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818
新自由主義簡史(一) 六大宗師
掌門執筆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 哈維David Harvey
大維哈維是當今美國首席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去年初讀過《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很困難才找到另一本看得懂的著作.
〈新自由主義 四大實踐宗師〉
作者在導論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後世史家會把1978-80年視為世界經濟史和社會史的革命性轉折點, 事緣這兩年間世事劇變,四位名垂青史的政經鉅子得據高位,呼風召雨,變換了人間.***
1978年 “開放改革總設計師” 鄧小平隻手回天,把中國….. 眾所周知利害到極.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徹底改變了美國(及其後西方先進國集團) 的貨幣政策,不計後果地遏制通貨膨脹. 他的 “休克療法” 收效,付出的代價為長期性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
同年,英國保守黨首相 “鐵娘子” 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上臺, 嚴限工會的力量,把大型國營企業私有化, 結束了十年滯脹之慘狀.
1980年美國共和黨總統 列根Ronald Reagan接任, 一方面大力支持Volcker的貨幣政策; 另一方面施行系統改革,大幅減稅, 限制勞工力量,鬆綁企業, 並在國家內外解放金融能量.*** 在他兩任期內,經濟強力復甦.
這四人原是互不相干,然而底蘊暗通, 最重要的是他們都高度成功了. 他們實踐的政經典範稱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本書的寫作是為了簡敍其事,並且加以批判.
〈時代背境:凱恩斯主義的沒落〉
作為國家政策的 「凱恩斯主義Keynesism」是為了應對 “大蕭條” 而創建,以 “羅斯福新政原則” 垂治國典範四十餘年. 其核心理念是透過 財政和貨幣政策, 中和 “經濟周期”的破壞力,以確保長期而健全的經濟增長. 此一政策之施行,需要強大有力的政府來干預和監控市場; 並需具備周詳的法律以規限企業的作為,使之順從政策指導之方向.**** 如此政府應為 “大政府”.
這種政府積極干預市場,通過建立諸多福利體系為社會經濟(尤其是工資水平) 制訂標準, 而市場運作和企業活動則恆常置於政治約束的網絡之中, 稱為「鑲嵌型自由主義embedded liberalism」.*** 新自由主義則是對鑲嵌型自由主義的異議和反動.
1960年代末期,鑲嵌型自由主義在各先進國內部和國際間都已敗象畢露. 國際上資本累積造成嚴重危機,美元泛濫, 1971年固定滙率體系瓦解,天下亂局已成.*** 各國內部面臨需求不振,就業低落, 而政府則因福利支出過重,稅收減縮而入不敷支,無力施行財政政策. “滯脹stagflation(ie低增長高通脹)” 又使貨幣政策失靈,凱恩斯主義陷入窮途末路. 雪上加霜,1973年石油危機觸發全球惡性通脹, 經濟國策改朝換代,勢所必然.
〈朝聖山學社 兩大理論宗師〉
在凱恩斯主義當時得令,領盡風騷的漫長時間裡, 以幾位 “在野派”宗師級經濟學家為首,包括若干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在內的一群頂尖智識分子結成了一個小型排外性學術團體「朝聖山學社Mont Pelerin Society」, 這就是新自由主義的 “祖庭”.
牽頭兩人赫赫有名,乃是與 凱恩斯一時瑜亮的 「奥地利學派」創始人 經濟及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和「芝加哥(經濟)學派」「貨幣主義」創始人 費利民Milton Friedman(1976年).
該學社的核心理念言簡意賅地寫在成立宣言上面:
「(當今天下) 文明的核心價岌岌可危, 維繫人性尊嚴和自由的核心條件已告闕如. 本學社認為這源於人們喪失了對 私有產權和競爭市場 的信念.*** 因為,沒有這些制度所帶來的 權力分散和創新精神, 就很難設想一個社會能夠有效地保障自由. 」****
學社成員們一致信奉 “個人自由”的政治理想(ie「自由主義」政治哲學), 與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 “自由市場原則”,自稱 “自由主義者”, 在學術界遂被標簽為「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學說激烈反對任何政府干預理論,*** 尤其針對 “當朝派” 凱恩斯主義; 當然更加反對共產主義國家的 “中央計劃經濟”. 該學派認定在當前政制之下,政府必為強大的利益集團(諸如 工會、環保團體和貿易遊說集團等.) 所左右, 做出偏頗的決策.*** 政府作出的財經決策恆常錯誤, 歸根究柢是因為所能獲得的資訊完全無法與市場價格包含的訊息相比擬.*****
因此,一個好政府只應致其全力於保障私有產權,維護個人和企業自由; 而有關投資和資本積累的決策,則一概應由市場主宰.**** 這樣的一個政府應該具備絕對的強制力以支撐 自由市場運作框架; 同時間卻要操持絕對的自制力來實行 “無為政治”. 如此政府應為 “小政府”, 但正確地說卻是 “力量強大但體積細小”的政府.***
兩位宗師的理論影響來日世界至為深遠者是
〈費利民的貨幣主義〉.
根據上述學理,費利民推導出 所有 “財政政策”都是出發點錯誤,*** 理應揚棄. 他又拋出一項有趣的說法,指出政府有如一個 “嚴重滯後的感應器”, 每當調節市場政策出台之時,市場已擺到了另一極端, 因此政策不但未能中和市場的波動,反而加劇了波動.**** 此說之於凱恩斯主義,乃是“斷匈奴之右臂”.
於是為了維持市場順暢運作,只餘 “貨幣政策” 一途, 然而費利民的貨幣政策思想卻與凱恩斯大相逕庭. 費氏認為 積極的、干預性的貨幣政策其弊端與上述相同. 「貨幣主義」強調的是 消極的、背境性的貨幣政策:政府應該致力於維持長期穩定的貨幣供應, 極力避免顯著的通貨膨脹和緊縮,以利自由市場運作.*****
貨幣供應策略應該在長時段內使市場決策者感到平順穩妥, 有利於他們作出長期投資部署和研發創新科技. 長期投資和創新科技 才能變革生產面(ie供應面)狀況,***而提升生產力才是經濟增長的本源. 這就是後來「供應面經濟學」的發端.
〈時來風送藤王閣〉
新自由主義和貨幣主義起初只居於政壇和學圈的邊緣位置, 及至70年代中兩大宗師接踵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據說 斯德哥爾摩委員會甚多新自由主義粉絲, 另按陰謀論…..),聲勢始才大振. 70年代尾 鑲嵌型自由主義經已窮途末路, 新自由主義乘時而興,憑藉戴卓爾夫人和列根總統 兩位魅力型領袖的長期執政與及力挽狂瀾的業績 (戴夫人上任時英國通脹率曾達到26%p.a.的恐怖水平.), 奪得政壇和學圈的主流位置.
這場政壇和學圈的 “改朝換代”戲劇影響極其深遠, 不單只西方先進國集團的治國理念和實踐步伐一致地(向右)轉向; 還有戲台的背後,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調控互為表裡, 塑造了現今的 “金融化”和 “全球化”世界.***
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