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60503
動物密碼
礎執筆
90年代尾的 荷里活電影《Dr Dolittle》, 改編自1922年 的小說《Voyages of Doctor Dolittle》,內容講述一位能跟動物交談的醫生的故事。相隔了近70年, 這個題材仍然能作為電影橋段, 正好表明在漫長的歲月裡,人類跟動物談話這個心願尚未實現。然而我們今天是否仍是完全不能跟動物溝通呢?
〈動物溝通〉
進一步了解前, 先為「溝通」下個定義:
「一個 發送者藉由 訊號提供 訊息給 接收者, 並依循 訊息模式解釋兩者間的交流。」
廣義一點, 則可推至 非語言的動物溝通, 是指透過訊號作出一種控制或操縱行為。
就目前研究所得, 一般動物可用的基本訊號至少有5種: 視覺展示、聲音表現、化學訊號、觸覺訊號和味覺傳遞, 即「五感」。除此之外, 在動物界還有比較特殊的溝通形式, 例如電鰻、銀刀魚利用 電子脈衝, 以電的頻率作溝通工具; 還有深海生物, 燈籠魚、琵琶魚以 生物冷光作溝通工具, 來吸引異性、獵物以及嚇跑敵人。在眾多方式中, 動物溝通最常用的, 是化學、聲音和視覺訊號。
在生物演化上, 發展出溝通能力能大大提高物種的生存優勢, 因為溝通能作為肢體暴力行為的替代品。*** 懂得用咆哮、擺姿態等模裝模作樣的方法嚇唬敵人以避免打鬥的個體, 更有利於在天擇下生存, 愛吹牛的基因更有利繁衍。因為任何肢體衝突並不保證得到利益, 但郤保證會令個體受傷。
〈研究動物行為的歷程〉
17世紀前的西方宗教界認為萬物皆有神性, 除了屍體外, 禁止活體解剖實驗。但在「我思故我在的 笛卡兒」提出動物是部沒有靈魂且不會思考的機器之後, 有一百多年的時間, 動物活體實驗合法化。任憑動物如何扭動身軀或發出淒厲叫聲, 都不被視為感受到痛苦,僅被看待為機器的自動化反應。
被機器化了的動物全靠 達爾文拯救。除了演化論外, 他還出版了《人和動物的情感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向世人揭示了動物與人類的情感具有共通性。*** 及後, Geogre Romanes更提出了「擬人論」。不過擬人論很快就受到強烈批評, 令達爾文對動物情緒的看法也為世人所忽略。
到19世紀末, 動物行為學家摒棄了在野地觀察動物, 改為在實驗室控制各項條件下, 進行一連串的動物行為研究。同時C. Lloyd Morgan提出的「摩根準則」得到廣泛的肯定, 即一種行為能在較低階的心理層次獲得解釋時, 就絕不要嘗試以較高階的 靈魂機能來說明。於是科學界普遍將動物行為視為生理反應而已。***
那段日子, “聰明的漢斯”的故事可用來告誡 擬人論易犯的錯誤。 漢斯這匹快走馬曾經被認為具有算術、拼字等能力。最後被揭發牠不過是具有觀言察色的能力, 辨識知道答案的人類旁觀者的反應, 而作出正確的選項。漢斯的聰明, 只是擬人論者一廂情願的誤會而已。
到了1970年代, 開始出現極少數的先驅者重新認真對待動物行為研究。不過 “動物認知”這個領域, 要去到1990年後才開始出現長足的進步。
〈動物在發聲〉
動物以聲音溝通是最常見的形式, 所以亦是比較容易觀察和研究的方向。1977年美國史密森尼保育研究中心的 摩頓博士發表了動物三大聲音類型(咆哮聲、吠叫聲和嗚咽聲) 與及 八大聲音溝通規則:
1粗而低頻的聲音含意是, 如果接收者維持距離甚或更前一步, 發送者就可能發動攻擊。
2具有旋律起伏的高頻聲音則代表發送者的順從。
3音質的粗啞、旋律起伏與聲音頻率的溝通意義如下: 音調越高, 顯示出的恐懼感或友善度越高; 音調越低, 敵意增加; 音質越粗啞, 攻擊企圖越高; 音質較純淨且旋律性較明顯則代表恐懼或友善的態度。
4聲音頻率的提升, 代表敵意降低、安撫立場或恐懼感增加, 但具有誘導性的尾音不在此列; 相反, 頻率下降則表示敵意提高。
5如聲音頻率的高低落在某一範圍內, 或持續出現全頻率範圍的中間值, 暗示受到刺激而必須作出進退兩難的抉擇, 同時也表示刺激已引起興趣。
6攻擊性較強的物種近距離接觸時通常以粗啞的音質為主; 團體性強的物種則以高頻、純淨且旋律性強的聲音為主。
7社會互動複雜度較高的物種聲音所涵蓋的音域較為完整, 能隨著動機的改變、情緒強度的不同, 使用不同音階自我表達。***
8在警告系統有分級的物種, 通報的個體發出的警告音頻越高, 代表牠採取撤退行動的機率越高。
部分規則有其演化的成因。例如:
A低頻聲音主要用於表達攻擊性與支配性。那是因為聲音低沉者通常體形較大, 而體型大者較受異性歡迎, 例如牛蛙。在天擇之下, 動物學會了以低沉的聲音來宣示體型和氣力, 而且肢體暴力漸漸被溝通所取代。
B高頻聲音能傳遞善意和親和力。那是因為高頻聲音源於成年個體對幼兒聲音所產生的自發性反應, 是親子間的互動。能照顧發出高音的幼兒的需求的成年個體有利於繁衍。
〈溝通的工具〉費洛蒙
聲音以外,生物最常用的溝通工具便是化學訊號。(註:用作身體內部訊息交流的分泌物稱為「荷爾蒙」;用作身體外部者稱為「費洛蒙」。)
如無意外, 地球上最先應用化學訊號的是細菌。細菌釋放出 費洛蒙, 使牠們察覺到彼此的存在, 進而決定菌落內的個體數量, 是謂「數量感應」。*** 數量感應訊號有利於同一族群內的個體互相協調基因表現的速度, 以提升族群的一致性,組成更有競爭力的超生物體。***
自從細菌產生出費洛蒙後, 這種化學物質便植根在各種生物的體內。細菌以外的生物, 可利用嗅覺器官偵測彼此的費洛蒙, 達到吸引異性的目的。
任何一種由生物分泌至體外, 導致同種類的另一生物體發生特殊反應的化學物質, 均可被視為 費洛蒙。費洛蒙主要分兩類:
A觸發性費洛蒙: 可引發立即性的行為反應;
B起動性費洛蒙: 使接收者產生較持久的生理效果。
要分泌化學訊號, 生物需具備各種腺體。不同腺體分泌的化學訊號物功能不同。例如螞蟻顎部腺體製造的費洛蒙多為警告用途; 狗隻在各處撤尿是在界定領土。各種費洛蒙的用途, 包括 性吸引、攻擊、散布訊息、警告、徵召或設立路標、界定領土或活動範圍、分配職責等。
〈結語〉
以上所說的只是其中兩種動物溝通的形式。如沒有心存偏見, 只要細心觀察, 人人也可以得出各種動物溝通的見解, 甚至可能進行溝通交流。畢竟人不過是動物的一種, 始終也是大自然的一員, 說不同語言的人, 仍可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跟動物溝通, 不過是多跨一點界別, 要多用心一點而已, 並非完全不可能。
參考書目:《動物密碼 Animal Talk》 (2004) Tim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