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926工作、消費與新貧(一) 貧窮 與 福利

讀書札記160926
工作、消費與新貧(一) 貧窮 與 福利
掌門執筆

《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1998) 包曼Zygmunt Bauman
作者是當今歐陸首屈一指的「後現代主義」社會學家. 本書旨在探討「貧窮」作為社會現象(而非經濟現象)具有何等意涵; 現代工業社會的貧窮現象如何發生; 與及最重要的是,現代社會如何在 意識形態層面調控和處理這種現象, 其效果如何,等等. 本書寫法專業,歐陸風格, sense密度高,論述抽象,不附例証; 特色是充滿黑色幽默.

〈何謂貧窮?〉
Def.「貧窮」,作為文化現象,指 社會大眾如何界定某水平(及其下者) 的低收入階層人士為「窮人」, 與及如何 “看待”他們. 即人之所以 成為窮人,與及被當成窮人的方式.***
至於界綫劃定在何處其實無關宏旨, 「貧窮綫」隨時空而變動不居,落差巨大. 前工業社會的窮人當然指衣不蔽體,兩餐無著的人; 當今美國政府則定義「貧窮」為:家庭或個人缺乏維持健康生活的基本用品.*** (可能包括多種家庭電器.) 按照這一標準, 2008年美國貧困人口高達4,350萬人,占總人口16%.

如何定義貧窮取決於社會大眾(ie不窮不富的大多數)本身 的生活方式.**** 透過生活方式的比對,我們知悉 “他們(窮人)” 的存在, 與及他們本質上比我們低等級.*** 掌門舉例(下同):我們炒股票(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 “窮人”應該沒錢炒股票; 萬一他們也有錢炒股票,則必然會炒輸而更窮. 

社會之所以 “需要” 存有窮人階層,並且認為他們 值得 “關注”, 是因為大眾把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焦慮(ie我可能會變窮.)投射到他們身上.*** 舉例:我們害怕窮到(或者輸到)沒錢炒股票.
大眾關注窮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兩者可以兼容***:其一是「鄙視」, 他們地位低下是因為能力薄弱(愚蠢,低學歷,欠缺智識和技能等等.); 或者道德低落(懶惰,貪婪,欠缺責任感和奮鬥心等等.).*** 鄙視他人令人得到優越感,並且自我告誡不要蹈其覆轍.
另一是「憐憫」, 他們境況悽慘也許因為出身低下,又或是運氣不濟. 憐憫他人更令人有優越感,坐言起行使得自我形象高尚. 窮人得到救濟令整體社會安全感增加…..萬一我變窮也不用擔心餓死.

上述兩種心態又衍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行動策略:其一是「隔離」, 居少數的窮人如若由於道德低落,則當然要與 “正常人(ie我等大多數人)” 區隔開以防造成傷害或污染.*** 最極端的情況是犯罪份子(多數是窮人), 必須監禁起來以保護社區; 並且監禁可能是較低成本的治安策略. (據說現今美國是監犯佔國民人口比例最高的 “先進國家”.) 就算大多數窮人本質善良,但是庸碌無能,格調低俗….. 總之有礙觀瞻,教壞細路就唔好喇. 所以窮人最好住在天水圍.

另一則是「救濟」, 貧窮如若由於境遇,實在令人深感同情, 社會應該施加援手,使他們渡過困境與及重頭起步. 總之使 “他們”有機會「脫貧(指獲得謀生技能和就業機會.)」****,成為和 “我們”一樣 “正常”的人. 更何況,我們他日也許同樣會遭逢不幸 (最常見的是病困和失業.), 也許同樣需要社會援手. 這種高尚的襟懷,就是所謂「安全網」概念, 是現代「福利國家」的起源及動力因.***

隔離當然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法,救濟看來是唯一出路. 可惜福利國家陳義雖高,卻有先天性致命弱點. 首先是無法區分出於 內因和外因兩種窮人, 行政上只能一刀切給予全體窮人福利救濟.*** 這就造成了 “長貧難顧” 和 “養貧為患” 等公共財政和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治安). 更要命的是,世代交替之下,慣性(ie結構性)窮人愈來愈多, 社會流動性阻絕,兩種窮人合而為一, 造成社會分裂,*** 抗爭不息,民主制度失靈.

