在非洲大肆活動,購買或租借稀有金屬礦場, 此舉提升了中國在該等原料供應市場原已甚高的佔有率,讓歐盟大感不滿.
中國也充份了解歐洲豬國PIGG “見錢開眼” 的本性,積極交好西、葡、意、希及其他困境國家, 承諾給予經濟援助,並且洽購具有戰略價值和發展潛力的企業.
「中國已用錢收買了非洲,現在是時候收買歐洲了. 」

〈歐盟混亂與軟弱的外交〉
隨著 “大國崛起”,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已由共產主義轉向民族主義. 加上中國「硬實力」(按定義, 指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的急劇增長, 已引起亞洲諸鄰國極大的不安. 然而歐洲隔涉千里,且綜合國力也遠在東亞之上,本來外交上完全無需如此卑屈. 究其原因,乃是歐盟從未達致堅實程度的「超國家」水準.***

歐盟由 煤鋼互濟,市場共同,進而貨幣一統,資本人員無阻流通, 所走路向完全聚焦於經濟面. 歐盟從未形成像樣子的外交和軍事統合, 直到最近倡議成立「歐盟外交部」和「快速反應部隊」,才總算踏出了第一步. 但這兩個機構甫一成立, 即發覺資源不足,體質孱弱, 諸多掣肘,窒礙難行.

歐盟諸國的硬實力狀況與中國恰好是兩極對照. 諸國為求社會主義平等,奉行「福利國家」政策,導致市場競爭力削弱, 加上時運不濟,原料漲價,經濟凋敝. 近十餘年諸國財政危如累卵,被迫厲行「撙節」, 首當其衝者便是國防開支預算. 這是歐盟軍事力量日趨單薄的直接因.***
中國則是當今之世最堅決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 市場競爭力強大,加上鴻運當頭,經濟由是勃興. 中國據稱國防開支預算尚算温和….. 但不知何故,軍事力量總是日趨強大.

「軟實力」(按定義,除硬實力外, 所有實力都是軟弱的.)是歐盟 “平生自詡”的最強項, 歐陸有深厚的古典文化, 孕育出民主人權理念,為當世之模楷….. 但中國全然不吃這一套,中國文化更古更典; 民主政治末路窮途,又怎及得上 “如日方中”的「賢人政治」?

面對中國的大博弈壓力, 倘使歐盟諸國能夠先行協調,共同進退, 則應付挑戰未至如斯被動. 但諸國各懷私心,見利寒盟, 遂使中國有機可乘,逐個擊破.

在諸多現實窘境議題之中, 最能挑動種族情緒的便是
〈歐洲的穆斯林困擾〉.
戰後很長時間, 除了同化困難之外,穆斯林不成為西歐的嚴重社會問題. 原因是所佔人口比例相當低; 兼且戰後首批移進者都是久經亂離的難民, 但求温飽棲身,便安份守己,鮮少造成威脅. 況且彼時歐洲經濟復興,缺乏勞工, 移民對社會有所貢獻,也就不會招來主流白人的不滿.

社會風氣方面, (有錢的)西歐,禮義之邦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文化多元主義」不是蠻好嗎? 可惜經濟榮景過眼雲煙, “生存空間”意識抬頭,温柔敦厚逝去無跡. 究其原由,實出多端.
首先,最顯眼的是人口比例, 白人人口增長率很早便迫近零, 但穆斯林卻持續著高生育率. 加深情況惡化的是,穆斯林人口並非均勻分布於全國, 而是密集聚居於大型城市的貧民區,並且形成封閉性同質社區.*** (相當於「哈林區」和「重慶大厦」,主流人種不敢妄進.) 這造成了現今大巴黎區的穆斯林人口升至接近20%; 而伯明罕的清真寺數目竟追及國教會教堂 (尚未考慮教友的出席率.). 西歐奉行 “一人一票” 政制,白人的神經繃緊非徒反應過敏.***

其次, 文化上扞格不入造成互不信任. 穆斯林擁有極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對西方文明抱持輕蔑不齒的心態. (這又很像古時的猶太人,早前的唐人街.) 反之,從主流白人的視角觀察, 可看到穆斯林在地社會全盤排拒西方 “自由、民主、人權” 等當代先進的價值觀.*** 女性被父兄勅令出入穿著 “罩袍”,禁止接受中高等教育和就業, 那是剝奪了她們的基本人權. 青年男性不思上進,游手好閑….. 其恐怖者當然會搞「恐怖主義」了.

其三,直接衝突起因於穆斯林年輕男性的破壞力. 他們對社會極度不滿,學業成績低劣,行止不端…. 稍長欠缺謀生技能,必然失業.(事實上白人也正在失業.) 社會福利又這麽少, 只好去當街頭黑幫.
最令白人氣憤的是, 在「福利國家」的施政架構下, 高收入的白人等於在經濟上補貼低收入的穆斯林. *** 他們拿這麽多社會福利卻又反社會,這還有天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