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
說史160229
日本人的戰俘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28
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掀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蓄勢而發的日軍狂風掃落葉,一周後殲滅駐 馬來西亞(英國殖民地) 的英國小型艦隊. 同月關島和 香港淪. 1942年1月日軍攻佔 馬尼拉和 婆羅洲; 2月新架坡,蘇門答臘; 3月雅加達,仰光,爪哇. 同月美國遠東軍司令 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奉令撤出菲律賓,退往澳洲, 去時誓言 “I shall return.”.
日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特別是以不到敵方一半的兵力,穿越馬來半島熱帶叢林強襲新架坡,迫使七萬英軍投降, 連邱吉爾也這樣評論:「日軍的迅猛, 技巧和力量都超出我們的預期. 」 西方人嚴重低估日軍的作戰能力, 超級種族主義者 希特拉甚至對劣等人種的盟友, 竟可輕取日耳曼同種的敵人,而感到痛心.
日本人並非強在軍備, 在他們自已看來是強在「精神」. 那是東方淳樸堅毅的 “大和魂”優於西方 荏弱萎靡的 “物質主義”和 “利已主義”的明證.*** 然則這無以尚之的「軍魂」既體現於奮擊取勝之際, 也理應體現於不濟敗亡之時.
〈劇場:寧為玉碎〉
美軍既強於裝備,精神看來也不差. 1942年5月珊瑚海戰役險勝, 但已足夠粉碎日軍進佔整個 新畿內亞的計劃,扼止其前進步伐, 也粉碎了 “皇軍不敗”的神話. 1943年初美軍開始反攻,日軍被逐出新畿內亞, 瓜達卡納島Guadalcanal之役日軍慘敗,折員25000人,是時候考驗皇軍的魂魄了.
主客逆轉,果爾更突顯出日本人精神之頑強, 日軍逐島固守,美軍只得逐島掃蕩, 戰況極盡慘烈之能事.*** 1943年5月阿留申群島之役, 守軍2351人戰死,只有28人投降, 陣亡對投降比率84 :1, 淒厲情狀使西方極其震撼. 這還不是皇軍的最顛峯演出, 其後北緬甸之役比率120 :1, 被俘者只因昏迷或重傷而未及陣亡. 簡單地說,全師「玉碎」, 大和軍魂確實非常之得人驚.
相較之下,盟軍的陣亡對投降比率1 :4 (考慮到星架坡英軍不戰而降,對表面數據有所扭曲.), 也令到日方大惑不解,世上何以有這般怯懦的軍人?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日本艦隊覆滅, 成為戰爭的決定性轉捩點,此後皇軍魂飛魄散. 44年7月塞班島Saipan易手; 10月菲律賓雷特Leyte灣戰役據信是史上最大型海戰, 這次是整個日本海軍覆滅,勝負已定. 45年3月收復馬尼拉; 5月英軍收復仰光.
6月沖繩經過三個月激戰後陷落. 此役日軍陣亡11萬人,總指揮官自殺; 美軍也陣亡1.3萬人,雙方死傷數字都冠於全個戰爭. 美軍兵臨城下,日本旦夕亡國, 此刻雙方畏懼的是,日本會否 “一億總玉碎”? “幸而”在8月美軍投下(上個月剛研發成功的) 兩枚原子彈後,天皇於14日宣告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
得悉敗戰,日本軍官自殺者約350人.*** 在整個二戰中,日本6M人參軍,3.5M不歸. 「劍與櫻花武士魂」, 按照一般解說,高陣亡率源於激昂而又浪漫的戰鬥精神, 真的是這樣嗎?
〈sense :劍與櫻的背後〉
從人類學的觀點看,戰爭是不折不扣的習俗行為. 農耕民族的作戰目的是守地, 因而其榮譽法則是「寧為玉碎」; 遊牧和航海民族作戰志在掠奪,不成則撤走( “ I shall return” 何等洒脫.), 撤走不成則投降,為何要戰死?**** (西方部隊在死亡率超出三成而又勝負已決的情況下, 指揮官反倒有投降的責任,以保存餘下士兵的性命.*** 這豈非也是一種 “高尚的精神” 嗎?)
日軍之寧死不降,首先反映出農耕民的心態和價值觀. 引伸之,投降令到家人、家族和祖宗蒙羞,這又大於個人的生死榮辱.*** 西人戰俘會 “合理地” 要求寄信回家報平安,這又使日本人為之齒冷….. 這般無恥還算是軍人嗎?
其次,「宿命論」深埋日本人的潛意識之中. 在“宿命的對決” 中兩雄必有一死,就像 宮本武藏和 佐佐木小次郎那樣, 這既是無可逃避,也是無比光榮的命運. 日本軍政高層並非不知與美國開戰毫無勝算, 而是 “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是日本的宿命,也是軍人的宿命. (我的偶象,這場戰爭名將 山本五十六 的銘言: “男兒當常與戰場永存.” 他的意義其實是 “男兒當死於戰場”.)
還有一種想法導致玉碎,那就是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降會受到敵人的羞辱和虐待. 他們有所不知,西方的軍官作興向比自已高位階的戰俘敬禮, 這篤定是一種高尚的精神.
一切都是為了 “不可遭人輕賤”,尤其是萬萬不能被同儕鄙視, 反正苟且偷生日後也做不了人,倒不如現在死了較好. 此外,遭社會輕賤固然會蒙羞,連遭敵人看輕也不堪忍受. 這種極端的追求身份認同,就是《菊花與刀》所說的「羞恥文化」.****
自已投降與否決定了對待投降者,即戰俘,的態度.*** 日軍虐待戰俘之苛酷,去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自虐者虐人〉
總計共36000英美戰俘死於集中營,佔戰俘總數1/4. 最慘絕人寰的是強徵人伕趕急興建從泰國入緬甸的鐵路, 共六萬人死於溝壑,包括當地民工和15000名英澳戰俘.
為何要虐待戰俘? 就算不考慮人道主義, 戰俘也是勞動力,也是一種有用的資材. 虐俘主要是出於輕賤心態, 不死而降的軍人怎算是軍人?甚至算不上是人. 這是一種「義憤」心理,對待戰俘理該有如禽畜….. 所以 “發明”了那個可怕的拘禁籠子.
虐俘者還潛藏著一種心態,被派監督戰俘營的多是軍中的失意人. 他們被調離前線或要職,無論是出於能力低下,抑或派系傾輒, 心中都抑鬱難當,於是洩憤於俘虜身上.***
那麽, 自己“不幸”當了戰俘又如何?
〈哀莫大於心死〉
他們覺得人生經已完結,而且是極不光彩的完結. 對他們來說,錯失了光榮戰死或自殺的時機, 蒙上污名而苟存世上,這比死亡更為痛苦.***
日本戰俘的心情是極度麻木, 就像行屍走肉一樣. 他們之間連話也不想說, 更不會計畫搗亂或越獄. (這與西方的戰爭文化成為強然反差, 跟據Hollywood電影,西方戰俘們總是很齊心地搗亂或越獄.) 他們異常馴良和合作,與戰場上的表現兩極化, 這也大出西人意料之外.
《日本史A History of Japan: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Kenneth Henshall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