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527
世界秩序(一)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掌門執筆
《世界秩序World Order》(2014) Henry Kissinger
沒錯,這位 基辛格正是那位基辛格,上世紀下半葉美國最著名的外交家, 其強項「旋風外交」的奇招是在國際機場祕密(ie鬼祟)轉機走訪敵國, 達成石破天驚的外交任務,而使盟國們手忙腳亂,面色發青. 但他的本業卻是 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門學者,哈佛學人, 其名著《大外交》在行內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由於 基大師外號“中國人民的朋友”, 所以本書極速發行中文版, 重量級出版人“中信出版集團”.
當代的世界秩序,體現為「聯合國精神」, 其核心內容包括:
A壓倒一切的是「主權國家」理念, 國家是參與世界秩序的主體單元, 不論大小強弱,彼此地位平等. 並由此引伸出「不得干預他國內政」的 自主原則;*****
B多元價值共存,兼容妥協,而非定於一尊, 故此原則上是「反霸權」的; 及
C提供外交論壇和操作平臺,由國際監督外交進程和落實協議, 從而最大程度上抑止戰爭發生的頻率和規模.*** 此為 反戰原則.
所有這些框架原則起源於 四百年前歐洲一場異常慘烈的戰爭的終戰和約.
〈現代世界秩序的起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1618-48」以「宗教戰爭」名著後世, 起源於 波希米亞貴族抗拒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大公 斐迪南, 另迎北德意志新教君侯入主大位. 帝國發兵平亂,尋且奉 教廷名義,趁勢鎮壓各路新教諸侯.*** 新興強權瑞典在名君 卡爾九世率領下南渡爭霸神州,組成「新教聯盟」. 信奉舊教的法國為了削弱神聖羅馬帝國, 權相紅衣主教 黎塞留訂立外交策略,轉向支持新教聯盟. 同屬哈布斯堡王室的西班牙正與屬地 (新教)荷蘭開打「八十年獨立戰爭」,正好各自加入一方….. 奉宗教正義之名,這場戰爭幾乎把所有中西歐國家都捲了進去.
由於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兩邊迭出名將, 往來拉鋸,漫天戰火延綿三十年. 中歐廣泛地區因戰亂、疫疾和饑饉極度殘破,人口削減四份之一. 最後雙方在筋疲力盡之下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這是參戰各方在徹底厭戰的心態下, 放棄宗教熱情和權力訴求而謀求妥協的產物.
這條約獨特之處在於揚棄傳統「封建主義」等級觀念, 確立國際關係的「平等原則」.**** 和會費煞苦心,甚至連進場時間和席位次序上面都作出妥善安排, 以保証弱小國家的代表不致受辱. 條約具體內容方面,最大突破為確立 「邦國宗教信仰自主權」, 實質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和教廷永久性放棄政治和宗教上的「普世宗主權」主張, 歐洲從而獲得了(基督教內部) “宗教自由”. 同一時間,條約也對每個邦國內部的少數教派保留信仰自由權作出了保証, 因而極具現代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和約開啟了歐洲未來的國際政治秩序, 一言以蔽之曰「均勢外交」, 主要精神為盡力抑制或破壞任何一個強權獨力制霸歐陸的意圖和行動.***
歐陸自從 查理大帝於AD800年聖誕節在羅馬加冕為 “羅馬人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在理論上藉 “君權神授” 而為天下共主, 確立了遍及整個歐洲的封建主義秩序. 教廷則拋出 “兩把寶劍論”, 主張上帝賜予普世教會兩把寶劍, 教會將 “殺人劍” 外判承包予帝國; 而把至尊無上的 “活人劍” 捧於手上….. 所以教權才是天下共主之主人. J (當然帝國絕不承認教廷是其主人, 認為俗世權力直接得自上帝, 與神聖權力是平行結構,無分尊卑.)
