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223世界史的誕生

讀書札記160223
世界史的誕生
掌門執筆

《世界史的誕生》(1999) 岡田英弘
岡田教授是日本著名右派學者,專長草原民族史. 由於我是另一位草原史大家 杉山正明的超級粉絲, 同門相輕,所以對岡田此書未嘗動念一讀. 不意近日看了岡田的妻子暨學生 宮脇淳子兩本(頗邪惡的)中國史,很是過癮, “愛烏及屋” 之下取出這書閱覽.

這書的起首章節拋出作者的獨門「世界史理論」, 相當之 “夾硬來”,幾乎看不下去. 幸而中段進入其專長的遊牧民族史,尤其蒙古史, 便漸入佳境,每多妙趣.
依我看來,岡田的史識不及杉山, 但其眾人皆醉,舉世皆俗的激烈風格卻很對胃口. 本文截取書中有關史上第一個遊牧帝國「匈奴」與農業帝國「漢朝」的互動, 從而論証「遊牧帝國是因應農業帝國的壓力而誕生的. 」**** 這條非常有趣的sense, 以饗讀者諸君.

岡田的方法論是「比較史學」,把遊牧民和農耕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習慣兩相對照, 觀察相異與互補之處,藉此解讀其互動狀況,*** 確實專業功架十足.
〈遊牧民族的本性〉
是絕對不會組成大型緊密社團的,更遑論帝國了.

農耕民人口密集繁衍,親族緊靠聚居, 需要水利和防衛等集體基建工程, 因而產生大型社會組織,與及強勢的中央集權制度, 最終出現了國家和帝國.***
原初的遊牧民則不然,人口稀疏是其主要社會特徵. 整個部族群 “逐水草而居”, 以高度獨立的核心家庭為單元,各自放牧所擁有的牲畜, 緊靠聚攏只會帶來摩擦,並無好處. 自給自足和易於移動 使遊牧民崇尚自由,厭惡約束和壓迫, 他們對這種生活方式充滿自豪, 輕賤農耕民被縛束和奴役的人生. (當然農耕民也輕賤他們野蠻沒文化…..)

原初遊牧民的社會組織是鬆散的部族聯盟,沒有行政架構. 部族首領稱為「大人」, 由選舉產生, 職能是部族大會召集人和仲裁者,沒有實際權力. 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絕對沒有辦法徵稅,**** (一徵稅立即 “牛飛羊走”.) 因此沒有資源構築行政組織. 同理, 無法施行中央集權,不會形成國家制度.*****

「自由誠可貴」, 惜乎世上終究沒有完滿的自足,因此也沒有絕對的自由. 草原沒有樹木,欠缺礦藏. 而遊牧民卻必需木材以製造車子 (注意車子為遊牧所必備.), 銅鐵以製造兵器箭簇和日用工具. 另外,布帛、穀物和奢侈品在生活上也非常之具吸引力. 這些自身條件無法製造的資財,必須透過與草原周邊農耕民貿易才能獲得. 因此與農耕民「互市」是遊牧民生存之道.***
反過來看,互市對農耕民也有好處. 最貴重的是馬,中原無馬,草原遍野皆是; 華北缺鹽,而蒙古高原有鹽湖.*** 此外,皮毛、皮革製品、獸肉和乳酪製品也有實質需求. 亞當斯密式的「自由市場」兩蒙其利而勢所必行.

遊牧民按季節遷徙,秋冬南下與農耕民互市,平素相安無事. 相較農耕民,遊牧民乃是一盤散沙, 人口又少,原先不足為患. 那麽,「農業帝國」的天敵—「遊牧帝國」是怎樣產生出來的呢? 一切得從第一個遊牧帝國「匈奴」說起.
〈遊牧民軍事社會的誕生〉
領先發生變化的是農業社會. 農業區人口增長率高,組織也日趨緊密, 為了開墾耕地而不斷向外部擴張領土,直到不適宜種植穀物的草原地帶的邊沿. 社會內部則貧富懸殊,階級分化,菁英階層坐大成為貴族; 貴族之首建立王權; 王權發展成國家; 國家外展,跨域統治而成「帝國」.***
史上第一個這種意義的帝國是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 第二個就是中國「漢朝」.

在漫長的歷史中,上述過程是漸進式的. 農耕民的組織和勢力持續增強,遊牧民便遭受到雙重壓迫.*** 以匈奴為例,首先是牧場遭到漢人侵削. (陰山南麓本為傳統冬季營地,漢時因威脅州郡而被驅逐. 戰爭白熱化時期,漢朝甚至遣兵大面積焚燬草原,以絕胡騎南下. ) 其次,互市時有政府撐腰的漢人便能恃勢壓制匈奴人. (包括以集體議價手段,個別擊破,操控市場; 與及以劣質布帛,充作貨幣,欺凌對手.) 如此,漢人先成為業餘惡棍和騙子.

