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60308
隱藏的邏輯
礎執筆
「人潮裡跌蕩, 未抽空細看, 這個夢可會仍未變樣; 人潮中飄泊, 縱使歷盡滄桑, 可畏懼浮沉, 風與浪 。」每個人在個體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自由意志, 不過集合成一個群體後, 會否其實只是人如潮水, 隨波逐流呢?
〈社會物理學〉
表面複雜的社會行為,背後的起因可能很單純。社會行為之所以複雜, 並不是因為個體的複雜性, 而是因為群體通常會以令人驚訝的方式創造出各種行為模式。
一般情況下, 由於社會事件缺乏客觀性, 十個人對同一事件的成因, 會有十個不同的答案。為得到更客觀的答案, 「社會物理學」試圖以物理學的取徑, 去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在社會物理學中,以人作為社會原子, 透過了解社會原子的特性, 原子互動的模式和表現, 預測會產生什麼結果。當中的理念為: 每一個人是完全自由的個體,可以隨意行動, 但集合起來後的群眾行為,卻是可預測的。因為重要的不是人, 而是模式。**** 情形就如流體力學中, 雖然我們無法(亦無需)得知每一粒水分子的運動狀態, 但卻能計算水流的方向、動能等。
〈社會原子的特性〉
表面上作為社會原子的人類, 沒有物理上的同質性, 外形、性格等均不同,還具有自由意志, 其行為極端複雜,照理並不可能作出預測。不過人始終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不是它的中心, 所以並不特殊,仍然脫離不了自然法則。
社會物理學有以下前設:
- 人類並不是理性的計算機,而是精明的賭徒, 演化出狩獵採集者的天性。
- 人類是有適應力的機會主義者, 不懂的東西可邊學邊調整。
- 人類習慣從環境中辨認出模式, 然後利用模式預測之後發生的事情。
- 人類是天生的模仿者。
這裡最重要的假設(同時也是事實), 便是人具有適應學習的能力。***
「通常越有意義的理論, 前設的描述越不合實際。一個理論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它能以很少的東西來解釋很多事情, 從複雜瑣碎之中抽離出共通的重要元素, 才可能作出有效的預測。重要假說中的前設一定是不正確的。*****」以上論述是經濟學用來維護「理性人前設」的其中一個論點。
相對於經濟學的最大前設: “人是完全理性的” ;社會物理學則以 “人是有適應學習能力的” 予以取代。
「理性前設」隱含了人並不會學習, 不會作出假說並加以測試,不會改變心意等, 結果抹掉了大部分真實人類行為的特質。因此經濟學往往未能提供可靠的社會現象解釋。相反, 「人類行為是有適應力的」這個假設, 雖然同樣簡單, 卻符合現實得多。
〈股市與少數者賽局〉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金融或經濟理論能合理解釋股市上的「厚尾現象」(即極端市況比理論上來得頻密)。不過市場現象之所以難理解,不是因為個體的複雜性, 而是由於市場裡許多人之間的微妙狀態和組織, 關鍵在模式而不在個人。
股價的變化可以「少數者賽局」來解釋。在少數者賽局中, 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加, 原來簡單的對局, 會變得很不一樣:
- 在一開始時,市場內未有足夠的玩家, 大家採用的策略加起來還不足以包括所有的可能性。這階段的市場就存在少量的可預測性, 即有獲利空間。
- 不過如果有人能夠輕鬆獲利,就會吸引更多人進場。 每進來一個人,就有可能帶來一些新策略, 漸漸就會有效地把原有的可預測性吃掉。
- 而當可預測性消失,有人就會因為虧錢而退出。離去者同時也把一些策略帶走, 人數漸少, 策略漸少,少量的可預測性又會恢復。
於是市場就不斷在 “可預測”和 “不可預測” 間徘徊擺蕩。