上述兩種表面看來背反的策略,實踐上卻可以“巧妙地”, 又或是 “無可避免地”, 結合在一起.
〈可厭但是有sense的濟貧院政策〉
歷史上最早施行福利政策的是19世紀早期的英國, 由 自由主義大哲學家 邊沁Jeremy Bentham所力推. 「貧窮法」規定社會上最貧困的人口 (在當時,一般指的是 流浪漢,全無謀生技能,又或是不肯進工廠做工的人. 邊沁稱之為 “人類渣滓”.) 應該全集中到新設的「濟貧院」, 和社會區隔開來. 更銳利的是, 濟貧院內的生活條件 “必須” 淒慘到比工廠工作所能達致的水準大為不如,****( 要注意那時代是早期工業社會, 工廠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十分淒慘.) 以抑止工廠工人放棄工作或罷工叛亂.

新濟貧法創意十足,影響深遠, 究其實質,可看到 “隔離” 較諸 “救濟” 更為著力. 濟貧院內生活條件之醜惡無以復加, 且被廣泛宣傳,成為工廠生活的參照點,**** 使得悲慘的工廠生活變得可以接受. 隔離政策既可避免渣滓污染 “正常” 的工人,使他們逃離痛苦單調的工作崗位; 又可渲染出一種邪惡的 “恐怖氛圍”,就像瘋人院和麻瘋院一樣, 令工人心懷恐懼,安份工作,以免墮進濟貧院.***

該法施行未久即流弊叢生,深為社會所詬病. 濟貧院內的生活實在慘無人道, 教會人士嚴辭譴責.(請注意濟貧自古是教會的職能.) 工廠主則利用濟貧法的驅力大力壓低薪資和工作條件, 使得工人的生活水準與濟貧院相去不遠. 福音派教會於是乘時而興,領導工人結成階級, 推動了19世紀末的「憲章運動」,使英國的民主和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革新,更上層樓.

〈高尚但是sense不足的福利國家政策〉
相較新濟貧法,二戰之後同樣由英國揭橥的「福利國家」政策就文明和仁道得多了. 福利國家的前提是:個人不應因其不幸境遇而失去 “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此一權利. 至於該權利從何處來則人言人殊. 有謂是源於聖經宣示的上帝大愛; 有謂是自然權利; 有謂是 “安全網”的功利主義思想.

無論如何,怎樣劃定一條 “尊嚴生活標準綫” 成為棘手的技術難題.*** 此綫如訂得過低,就會令受惠者 “喪失尊嚴”,有如百多年前的濟貧院, 作為承接網也顯得不夠 “安全”; 如訂得過高(因為民主制度和工黨主政, 成為實情.),則社會承擔吃力, 更不好的是使窮人喪失工作意願. ***
另外也出現了一項事前未想過的爭議點, 為了核實申請人的困窘狀況,必須進行資格審查, 這種做法也會令申請人“喪失尊嚴” !

福利國家政策在經濟擴張時代確實形象高尚,並且行有餘力; 但在經濟低迷時期立即捉襟見肘,難以支應. (經濟長期不振,再加上人口老化,更是死路一條.) 此法施行既久一樣流弊叢生,深為社會詬病. 這回是接受救濟的人既不用住進濟貧院, 安居而樂失業,何樂而不為? 新自由主義於是乘時而興, 80年代在 戴卓爾夫人領導下顛覆了福利國家總政策. (有興趣可參閱《讀書札記160818新自由主義簡史(一) 六大宗師》.)

直到今天,上述困局迄無改變, 福利救濟所提供的 “生活水準界綫” 要設定在那個(足夠低的)水平, 才能 “平衡 社會承擔能力”, “有尊嚴的生活” 和 “足夠的重新工作誘因” 三者, 仍是個難解, 甚或是無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