匈奴的反撥只有一途,便是訴諸武力. 其操作程序是透過部族會議,由大人組織作戰隊伍, 以「突襲和掠奪」方式討回 “公道”. 這種公道很快就變質, 掠奪的短期收益當然大於互市(長期則反之.), 誘使匈奴淪為盜寇. 另一面,信任崩潰導致市場關閉, 又迫使匈奴只能透過掠奪攫取必需品. 這般,匈奴後成為職業強盜.

匈奴(騎兵)人員雖少而戰鬥力高強, 更利害的是機動性超強,每在漢人(步兵)集結之前已飽食遠颺. 漢人為了“自衛”,又只能依靠人數、財力和軍事工藝 (如冶鍛和機弩.)上面的絕對優勢, 以「埋伏和清剿」的戰術手段, 意圖殺滅匈奴的有生力量,但成效一貫不彰. 雙方身「博弈論」式惡性循環,不得解脫.

正面交鋒不敵漢軍, 匈奴的應對只能是加強機動作戰能力, “敵進我退,敵退我擾.” 這需要高明的戰術技巧和統一有力的中央指揮, 於是具將才的「大人」脫穎而出, 成為強勢領導,稱號「單于」.***
單于收聚精兵於其「大帳」之下,以強化新興的王權. 遊牧民 兵、户和牲畜不分離, 大帳很快發展成為人數眾多的核心部族,需要組織編制. 這個高度組織化的核心部族只有一項職能,就是作戰, 其男子放棄畜牧,全員皆兵. 到了帝國時期, 再發展成為統治機器, 即帝國政府.****
結論:遊牧帝國是遭到農業帝國壓迫而誕生的畸胎.

最後也是最精彩的一個比較論點: 要維持愈來愈龐大的政府和軍隊編制, 皇帝的手段是強制「徵稅」和「徵兵」, 於是內部演化為「王權專制」, 平抑貴族,奴役百姓,並教導百姓接受奴役.*** (武帝既用兵塞外,又獨崇儒術於中國.)
上述 “不得向人民徵稅” 的絕對原則卻令到遊牧帝國反其道而行之. 單于維持統治的手段是「負稅收」(ie賞賜,派錢.) , 與及以聯婚和盟誓等結好手段攏絡豪族領袖, 於是內部演化為「貴族制」,**** 王權受到制約,且非常之不穩定.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 胡者,天之驕子也. 」
〈遊牧帝國的盛衰〉
匈奴的最大優勢是機動作戰能力,尤其在有才幹的「名王」統率之下. 但「負稅制」導致窮兵黷武, 由於單于容易變窮,必須不時策動邊境戰爭,以勒索財物,或者刦掠州郡. 每當新單于上位,為了答酬支持者,更例必入寇. *** 軍閥化又導致尾大不掉,枝強幹弱.
「推舉制」則是內亂的源頭, 貴族制必然造成派系傾輒. 每當新舊交接,必出狀況, 父子相殘,兄弟鬩牆,屢見不鮮. 致命傷是最終釀成國家裂變, 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互為仇讎, 弱勢的南匈奴內付漢朝. 北匈奴在連年雪災,牧草凍死,牲畜餓斃的時節, 南匈奴引漢軍深入掃蕩,遂至覆滅. 亡胡者,亦胡也.

農業帝國的致命傷則是人口過剩, 東漢亡於農民叛變「黃巾之亂」. 三國歸晉,最終「永嘉之亂」, 亡西晉的是南匈奴的後裔 劉淵. 諷刺的是他建立的國家號為「漢」,史稱後漢. 接著是胡騎憑凌,中原板蕩, 五胡而有十六國.

遊牧帝國自匈奴而鮮卑, 柔然, 突厥, 回鶻, 契丹和女真 一脈相承; 到蒙古,天下莫敵. 蒙古自北而南,遠征 越南和爪哇; 蕩平東西,由朝鮮及於匈牙利. 蒙古人席捲整個歐亞大陸,建立了前所未見的跨域帝國, 六合一統,關稅單純,治安綏靖,是為「蒙古和平」. 這有限度和平雖然只歷時數十年之短促, 卻真正打通了「地中海文明」和「東亞文明」的千年隔閡, 東西方直接經濟往來,文化溝通,自此時起. 這就是本書名目《世界史的誕生》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