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606世界秩序
講者:掌門
《世界秩序World Order》(2014) Henry Kissinger
基辛格,上世紀下半葉美國最著名外交家, 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門學者,哈佛學人, 其名著《大外交》在行內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代的世界秩序,體現為「聯合國精神」, 其核心內容包括:
A「主權國家」理念, 國家是參與世界秩序的主體單元, 不論大小強弱,彼此地位平等. 並由此引伸出「不得干預他國內政」的 自主原則;*****
B多元價值共存,兼容妥協,而非定於一尊, 故此原則上是「反霸權」的; 及
C提供外交論壇和操作平臺,由國際監督外交進程和落實協議, 從而最大程度上抑止戰爭發生的頻率和規模.*** 此為 反戰原則.
所有這些框架原則起源於 四百年前歐洲一場異常慘烈的戰爭的終戰和約.
〈現代世界秩序的起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1618-48」以「宗教戰爭」名著後世, 起源於信奉舊教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新教聯盟」的武力鬥爭. (舊教)法國為了削弱神聖羅馬帝國, 權相紅衣主教 黎塞留訂策支持新教聯盟. 同屬哈布斯堡王室的西班牙正與屬地 (新教)荷蘭開打「八十年獨立戰爭」,正好各入一方….. 奉宗教正義之名,這場戰爭幾乎把所有中西歐國家都捲了進去.
由於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兩邊迭出名將, 往來拉鋸,戰火延綿三十年. 中歐廣泛地區因戰亂、疫疾和饑饉極度殘破,人口削減四份之一. 最後雙方筋疲力盡,徹底厭戰, 放棄宗教熱情和權力訴求謀求妥協,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這條約獨特之處在於揚棄傳統「封建主義」等級觀念, 確立國際關係的「平等原則」.**** 和會費煞苦心,甚至連進場時間和席位次序上面都作出妥善安排, 以保証弱小國家的代表不致受辱. 條約具體內容方面,最大突破為確立 「邦國宗教信仰自主權」, 實質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和教廷永久性放棄政治和宗教上的「普世宗主權」主張, 歐洲從而獲得了(基督教內部) “宗教自由”. 同一時間,條約也對每個邦國內部的少數教派保留信仰自由權作出了保証, 因而極具現代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和約開啟了歐洲未來的國際政治秩序, 一言以蔽之曰「均勢外交」, 主要精神為盡力抑制或破壞任何一個強權獨力制霸歐陸的意圖和行動.***
歐陸自從 查理大帝於AD800年聖誕節在羅馬加冕為 “羅馬人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在理論上藉 “君權神授” 而為天下共主, 確立了遍及整個歐洲的封建主義秩序. 從這時起,帝國與教廷互為表裡, 共同建立起跨時空的「等級社會系統」, 築成世界的基礎及結構.*** 八百年間兩者雖則不斷鈎心鬥角, 表面上卻極力維持這種提携關係.
靜態的權力結構到了十六世紀中葉 哈布斯堡王朝 查理五世手上登峰造極. 查理五世身兼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與 低地國君主, 坐擁面積比整個歐洲更大的美洲殖民地, 藉著這權勢與財富制霸歐陸. 在這局勢中感到壓力最大的是夾在西班牙和帝國之間的法國,有旦夕不保之危機感. 這是法國訂策參與新教聯盟, 促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遠因. 和約秩序體系出於 黎塞留 一手擘劃的「均勢外交」政策.
均勢外交的先決條件是多元且獨立的參與主體群, 各自為本身的利益和生存而盤算奮鬥. 後世名相 巴麥尊的金句最能反映這種精神: “英國沒有永恆的朋友, 也沒有永恆的敵人; 只有永恆的利益.”*** 正是這種 “現實主義”精神使得舊日世仇的國家們輕易地捐棄前嫌, 聯手對抗當前的霸主,那怕他正好是昨天的盟友.
