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60414
海頓和他的交響樂2
蕭律師執筆
在海頓餘下的十四個月生命中,生活並不寧靜,法國軍隊在 拿破崙指揮下炮轟維也納,他的隣居中彈,爆炸聲震響他家的門窗。他大喊:「孩子,不用怕,站在海頓身邊是不會受到損傷的!」炮轟繼續,納也納終於在5月13日陷落,但他受到法軍尊敬。17日,一個法國軍官叫Sulemy的來到海頓家向他致敬,並非常熟練地在海頓面前唱出一段《創世記》的詠嘆調aria。
5月26日,他非常有興致地坐在鋼琴旁,彈奏了三次《帝皇頌The Emperor’s Hymn》(即《皇帝》弦樂重奏第二樂章主題所本)。那晚他在睡床上離世。
〈風格的演進〉
海頓被公認是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之父,又是鋼琴協奏曲的首創者,一眾新進發燒友竟然如此忽略和輕視他。 沒有他的交響樂會有以後貝多芬、貝遼士或馬勒的交響樂嗎?
海頓作品主要特點在於能將一個簡短的主題發展成恢宏、濃烈和飽滿的結構,將一個樂章的重要部分以相當快的速度開展。
海頓最重要的是對 「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發展,這是以後交響樂、協奏曲和奏鳴曲第一樂章結構所本。 他另一創造是將「賦格曲fugue」與古典風格合為一體而豐富了「迴旋曲式rondo form」。他又是「雙重變奏double variation」的倡導者,即將兩個主題(經常一個大調和一個短調)交互變奏。
海頓的作品比起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更具幽默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他的《驚愕Surprise》交響曲。他經常和聽眾開玩笑,製造「假的」樂曲終結,即是你以為樂曲完了,其實尚未。
海頓早期的作品風格是在 巴羅克風格(其代表人物是J.S.巴哈和 韓德爾)由高峰滑落,那是一個探索和不穩定的年代。 海頓生於巴哈歿後十八年而成為其中的一位摸索者。 在海頓六十年的音樂創作生涯中,風格緩慢而穩定地增加其複雜性和細緻性,那是他從經驗與向同儕學習的結果。他承認自己深受巴哈次子及其前輩C.P.E.巴哈的影響。
他的早期音樂都是為了娛樂和取悅親王,所以情緒上相對是快樂的,多用大調major key。快版樂章傾向節奏有力,特別在終曲finale,如他的最後一首交響樂《倫敦》的終曲。所以新進發燒友說海頓音樂好「悶」,只是「想當然」,盲目批評,根本未懂得聽。
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早期,海頓也受到當時文學運勤的「狂飊突進Sturm und Drang」思潮所影響。 他的音樂回復輕快、富娛樂性風格。在這一時期,他在第廿五至四十九號交響樂中用較多的小調minor key,敢於用特殊的配器。 如第四十五號交響樂《告別Farewell》的終章;第四十八交響樂《Maria-Teresia》使用小號和定音鼓激發出華麗的光彩。此時他的交響樂已超越國界,備受歐洲各國的樂迷關注和好評。***
1773年後的十年間,海頓譜寫了第五十至七十八號交響曲,增添了緩慢的引子introduction,在慢樂章開始用變奏曲式,終樂章採用激越的迴旋曲式。
1779(海頓47歲)是他的音樂生涯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屬於 埃斯特哈齊家族,但在這年續約時,他爭取到此後他可以為他人作曲或出版而賺取酬勞。 他第一次受委託而得到報酬是一組統稱為「巴黎交響樂」的六首交響樂,即編號為第八十二至八十七號交響樂。這六首交響樂都是在1785-6兩年間完成的。
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兩次英國之旅刺激他發展出所謂「大眾風格」,那是一種史無前例的成功風格,既得大眾歡迎、但仍能保持具學術素質而有活力的音樂結構。「大眾風格」的主要元素是謹慎地、有效地利用民歌素材,將之放進樂曲的適當處,如在奏鳴曲的呈現部或終曲的開始,這些都可以在他最後十二首統稱《倫敦交響樂》和兩首神曲中找到。
1795年,他回到維也納,那是他的音樂生涯的最後一個轉捩點。雖然他的風格轉變不大,但作為一個作曲家的態度轉變了。他曾是一個僕人,曾是一個企業家,必須大量創作音樂於限定時間之內。但現在富有了,他感覺到有理由花多點時間為後代譜寫音樂。這反映在他譜寫《創世記》和《四季》兩套神曲上—生命的意義和人類的目的。這兩套神曲用了他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完成。
原稿刋登於《發燒音响》2016年四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