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61102真張保仔傳奇6 威鎮南海

說史161102
真.張保仔傳奇6 威鎮南海
朝日執筆:十八世紀末「華南海盜」興衰史(六)威鎮南海

上回講到,紅旗幫龍頭兼華南海盜六旗盟主鄭一英年早逝,其「契仔」張保仔在「契媽」鄭一嫂的幫助下,憑藉過人的魅力和傑出的領導能力,接任紅旗的新任幫主,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華南海盜的盟主。此時約為嘉慶十三年(1808)初。

運氣往往是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對於新上任的年輕大集團CEO而言。張保仔執掌紅旗不久,就在一次似乎沒有特定目標的行動中,俘獲了一艘由越南國(這是當時阮朝的正式國號)駛往大清的貢船「鵬發」。從天而降的大筆現金流,令紅旗業務得以爆炸性擴展,人員物資大幅增加。
不旋踵,由北部灣、廣州灣至香港島海域中所有重要島嶼,都看到紅旗的人馬在「扯旗」。當時大清全境理論上只有廣州一口通商,而這條則是經珠江口入廣州最重要的航道。 本已是眾旗之首的紅旗,勢力更為膨脹。有鬼佬記述其全盛之時,有大船八百、小船逾千,人逾七萬,雖然不無誇張(也可能是「六旗」總和),但其勢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此,一方面令紅旗與其他各旗的關係日趨緊張,另一方面亦招來朝廷的注意。

該年朝廷見華南海盜聲勢日大,竟然連貢船也敢搶,決定採取行動,並指令老將左翼鎮總兵 林國良出兵剿盜。
憑藉遍布各鄉鎮乃至衙門的線眼,張保仔對於這個消息當然早已知曉,並決定先在戰略上示弱以驕敵。《清史稿.許松年傳》: 「粵匪張保仔竄閩洋金門、廈門,松年遣漁船誘之,以舟師圍擊,獲船七,沉船六,被優敘。」 這次勝利鼓舞了林國良,於是根據《廣州府志》云:「七月,虎門鎮林國良率師出海勦捕」。

不過,這位總兵大人在「情報戰」上已失去了先機。「張保諜知官軍至,預伏戰艦於別港,先以數舟迎之,佯敗。」 林國良顯然嚴重低估了張保仔的實力,竟然「覘其舟少,以二十五艘追之,及孖洲洋。」張保仔見官軍中計,一聲令下,「賊舟遽合,繞國良舟三匝。」林國良唯有死命突圍,「自辰至未」,打足六粒鐘,「國良不能出,致死奮戰。」

張保仔算準對方已是強弩之末,華麗登場。「保立陣前,國良發巨炮擊保,其彈子及保身向瀉,眾驚以為神。」簡直就像鬥牛士挑撥蠻牛擦身而過一般,有型到痹!顯然,張保仔坐擁主場之利,加上強大的情報網,對水流風向,以至官軍的裝備規格皆了然於胸。(當然除了「有謀」以外,「有勇」也相當重要。)
張保仔見「心理戰」已對敵我雙方的士氣產生了關鍵性影響,即把握時機,下令進攻。「賊逼國良舟,保先鋒梁皮保先飛過船,眾蜂擁而過。」勝負無疑已分,但林國良仍浴血奮戰,「率軍士苦戰竟日,殺賊無算。」又堅持了大約兩個小時,「日將晡(下午茶時間)賊發炮擊碎我舟,軍士死者不計其數,被賊搶去十五舟。」林國良亦已經走投無路了,「保欲降國良,國良切齒狂罵,賊以刃刺之,遂死,時年七十。」一位古稀老將,鐵錚錚的硬骨頭,就此一死以報皇恩,好不悲壯。

張保仔贏了漂亮一仗。同年八月,乘勝追擊,再把由清參將 林發帶領,林國良餘下的的艦隊,徹底擊潰。

按清朝的武官編制,林國良的「總兵」是正二品,是武官的第二階,已經相當高了。要知道大清全國只有「總兵」定額(也就是說未必滿員)八十三名,而其中七十名是陸軍,「水師總兵」只有十三名。故此,「總兵戰死殉國」是一件大事。朝廷也意識到這群「蜑家賊」的勢力竟然如此強大。

朝廷決心投放更大的力量,於是決定調集幾路水師合圍張保仔。 嘉慶十三年底(或十四年初),由浙江水師和廣東水師組成「聯合艦隊」,浙江水師提督 徐廷雄協同廣東水師提督 孫全謀攻擊張保仔的主部。另遣剛接替林國良總兵職的 許廷桂,進迫盤據於上川島附近的白旗 梁寶(外號「總兵寶」),以切斷張保仔與廣州灣後方的聯繫。

「提督」為清朝武官之最高階,從一品(「從一品」的文官即為「協辦大學士」或「尚書」)。大清全國提督共陸路提督十二名,水師提督僅三名。朝廷是役聯合兩支水師,兩名提督,一員總兵,對張保仔的「接待規格」不可謂不高了。

有所謂「買得大,賠得大」,不過輸的時候也輸得更大。張保仔得天時、地利、人和,此戰再次大獲全勝。此役具體戰況不明,徐廷雄可能是輕敵冒進,加上對海域水文不熟悉,戰死於珠江口。孫全謀見形勢不妙,急領所部稍退至外海,與張保仔大戰於萬山群島,不敵。又令艦隊再退,被張保仔追及,再戰,孫全謀軍潰滅,敗逃。
那邊廂總兵許廷桂在上川本已將白旗梁寶所部擊潰,並成包圍之勢。豈料張保仔殲滅孫全謀後火速回師(可見其情報系統非常出色),對許廷桂進行反包圍。許氏被困於上川桅夾門,內外受迫,又驚聞徐孫所部皆已潰滅,自刎而亡。

面對官軍的圍剿,張保仔連戰連勝。清廷前後折損一名提督,二名總兵,兵力輜重損失不計其數。1809年初,清廷將兩廣總督 吳熊光降職調戍伊犁,以 永保接替,但永保在赴任途中病卒。

張保仔聲勢大盛,固然視官軍如無物,連洋人的大商船也成為他的目標。 嘉慶十四年(1809)初,張保仔劫掠了一艘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並把船主和部分客商扣為人質,「得贖金萬元及鴉片煙土和火藥各兩箱」。
事件引起東印度公司的高度關注,結果促成英國、葡萄牙及清廷聯合艦隊對張保仔進行圍剿。這就是相當有名的「赤鱲角之戰」。是戰雙方投入兵力逾二萬,戰事前後持續九日,而且使用的都是當時較先進的武器,是近代以前少見的大規模海戰。

按照「大國」的正統史觀,張保仔既打擊殖民主義的侵略,又反抗封建皇朝的剝削,自是「愛國海盜」無疑。只是縱觀歷史,「愛國」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張保仔又能否倖免?面對封建統治者勾結外國侵略者的瘋狂圍剿,張保仔又將如何應對呢?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