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623
盛唐詩(三十一) 元結 下篇
蕭律師執筆
754年,元結中進士。第二年,安史之亂爆發,元結舉家南逃,最後客居於現今江西的瀼溪。759年,以古文家著稱的 蘇源明向朝廷推薦了元結,結果元結連任軍將,組織地方武裝,擊退了幾股鄉縣盜賊。
760年,元結編集了《篋中集》,是一個小集子,收錄了由七位詩人的二十四首五言「古體」詩組成。元結強調賢人的湮沒無聞,而大多數篋中詩人正符合他所稱許的條件。
元結修正了他的復古激進主義,轉向較散漫、較不古奧的詩歌。同樣符合復古傳統而又較可接受的替代模式,是描寫某種體現「古代」社會道德標準的典範。元結發現,雖然上古黄金時代的寧靜淳樸社會可以在現實世界窺見,但無論它出現在那裡,就為當時政治苛求所敵視和威脅。瀼溪成為這種和睦社會及威脅它的危險的具體呈現。
《與瀼溪鄰里》
昔年苦逆亂,舉族來南奔。日行幾千里,愛君此山村。
峰谷呀回映,誰家無泉源。修竹多夾路,扁舟皆到門。
瀼溪中曲濱,其陽有閑園。鄰里昔贈我,許之及子孫。
我常有匱乏,鄰里能相分。我嘗有不安,鄰里能相存。
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冤。終以瀼濱訟,無令天下論。
軍旅職務任滿後,元結其後的生活交替著隱居和任地方長官,直到722年去世。
元結晚年詩歌發展有意地與他的社會政治經歷聯繫在一起,這是他所選擇關於詩歌本質的神話:一種活躍於政治和社會領域的文學,其作用是表達和改變道德標準和政治現實之間的關係。
在任職道州之前,元結自稱「漫叟」,這一名號傾向於狂士的個體價值。第二次任職道州後,社會詩人不再出現了,取代其位置是山水詩人和狂士。元結這些晚期詩篇比其復古詩更有吸引力。儘管他的個人詩保留著豐富辭彙和寬廣的風格範圍,他的晚期詩基本上倒退進了詩歌保守主義,這一倒退標誌著八世紀中葉復古詩的失敗。元結晚期詩最喜愛的主題之一是「相對性」──大的事物看來像小,小的事物看來像大。這種視覺的相對性與《莊子》價值觀的相對性聯在一起。
《窊樽詩》
巉巉小山石,數峰對窊亭。窊石堪為樽,狀類不可名。
巡回數尺間,如見小蓬瀛。樽中酒初漲,始有島嶼生。
豈無日觀峰,直下臨滄溟。愛之不覺醉,醉臥還自醒。
醒醉在樽畔,始為吾性情。若以形勝論,坐隅臨郡城。
平湖近階砌,遠山復青青。異木幾十株,枝條冒簷楹。
盤根滿石上,皆作龍蛇形。酒堂貯釀器,户牖皆罌瓶。
此樽常可滿,誰是陶淵明?
元結最後的作品是組詩《欵乃曲》五首。道德家和思想家後退了,出現的是一種温和的嘲諷,與杜甫的一些後期作品或五十年後 韓愈的一些作品頗有相同之處:
偶存名跡在人間,順俗與時未安閒。來謁大官兼問政,扁舟卻入九疑山。
名跡是偶然的,時代是錯誤的,而這位一度十分自信的復古道德家,現在卻以嘲笑幽默的語氣向長安大官問「政」事。現在,他返回充滿疑問和不定的現實世界,這種疑問不定表現於自然界宏大的地貌雙關語──九疑山。
元結不是一位大詩人,卻是一位「重要」詩人。他是一位創新者,為八世紀後期緊接著的優秀詩人打開了一條道路。他堅定確信詩歌應是什麼樣子,並動手創造這種詩歌。但他發現,這種詩歌在現實文學的審美界,比其儒家價值觀在政治界還更不成功。*** 儒家價值觀必須置於社會進行實踐;如果它退入個人價值觀,就傾向於與道家的個人價值觀相結合。作者認為儒家隱士與道家隱士的區別在調子,不在態度。
與元結一樣,杜甫參加了八世紀中葉的復古復興。但對杜甫來說,藝術所占據的位置,至少與其社會價值觀同等重要。這樣,當八世紀六十年代帝國的崩解威脅了這些價值觀時,杜甫的詩歌並未像元結的詩歌那樣,戲劇性地退入保守主義。
資料來源:
《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宇文所安Stephen 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