也正是這種現實主義精神使得各國不會囿於意識形態, 從而 “合縱連橫”, 一切以本國之存續與利益是尚. 所以, 均勢外交的維持是出於兼容共存的妥協精神; 而非方向一致的道德洞察力.***
四百年間經過六次重大挑戰,和約秩序體系屹立不移, 更且精神煥發,推陳出新. 一戰後「威爾遜原則」和「國際聯盟」的創制雖則並未竟功, 卻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二戰後的「聯合國憲章」終於得成正果,此皆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因緣與成就.
〈當今天下大勢〉
結論先說:當今天下的均勢吊詭地維繫於 美國國力(尤其是軍力)獨大的事實, 與及美國制霸全球卻力有不逮.***
這種情勢起始於戰後歐洲重建內部均勢的安排, 並且迅速推廣為在全球範圍內對蘇聯集團國的「遏制政策」布局. (即所謂「冷戰格局」.)**** 起初這主要依靠美國的核子打擊力量,後來則以美國瘋狂發展軍備來加以保証. 1948年北約NATO的建立標誌著美國霸權的大成, 同時也是其頂點.***
國際關係的定格則是1949年通過的「聯合國憲章」,核心內容有兩點:
A “一國一票” 參與框架終於達成了 “威爾遜原則” 三十年來的懸念, 使聯合國成為普世接受的外交論壇和執行平臺.
B執行機構「安全理事會」中, 五個 “常任理事國” 擁有對等否決權, 另加九個輪任國,組成國際事務仲裁框架. 此一操作框架以五強國的戰略利益為先決條件,先天上易於癱瘓和僵化,**** 但在國際上仍可起到削減戰爭的作用.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體系是「多極霸權」的平衡術, 但是戰後世界形成雙極. 根據國際關係理論, 「雙極霸權」本身不易產生大型戰爭, 而(防禦性)戰略核武又進一步抑止兩強輕啓戰釁,於是四十年和平歲月在核噩夢中得以繫而不墜.
美國的霸業成於冷戰,作為民主陣營的領袖一言九鼎,下綫群國迫於共產陣營壓力, 對老大的頤指氣使敢怒而不敢言. 1990年蘇聯解體,冷戰終結, NATO的重要性喪失, 西方聯盟內部分歧抬頭,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隨之下降.*** 後冷戰的人類歷史並未終結, 「單極霸權」的形成意料外並未進一步增加美國的權力, 近程事態則因中國崛興而更形複雜緊張.
在國際舞臺上面,
〈美國的傲慢與底氣不足〉
非今日始,原因在於她是個民主國家, 但這民族卻很年青天真,且內部價值分歧甚大, 因而無法持久地一致行動.***
美國的相對國力在戰後初期達到峰值,生產力領先天下,GDP佔全球六成, 「馬歇爾計劃」施惠整個西歐,手執NATO牛耳, 亞洲的非共產國家皆在其卵翼之下.
由擘劃偉業的 杜魯門,堅定執行的 艾森豪威爾,到風華耀眼的 甘乃廼, 美國形成了一種類似大革命法國的天真世界觀和行動熱情: “以天下為己任”, 欲將「自由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直銷全球,以普渡眾生.*** (當然兼夾開闢市場,花花銀子大把抓.)
“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擁有這樣的理想主義和資源去應付那麼多的挑戰.”(原文) 美國以 “世界警察” 自居,不惜盡傾舉國之力, 在全球四出 “滅罪救火, 扶病濟貧”. 然而落後國家之貧病自有其歷史 “天數”,不因美國人的意志和美金而轉移, 當救世主的代價是這個英雄自詡之國最終滿懷失落.
美國在五場戰爭(韓、越、海灣、伊拉克 和阿富汗)中, 銷磨盡干雲豪氣,看到了民心和國力的界限.**** 每戰之初,天真的國民都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正義的征討; 每戰之末(海灣戰爭除外),國內抗議之聲四起, 傷疲的國民力數領導層道德和才幹低落. J
尤以越戰創深痛鉅,社會為之撕裂, 國家陷身一場「理想主義」vs「現實主義」意識形態內戰.*** 阿富汗戰爭則以國會明拆總統臺,與及在野黨候選人明確否定現行外交國策, 使美國在國際上威信掃地.
