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60304
陰謀論淺談
執筆人:蟬
根據2004年美國某大型民調機構的報告,有49%紐約巿民相信政府高層事前知悉911的攻擊,但當局卻故意不採取遏止行動。 另一個針對七個穆斯林國家的民調則顯示有78%受訪者不相信911事件是阿拉伯人所為。 在受訪者當中,最多人接受的說法是911事件是美國或以色列政府幹的。
2013年美國一項民調發現37%美國人相信氣候變異是場騙局;而22%的人則相信美國政府隱瞞外星人存在的證據。
這類言論為何會出現及流行?雖則「陰謀論Conspiracy」不必然是偽造的故事,但為何一些顯而易見,沒事實根據的陰謀論也能成功流傳並驅之不散呢?在此先看一下Sunstein給出的定義:
Def. 「陰謀論」試圖用 “有權勢者的密謀” 來解釋某些重大事件的起因和進程,而在其中這些有權有勢的人成功地隱藏了他們扮演的角色。***
陰謀論通常會認定某些行為者擁有極大的權力,近乎無所不能。而愈相信行為者的權力,則愈不把拆穿陰謀論的說法看在眼內,他們寧可相信那些反對陰謀論的言論和證據正好是陰謀論的一部分。 故此政府即使想用簡單可靠的資訊消弭不實在的言論,也往往會徒勞無功。***
陰謀論者往往嚴重地誇大官員和官僚機構的能力和權限,但在開放社會中,政府的行動通常無法保密太久。 民主社會中的新聞自由、權力分立和制衡往往讓行動者難以隱藏自己的 “陰謀”。 然而在一個封閉社會中,要保守秘密則容易得多,加上人民不信任政府的說辭,可獲取的資訊又相當有限,也較難尋找證據否定陰謀論,故在這樣的社會中陰謀論更為盛行,而其內容也較有可能是真的。
波普Popper曾提出一種說法,認為陰謀論通常忽略了政治和社會行動中的「非意圖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從而假設所有結果一定是蓄意作成的。許多社會結果,例如經濟大趨勢,實情是由很多人的 “作為acts”和 “不作為omissions”交織而成的,*** 沒有任何人可以從背後操控。
人類普遍傾向認為任何效應一定是由有意圖的行動引發,而行動者則往往是獲得利益者。 陰謀論假定社會結果會反映出潛藏其中的「意圖性秩序intentional order」,卻忽略了結果也可能出於「自發性秩序spontaneous order」。
然而只要細心檢視,不難察覺陰謀論有其內在矛盾。部分人之所以相信陰謀論,是出於對生產知識的體制存有某種普遍的不信任感,*** 以至於他們根本很難相信任何事。 例如相信911是政府高層摧毀了世貿大樓並在事後掩蓋真相,就必須將不信任擴大至911委員會、國會、FBI和各種媒體,如是者很多日常的信任基礎便會受到侵蝕。
美國作家Robert Anton Wilson針對拒絕承認 “納粹大屠殺”的人士所提出的陰謀論曾這樣指出:「如果一個陰謀可以騙得我們相信六百萬人的死亡,那它也可以騙我們相信任何事情。陰謀論支持者必須懷抱著像宗教信仰一般的信念,才能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戰確實發生過。」 那為甚麼他們不相信生產知識體制所提供的主張和判斷,卻寧可相信荒誕的陰謀呢?
Sunstein對於陰謀論最具爭議性的論述在於如何處理對社會有害的陰謀論。他的主張有別於傳統的政府公關手法,認為一個可能的方法是對極端主義者團體進行「認知滲透cognitive infiltration」*** 。此處的 “滲透”是指透過政府的努力,有可能成功削弱、甚至瓦解這些網絡與團體得以形成的意識形態和客觀認識情景。
Sunstein認為極端主義者的網絡和團體,包括陰謀論的提供者在內,往往處身於一個封閉的知識環境,因而抱持殘缺的認識論。團體成員在網絡裡聽到的盡是有關政府行為的陰謀論說法,只會令他們愈來愈相信並且不斷複製這種陳述。 故此政府可以在合法的情況下讓情報人員加入這些網絡,透過引入認知多樣性,讓這些團體減少或停止產生日益極端的觀點。 官員甚至可以在顧及倫理問題的背景下,以匿名或虛假身份參與討論,提供如「意外的驗證者」的證據和景觀去嘗試緩和或改變組織對事件的偏獈觀點。
Sunstein的主張初次以學術文章發表的時候,正擔任 “白宮資訊及管制事務辦公室OIRA”主管。他當即被媒體大肆抨擊,被稱為 “法西斯主義者” “美國最危險的人”等等,甚至有一本名為《Cognitive Infiltration: An Obama Appointee’s Plan to Undermine the 9/11 Conspiracy Theory》的書因此出版,並在Amazon上獲得相當高評價。
參考:
《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Conspiracy Theories and Other Dangerous Ideas》 (2013) Cass Su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