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60610超極資本主義

SENSE隨筆160610
超極資本主義
礎執筆

在現代國家, 每一個市民其實都擁有三重身份:消費者、投資人和公民。這三重身份並不是相輔相承的, 一般來說 前兩者的得,會造成後者的失;反之亦然。

〈黃金時代〉
美國前工務部長Robert B. Reich指出, 在1945-75年間, 美國曾經創造出可被稱為「民主資本主義」的繁榮期, 不旦經濟增長良好, 人均收入增加, 貧富差距收窄, 而且政治上處處顯示出民主帶來的好處, 大型企業都會平衡社會各界的利益, 是世界各國的典範。

當時的美國, 形成了數十家大型企業, 每個行業的頭兩三家巨企, 其勢力足以操控價格和產出, 造成「寡頭壟斷」。這些巨企都以大量生產來營運, 以經濟規模達致成本優勢, 盈利增長平穩, 結果創造出龐大穩定的中產階級。***

為了讓各階層都能均沾企業得益, 政府推出各種管制措施。此外亦有獨立性管制機構, 負責訂定價格, 限制競爭者數量, 確保公司賺穩定的利潤, 顧客得到穩定的價格。同時這些機構亦負責訂定產業標準, 定義產業需要照顧的大眾利益。*** 負責行業管制的各種產業公會日後演變成政府機構內部的各種委員會。

在大企業任職的高層主管均視自己為企業政治家, 會平衡股東、員工和大眾的利益。他們許多人在二戰期間曾任職政府高層, 戰後仍是各種公職委員會的成員。而且巨企有資格和力量去平衡各方利益, 而無需擔心競爭。

為提高大量生產的效率, 生產流程必需精確且可預測, 標準作業流程使得大部分員工不應該、也不需要自行思考。 因此企業並不需要花高薪去聘請一流人材管理公司, 各人只需平平穩穩辦事, 一切按步就班即可, 於是不同職級之間的薪酬差距並不會太大。***

其時, 勞工意識抬頭, 工會應運而生。由於二戰時, 大企業的合約主要來自政府, 所以他們不會公然反對工會。而勞工陣營則向企業保證不發動罷工, 因為罷工被視為不愛國行為。對巨企來說, 提高工資以防止大規模罷工也符合成本效益。
各行業均工會化, 限制了競爭與創新, 不過卻令到就業更加穩定。員工工作穩定,工資隨年資慢慢提升。可預測的升遷有助於企業預測生產成本, 也有助員工家庭規劃未來。

大企業之所以願意平衡各方利益, 關鍵在於他們均是壟斷性公司, 同時需要跟政府關係良好。*** 在缺乏競爭下, 任何額外成本均可輕易轉嫁給消費者, 只需作出聯合定價或加價即可。
這種榮景並非沒有代價。在缺乏競爭下, 企業的營運效率較低, 產品質素較差, 更新緩慢, 不同企業之間的產品, 功能上的差異很少。而且投資回報低, 投資標的選擇少, 投資於不同企業只會帶來相同的低回報。換句話說, 當時作為公民所得到的好處, 其實是建基於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損失。***

〈新時代開啟〉
美好的日子總有結束的一天。在冷戰時, 美國國防部成為國家的創新中心, 各種新發明相繼出現 (例如:半導體、電腦、互聯網、更高效的飛機引擎等。), 並且慢慢從軍事用途轉移應用於商業用途。其結果造成了三大現象:全球化產業鏈、新生產流程和管制鬆綁。

全球化
新運輸與通訊技術的發明大大降低了環球貨物運送成本。同時產品體積變小、重量減輕, 也令運輸成本不斷降低。***
1970至2000年間,全球貨櫃市場成長速度比全球經濟成長速度快三倍。廠商變得更全球化,總成本更低, 更有競爭力。舊生產體制被分段切塊, 分散到做得最好、最便宜的任何地點。
產品已難說得清是由那一國製造, 每部分都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

新生產流程
工業單位創造出電腦化的機械工具, 以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 結果即使並非大量生產, 平均每單位的生產成本也可降低。而各式服務業則在電腦幫助下, 針對特定使用者的需要量身打造。網絡也大幅增加了服務提供方式的種類, 例如直接向特定族群進行廣告和行銷。
現今擁有新技術、規模適中的企業, 就能和大型企業的規模經濟抗衡。*** 更專業的、利基型的生產模式, 威脅著大量生產型的傳統大企。無數新技術, 造就了許多彈性靈活變化的賣方, 取代以往穩定的生產制度。

管制鬆綁
新興技術造就了賺錢的機會, 看到新商機的企業想加入, 於是對管制委員會施壓, 不斷進行遊說, 並以大學研究展示管制鬆綁對消費者的益處。同時他們作出訴訟, 指控管制保護的企業阻礙創新。時代終須改變, 結果各行業的管制措施逐一鬆綁。
管制鬆綁後提高了各行業的經濟效率, 代價則為「交叉補貼」的消失。金融業的鬆綁, 令儲蓄者變成投資者, 他們從賺取法定利率, 變為以基金的形式投資於股票。於是企業執行者變得要滿足投資者的期望, 績效不達預期者便會被撤換。****

殘酷的競爭
70年代中後期開始, 美國進入了Robert B. Reich口中的「超極資本主義Super Capitalism」時代。從此企業需遵守 “叢林法則”, 弱肉強食, 彼此不斷競爭。這種競爭不單是本土、本國的, 而是全球性的競爭, 更是跨行業的競爭。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 企業為了生存, 進行了各種改變, 繼而令社會出現各種變化。

為降低成本, 大企不斷擠壓供貨的小企, 外判、環球供應鏈等各種壓縮成本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結果低技術本地工人的工資不斷被削減, 甚或被落後地區的廉價勞工取代。***

在競爭之下, 存有工會的企業因為成本較高, 逐漸被沒有工會的企業所取締。工會數量和力量大幅下降, 工人的利益缺少了代表聲音,低下層的工資逐漸被削, 就業保障也漸漸失去。另一方面, 企業需要爭取最優秀的管理人材, 令高管的工資和福利不斷提高 (諷刺的是優秀高管的其中一種主要營運手段是裁員減薪。), 結果令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商業之外的競爭
企業除了在商業上爭奪外, 在美國這類民主國家, 也會顧用政治說客, 提供大量政治獻金, 務求爭取有利於本行業的法案成立, 又或盡力阻礙不利企業的法案立法。(其中一個有趣例子, 賭場經營者聯合支持禁止網上賭博的立法, 其出發點當然並非因為道德。) 政客們明白到企業是他們的資金來源, 所以當企業有不當行為時, 一般只是譴責了事, 贏取了掌聲後, 便不再立法針對事態。

造成這些結果, 並非因為企業家變壞了, 而是因為消費者不斷追求更便宜、更優秀的產品, 投資者不斷追求更高的投資回報。*** 這兩者的得, 造成了公民的失。企業的改變, 只是順應市場要求, 因為如不轉變, 在全球性競爭之下, 只有倒閉的收場。

〈結語〉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世界各地也正在發生。不知大家在怪責企業貪得無厭前, 有考慮過為了維護自己的公民利益, 願意付出多少呢? 購買價錢更高但質量更差的產品、服務, 你能接受嗎? 只收取銀行低息, 你又願意嗎?

參考書目: 《超極資本主義 Supercapitalism》 (2008) Robert B. Re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