帝國與教廷於是互為表裡, 共同建立起 “共時空”的,精密細緻的「等級社會系統」(就連教廷內部亦然), 築成世界的基礎及結構.*** 八百年間兩者雖則不斷地鈎心鬥角, 但面對下綫眾多邦國和普羅萬民,則極力維持這種提携關係.
靜態的權力結構到了十六世紀 哈布斯堡王朝 查理五世和腓利浦二世父子手上而登峰造極. 查理五世身兼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與 低地國君主, 坐擁(比整個歐洲面積更大的)美洲殖民地,權勢與財富前所未見. 查理五世藉此制霸歐陸, 在意大利戰場上生擒法國國王 法蘭西斯一世,鋒頭一時無兩. 但是君臨天下美夢難圓, 法國英國和荷蘭聯手抗抵他, 沉重的戰爭負擔使他疲於奔命,兩度破產.
在這局勢中感到壓力最大的是法國, 原本國力最強的法國夾在西班牙和帝國之間,有旦夕不保之危機感. 法國於是制訂出 “合縱制秦” 的外交策略, 冒(舊教)天下之大不韙參與新教聯盟, 促成了三十年戰爭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所以和約秩序體系乃是出於 黎塞留 一手擘劃的「均勢外交」政策.
均勢外交的先決條件是多元且獨立的參與主體群, 各自為本身的利益和生存而盤算奮鬥. 後世名相 巴麥尊的金句最能反映這種精神: “英國沒有永恒的朋友, 也沒有永恒的敵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正是這種 “現實主義”精神使得舊日世仇的國家們輕易地捐棄前嫌, 聯手對抗當前的霸主,那怕他正好是昨天的盟友.
也正是這種現實主義精神使得各國不會 “誤於仁義”, 或囿於意識形態, 包括宗教和社會主義理想, 從而 “合縱連橫”, 一切以利本國之存續與利益是尚. 所以, 均勢外交的維持是出於兼容共存的妥協精神; 而非方向一致的道德洞察力.*** 這與宗教寬容共出一轍,不同的宗教在教義上永遠是排斥的, 兼容無非務實與妥協,與道德內容不相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和約體系的威力〉
由那時起,和約秩序體系構成了一張彈力充盈,柔韌無匹的外交網絡, 四百年來多少梟雄英主的野心氣力被這張網綑縛銷磨,落得慘澹收場.***
諷刺地第一個挑戰這張網的英主正是法國 “太陽王” 路易十四, 時間不過簽約後三四十年. 歐陸諸國携手以戰爭消耗盡法國的國力,夕陽難免黄昏.
第二個是普魯士的 腓特烈大帝, 普魯士區區小國,縱使紀律嚴明,全民皆兵, 欲與舉世為敵,乃是螳臂當車,最終僅免亡國,已屬萬幸.
第三個挑戰者最有力量,挾著法國大革命的意識形態威望, 身為軍事史上最高段數的戰術天才,拿破崙打遍歐陸無敵手,真正做到與舉世匹敵的地步. 百戰百勝的天才收場只有慘敗一途.
第四個有意問鼎中原的是東歐的俄國 羅曼諾夫王朝數代君主, 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大敗於英法奧土諸國聯軍,霸業頓成泡影.
真正利害的是德國 “鐵血宰相” 俾斯麥, 他的做法是絕不與天網為敵,見好即收, 反過來操控這張巨網鞏固他的有限收益. 他的功業來源於深謀遠略與自我約束, 從而成就了 “温和的”霸權.
德國得以獨大於歐陸, 但是到了 威亷二世和希特拉之手, 其才情遠不及拿破崙而野心相當之, 挑起了兩次大戰,亡國殉身,天下齒冷.
經過六次重大挑戰,和約秩序體系卻屹立不移, 更且精神愈益煥發,推陳出新. 一戰後的「威爾遜原則」和「國際聯盟」的創制雖則並未竟功, 卻具有劃時代意義. 二戰後的「聯合國憲章」終於得成正果, 今日戰後七十年歲月承平,「聯合國」由柔弱而堅韌, 大規模戰爭受到抑止,此皆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因緣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