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315
盛唐詩(二十五) 咫尺但愁雷雨至:杜甫2
蕭律師執筆
離開高適和李白後,三十三歲的杜甫返回京城,再次決心求仕。747年,玄宗下詔,為以前的落第者舉行一次特別試,但宰相 李林甫使所有應試者全部落第,向玄宗證明沒有賢者在以前的考試中漏網。到詩人三十九歲,他採取冒進做法,向皇帝獻上三篇賦。據杜甫自述,這些賦獲得了玄宗青睞,結果被召考試,通過後,被通知等待吏部委派職位。但過了幾年仍不獲任命,有人認為是李林甫作梗,先阻止杜甫中舉,後又阻止他授官。但杜甫當時地位低微,李林甫不可能對他有敵意,反對杜甫的原因可能是他與 李邕的聯繫,李邕是李林甫真正的敵人。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繼任丞相,杜甫仍未得到任命。在四十三歲時,詩人試圖仿効 岑參和高適,向哥舒翰請求入幕,卻未被睬理。隨即出現了那一年暴雨而引致的饑饉,杜甫帶領全家北遷奉先。返京後,他的任命終於來臨,但卻是一個最低級的縣職。杜甫拒絕這官職,終被改授 太子府的一個官職。
755年安祿山率領東北軍叛變了。
將杜甫戰亂前和亂後的詩作一比較,就可明顯地看到與其他同時代詩歌共同的成份:《飲中八仙歌》一類七言詩,出自李白和李頎的醉酒狂士詩;《麗人行》一類是對八世紀初流行的七言詩體的改造;詠馬詩如《高都護驄馬行》與岑參的詩相應;一些虛幻想像的詩如《渼陂行》也與岑參相關。兩組遊何將軍山林的詩,出自京城應景詩傳統。甚至著名的《兵車行》也與 張謂同時而較遜色的《代北州老翁答》相應。但這些相應只用來說明杜甫如何從根本上改造了他所觸及的一切,他與同時代人的共用興趣只在於最寬泛的風格、主題及類型範圍。
杜甫與岑參的聯繫可作為一個恰當的比較例子。杜甫曾陪伴岑參兄弟暢遊長安附近的 渼陂,寫了一首模仿岑參風格的詩。但只要將杜甫的「模仿」成果與岑參的任何詩歌比一比,就以看到杜甫的超越性和極大的創新性。
《渼陂行》
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遊渼陂。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琉璃漫汗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主人錦帆相為開,舟子喜甚無氛埃。鳧鷗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
沉竿續蔓深莫測,菱葉荷花淨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下歸無極終南黑。
半陂已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船舷暝戛雲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
此時驪龍示吐珠,馮夷擊鼓階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
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
月亮出現於藍田關,倒影在湖中,成為驪龍吐出來的珠:杜甫的虛幻想像將岑參對荒漠景象的誇張描寫降低為拘謹的呼喊。岑參的基本特式是「好奇」,一種想以奇異超越別人的願望。此處超越者被超越了。
在八世紀,要求情調的統一十分強烈,岑參可以不注意結構上的統一,將應景結尾放在邊塞詩的最後,但非常在意情調的一致。杜甫時代怎樣看這一首詩呢?詩中在描繪天氣的多變時,也暗中多次改變情調和風格。《渼陂行》以直陳事件開始,很快轉向可怖的暴風雨和想像的魔怪,接下來是快樂的船歌,然後 “登上”倒影的山。登山的高潮是眾神狂歡的光怪陸離幻象,但杜甫以凡人對風暴的畏怯暗暗削弱了神靈的光輝,因為 “雷雨”將伴隨眾神而來。結尾詩句有意地寫得古樸,採用了漢武帝《秋風歌》。由於雷雨的呈現,表明平凡詩人未能理解的「神靈意」。由始至終,杜甫的主題穿過各聯詩的界線,然後卻在同一聯詩的中間轉換旨意。
杜甫的繁複變化在他的同時代人看來可能太過分了,但正因他的詩是如此的豐富多變,才能吸引後世那麼多的讚賞者。氣候、情調及主題不斷地變化,戲謔和敬畏和諧並置,從未有一位詩人會由於憂慮氣候變化而不能理解「神靈意」。
由於杜甫不囿於類型統一,故他從不受制於一般約定的詩歌題材。杜甫寫到了許多其他詩人未曾提到的事物。 後世詩人雖然學習杜甫的自由主義,卻很少能夠達到他在態度和意旨方面的自由隨意。這種自由主義使得杜詩體現出一種寬容的人性,甚至連現在西方讀者也能明顯感受到。這種隨意不拘可以出現在最簡單的方面,如在過訪從侄 杜濟時,杜甫告訴他不要由於從叔而困擾:
「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
在較重要的方面,這種隨意不拘可以表現為嚴肅情形下的幽默閃光,而這種幽默毫不會損害嚴肅意義:
《秋雨歎》三首之二
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城中斗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
結尾對市場價格的簡述,以前只見於雜史和軼事集的材料,而不會入詩。杜甫以輕微諧趣的筆觸,描寫購物者──可能是他自已──急於用昂貴的衾被去換取「僅僅」一斗米,但這種諧趣並沒有削弱情況的真正嚴肅性,指出以米為重的真實次序,與平時市場的錯誤價值觀相對立。
杜甫是最早發現悲喜劇力量的中國詩人之一,在悲喜劇對立衝力的結合點,體驗出杜甫作品複雜性的另一面。杜甫喜好複雜化,進入對立範圍,「完成」對事物體驗的認識。
這首詩還體現了明顯的「轉換風格」。詩篇以宏壯的措詞開始,以宇宙視野描繪巨大雲層下的大千世界;二聯接以倫理和哲理的聯繫(第三句出自《莊子》,第四句是成語)。第三聯出自農村諺語,並引向尾聯的城市情況。詩篇第一句還否定了一向評杜詩「無一字無來處」的說法:不僅並無前人用過「闌風」、「伏雨」的語詞,還沒有一位評注家能完全確定這二詞的確實意思。這兩語詞既響亮又不祥,混合了威脅和毁滅的弦外之音。它們給詩篇開頭帶來混亂和不安,意念直貫全詩,表現在無法分辨事物、消息斷隔,最後價格的混亂。***
本篇內容取自《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