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60225日式拉麵的堀起 (中)

說史160225
日式拉麵的堀起 (中)
執筆人:蟬

〈配給的時代〉
拉麵貴為新一代的日本國民食物,其流行化卻是藉由一組相當政治化的事件。
一戰期間日本政府為了加大軍工產出而大力投入工業化,出現了大量離鄉別井到城巿工作的人口,他們中間流行以有較佳飽肚感的「南京蕎麥麵」來充飢。這潮流一直延續至二戰前,再次易名的拉麵以Shina Soba中國蕎麥麵」繼續傳播,易名是想將食物種外來的原素淡化。

拉麵出現在 咖啡店Café、百貨公司的美食廣場、戲院門外的「屋台Yatai等處。它無所不在,而政府經研究後也將這中國食物引入軍人的飲食之中。人們認為拉麵比傳統日本食物更有營養和更美味。

這種風潮到了二戰卻遇上障礙。日本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入侵滿洲,並在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正式向中國全面開戰。 1938年通過「國家動員法例」,以便在戰時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實行食物配給。1941年政府實施大米、麵粉、雞蛋、魚類和植物油等基本食物配給。由於物資的短缺加上法律嚴厲打擊屋台等違例食檔,拉麵在二戰期間幾乎銷聲匿跡。***

動員令將物資大幅傾斜至戰爭相關人員,以大米為例,1942年的「食物管理法」規定士兵、重工業工人和平民的日配給量為600、420和330克。現時家用電飯煲的一杯米為185克重,折合約兩碗飯。當時日本控制著數個殖民地區,如滿洲便帶來額外的黃豆收成,並納入為配給物資。

與戰前工人講求飽肚感相反,二戰期間大力推廣 “減少食量”,作為支持前線戰鬥的指導思想。 政府將每月8及28日定為「無肉日」,並宣傳「日之丸便當Hinomaru Bento,將節省食物提昇為愛國的表現。其中以「主婦連合會」為民間的大力推手,在主婦間推行玄米進食,並向不省食的家庭施以壓力。*** 2013年日本NHK電視台播放的「謝謝款待 ごちそうさん」,當中便講述二戰時主角卯野芽以子為了令家人吃得更好而備受周邊主婦的壓力,認為她不守婦道。此劇打破保持了十年的同時段收視紀錄。
日之丸便當

美國食物史學家Amy Bentley指出日本與美國在戰時的配合制度、手法和效果相當接近。*** 兩國皆史無前例地操控全國的食物生產過程與分配制度,並大力針對負責家庭飲食的主婦,灌輸國家統一配給食物的理念。這種深而廣的操控影響著一整代人民對食物的價值觀。

〈被配給的時代〉
日本於1945年8月投降,美軍佔領本土達7年之久。戰敗的日本陷入極嚴重的糧食危機:戰前從領地如台灣、韓國和滿州輸入的物資一下子中斷(台韓的大米入口佔全國消耗量20%),近8百萬國外戰鬥人員一併回國,加上動員令調動農民轉投工業生產,使農產品產出大幅下跌(1943到1945年間下跌26%),讓國民陷入現代日本史上最飢餓的時期。

美國為了舒緩當時的困境,便以小麥為主糧配給與平民。但美國並不當真關心日本的情況,美軍進駐首年每名成人指定配給份量為1042卡路量,即約為成人每日需要的2/3左右,以東京為例,首年每人實際只能獲得指定份量的70%最為諷刺的是,縱使美國在民間大力宣傳配給是一種善行,並成功讓日本國民覺得美國是朋友,但只要翻查當時的財政紀錄,美國駐軍的所有開支,包括配給的糧食、日常的花費等,全部都由日本政府支付。

持續的低水平糧食配給一直維持,直至1947美國總統 杜魯門決定對政權快要塵埃落定的中國採取圍堵政策。*** 日本一下子由任人魚肉的戰敗國變成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戰略伙伴「偉大新月 The Great Cresent的領導者。
1947年由美國進口日本的小麥由承諾的1百萬噸急增至1.57百萬噸。美國配給政策的轉向,加上極為成功的宣傳活動,日本國民對麵包的消耗量大幅增加,從1948年的26萬噸增加至1951年的61萬噸。

日美安保條約Japan-U.S. Mutual Security Act」甚至將出口至日本的小麥列為主要資助項目之一日本政府為了將小麥套現而將之在國內出售,使日本從戰後直至60年代中期一直有極為充裕的小麥供應,為日後拉麵的再堀起舖平了道路。***

參考:The Untold History of Ramen: How Political Crisis in Japan Spawned a Global Food Craze》(2014) George S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