不過最吊詭的是, 任何能在市場獲利的方法, 都具有自我實現的本領(e.g.有足夠多的人相信某股會上漲20%時, 股價自然會被參與者推高至該水平。), 又會改變市場的本質,並最終摧毀其預測和獲利的能力。市場裡不斷轉變的想法與信念,都是適應力創造出來的產物, 厚尾現象和價格的高波動性反映出廣大市場參與者不斷調節適應所產生的後果。
〈模仿與門檻模型〉
在缺乏資訊的時候, 人會觀察別人,盡量蒐集片段的資料, 並且作出模仿。 例如當去到不熟悉的地區, 大家會跟著其他人,光顧人多擠迫的餐廳。不過模仿並不會產生任何新資訊, 只能擴大舊資訊帶來的效果,而不管資訊的真假。於是在模仿機制下, 少數幾個人的行動很快就會傳遞到很多人身上去。
不論在多安寧的社區,均可能出現暴亂。但讓暴動開始形成的事件, 不一定也是使暴動繼續下去,或決定最後規模的事件。
根據「門檻模型」, 面對任何特定的情況,每個人都會有某個門檻值, 當超過該值之後,人便會作出相關行動。*** 有些人的門檻值比較低,有些則比較高。
現在假設有個超低門檻值的人, 不需要受到別人的影響便自動作出暴亂行為; 而另一人則是只要有一個人參與,他即會參與; 如此類推,層叠而上, 結果會造成連鎖反應,引發大型的暴動。 換句話說,第一個開始的人可能是自己決定的, 但當有一百個人參與後,第一百零一個的動機就完全不同了。 當認識的每個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時, 加入他們就毫無困難了, 因為行動者只需作出模仿而無需理會原因。*** 所以參與暴動的人不一定都是激進分子, 很可能不過是被別人帶動了而已。如果當權者充分了解社會自我組織的過程, 就可以改變管理群體行為的方式。
〈合作利他即互相對抗〉
在個體競爭上,「自私的基因」有利繁衍;不過在群體競爭上, 則是懂「合作利他」的物種才有演化優勢(圍毆當然勝過單幹)。人作為以群體對抗的動物, 在演化機制下,會淘汰成員都持利己心態的群體, 而讓有眾多利他主義成員的群體存活。所以不難發覺人類先天上便有互惠利他的傾向。
任何形式的群體,都總有某種自我界定的方法,*** 例如團體裡的成員共同享有某些東西, 可能是種族、膚色、衣著、年齡等, 團體外的人卻沒有。
要讓群體有競爭力, 對待團體內的成員,和團體外的, 會有明顯差異,必需分清敵我, 對自己所屬團體要有強烈的向心力, 對外人則最好是憎惡。當一個團體遇到危機時,個體的忠誠度會升高, 並會協助鞏固領導者。團體內的成員, 通常會以一種情緒的方式來過濾事實, 以便保護並支持與團體切身相關的利益。****
在團體競爭中,盲目的支持更有利於族群, 因此不易被離間,也不易出現內部矛盾。所以演化壓力之下,人類會習慣於合作, 並對自己所屬的族群有近乎盲目的支持。合作利他的美德只存在同一族群之中, 非我族類則是對抗的對象。在天性使然下, 當大部分正常互動方式和互信機制都被剝除, 社會就會很容易變成「我族中心主義」。群體模式一旦形成, 便會具備自我推進的能量,多數的個體都阻擋不了;更有甚者,在個體行為上偏激的行為, 在群體運動上則會變得理所當然。
原本是美德的合作互助天性, 同時具有引發族群相爭的潛力。野心家都很善於利用這種群眾特性, 引發社會運動,以達到一己的政治目的。而多元民族、文化的管治者, 則需極力避免群眾之間形成鮮明對比, 以減輕社會出現騷動的機會。***
〈結語〉
在製造陰謀論上面, 人類的想像力是無限的, 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比較安全、心理上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於是有人便會相信社會騷亂是外國勢力介入才會出現, 而不是人民自行建立了所屬群體, 在門檻效應和模仿行為下自然出現的結果。
社會物理學雖然未必能提供形成各種社會現象、群眾行為的真相, 但至少比陰謀論一類的解釋好, 值得我們稍加認識。
參考書目《隱藏的邏輯 The Social Atom》 (2007) Mark Bucha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