時至今日,美國國民對領導層信心大不如前, 這反過來連帶領導層自信心減弱, 無法制訂穩定有力的長期外交政策. 另一方面,四戰為德不卒,也輸掉了盟友的信心. 諸戰未敗於戰場,而敗於國內政局, 外交國策搖擺不定是美國覇業中衰的內部政治因素.***
在大右派 基大師看來,民氣荏弱,大業衰頹, 內心實有無窮之惆憾!他的
〈結論1:美國是正義的, 但她的能力有所限制.〉
「不管受益者求請與否,美國的軍事實力為全球提供了安全盾牌. 全球經濟得以發展, 美國提供了 融資、市場和 大量創新. 世界秩序的顯現既體現了美國的理想主義, 又融合了傳統的均勢概念. 」(原文)
但是美國苦心未遂,壯志不酬. 關鍵問題涉及西方和非西方對待秩序的方式截然不同. 近代西方堅信:現實世界是行動者的外部因素, 知識呈現為數據化,外交政策的成功取决於準確評估現實和各種趨勢.*** 其他文明則按傳統認為:現實世界是行動者內在認識的反映, 為心理、哲學或宗教信念所界定.****
基於認識論和價值觀的巨大反差, 美國的「西方普世準則」, 主要論述為自由市場、民主制度和人權, 在非西方經常遭到否定排斥. 非西方國家參與世界秩序體系的時候, 會以本身的理念重新解讀 “秩序”的意義, 凸顯秩序的不同面向.*** 例如西方國家基於人道主義和促進民主制度而武力入侵內亂之國; 非西方國家則斥之為干涉內政.
有時基於博弈論式的戰略考量,西方與非西方逆向而行動. 最明顯的是發達國家一致限制核武器擴散, 但伊朗和北韓會怎樣想怎樣做?
美國雖然軍力所向無敵,國力無可匹敵, 但要脅天下以從,或者導天下於一同,經已証實是痴心妄想.
〈結論2:當今世界秩序的危機〉
源於三種趨勢:
A「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單元, 其性質正從內部遭到蓄意攻擊和拆解.*** 西方集團國的內部社會或多或少遭到撕裂; 政黨政治為了乞求選票而公關化, 導致各國政府日益矮化. 歐洲欲超脫國家範疇,但基層國民在利益受損的前提下離心離德. 在國際外交層面,歐盟欲以 “軟實力” 和普世價值號召天下,卻無異緣木求魚. 許多中東和非洲國家為宗教和族裔爭端所分割. 只有亞洲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精神奉為圭臬, 但其現代解讀卻與西方集團大相逕庭.
B這個世界的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不同步. 國際經濟體系已經全球一體化; 但國際政治體系仍以民族國家為基礎.**** 全球經濟動力運作旨在消除不利於貨物和資本流通的各種阻障; 但國際政治體系運作卻旨在調和不同文化國家的利益觀; 兩者經常背道而馳,甚或迎頭相撞.
C尚未形成一個有效的機制, 使大國能在重大議題上達成磋商合作. 現存的各種多邊論壇(從聯合國安理會到各種峰會.) 都缺乏效率,易於陷入僵局; 或者各自施展戰術手段; 又或流於領導人作政治秀.
〈結論3:美國的戰略思考框架〉
由於世界秩序非美國領袖而不行, 美國應該深刻地思考以下問題:
a無論以任何方式,那怕是獨自行動,*** 美國要防止甚麼事態的發生? 這界定了社會生存的最低條件.
b即使得不到任何盟國的支持, 美國也要實現甚麼目標? 這界定了美國國家戰略利益的底綫. (a & b構成了危險的「單邊主義」.)
c那些是, 只有在盟國的支持下, 美國才會去實現的目標, 或去抑止的事態? 這界定了美國國家戰略利益的外沿. d那些是, 即使所有盟國一起敦促,美國也不應該參與的事情? 這界定了美國參與世界秩序的限制條件.
最重要的是e美國的價值觀其本質為何? 推行這些價值觀需要甚麼具體情況或條件?
基大師的書末感言: 「多年前我年輕自負, 妄想就 “歷史的意義” 建言立說. 我現在明白到, “歷史的意義” 需要不斷探索發現, 而不應定論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