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61127
真.張保仔傳奇9 霧中突圍
朝日執筆:十八世紀末「華南海盜」興衰史(九)霧中突圍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或者應該是上上一回才對。上回簡略地分析了張保仔在赤瀝角海戰失利的原因,但其率領的紅旗幫,仍被聯合艦隊困於東涌灣內,未得脫身,形勢岌岌可危。
被困灣中,張保仔即再以「盟主」身份,派信使齎令,召早於珠江口一帶觀望多時的 黑旗郭婆帶,火速奔赴戰場解圍。就當時形勢而言,若黑旗能夠突襲聯合艦隊後背,紅旗適時從灣中突圍而出,裏應外合,則反敗為勝,亦未可料。豈料郭婆帶竟以不客氣的口吻,再一次拒絕派兵支援。
張保仔失去了最後一絲獲得援軍的希望,眼下似乎就只能坐以待斃。可幸天無絕人之路,張保仔擁有「主角光環」,自會逢凶化吉。若大家不太善忘的話,應該還會記得時值年底,正是冬日光景。就在此臘月時節,竟然出現一陣「回南天」。清晨時分,霧鎖東涌,雖未至於伸手不見五指,但各艦之間,卻是只能聞其聲而不能見其形也。
如此天賜良機,張保仔又豈有放過之理?預知濃霧將至的一眾海盜,早已作好部署,以叱喝鉦鼓為號,互相掩護,意欲自灣中突圍而出。
張保仔雖然漸失「人和」,但畢竟相對於葡國戰艦,還是穩佔「天時地利」的「主場優勢」。憑著對氣候、風向、地形、洋流等的熟悉,他率領部隊化整為零,以濃霧為掩護,分不同方向散出東涌灣。
葡國艦隊在霧中,雖未及海盜船般行動自如,但畢竟也是身經百戰,即時調整戰術,放棄圍捕,改為集中火力,向叱喝鉦鼓聲最響的方向—此必為張保仔旗艦之所在,全力攻擊。由於葡艦火炮在射程方面遠勝海盜一方,因此即使在霧中,只要憑聲測距,保持「安全距離」,仍能立於不敗之地。相反,張保仔由於「手不夠長」,只能不斷捱打。
就在此千鈞一發之際,「砰!」「砰!」「砰!」接連幾聲隆然巨響,從張保仔的座船方向傳來。其中一艘葡艦忽然感受到一下強烈的震盪,一枝副桅偏折了,甲板上留下一個大洞,直通面艙。
「是廿四磅炮彈!」一句大聲的呼喊從洞中傳出,令全船的軍官水手為之震驚。張保仔的海盜船上竟然配備了最新型的火炮,這意味著葡國的軍艦,不再擁有壓倒性的火力優勢。葡軍指揮官非常清楚,經過多日的戰鬥,己方的艦隊其實也是「五癆七傷」,戰鬥狀態比海盜軍也好不了多少,追擊張保仔不過全憑一股氣勢。方今在霧中作戰,敵暗我明,說不定其中還有詭計。若果沒有明顯的火力優勢,實在不宜冒進。於是下令全軍放棄追擊,就地鳴炮鞏固陣型,一直聽著海盜船的呼喝聲和鉦鼓聲往不同方向逐漸遠去。
原來張保仔本身就非常「崇洋」,其海盜集團本來就擁有不少洋炮。自上次與東印度公司交手,驚覺對方廿四磅重炮的威力,於是不惜重金想方設法地弄來了一門。不過新貨甫到,既未熟習,也只有少量彈藥,故在赤瀝角會戰之時,未曾使用。如今生死存亡,唯有孤注一擲,(彈)藥(炮)石亂投,結果總算是死裏逃生。
大家還記得海盜船上的那個英國紳士嗎?根據 格拉普斯先生說法,「聯合艦隊」大費周章,與張保仔鏖戰近旬,最後海盜僅四十餘人陣亡,而主力卻筋骨無損揚長而去。相反,葡艦有近半需回港大修甚至報廢,損失不菲,而且還是因為發現「神樓船」才能掌握戰場主動權。因此只能算是僥倖慘勝,「蜑家賊」雖然在戰術上失利,但卻成功粉碎了「聯合艦隊」的戰略意圖,所以他們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不知道出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對海盜「浪漫情懷」的遐想,又或是對自我提升個人經歷的意圖,反正格先生對張保仔和鄭一嫂的崇拜是毋庸致疑的。故此,他評估這場海戰的戰果,對於張保仔集團的影響,明顯是過於樂觀了。
盜固然也會佔據交通要衝,索要「買路錢」,但與「山賊」相比,他們更像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海洋是他們的大漠,舟船就是他們的車馬。歷朝歷代對遊牧民族的圍剿,向來「成效」不彰,像 霍去病式的「殺敵數萬級」(我懷疑其中有多少是婦孺)並不常見。因此,對付遊牧民族的最有效方法,是將其「打散」以減低其「寇掠」的「規模」;加重其(心理)成本,以減少其「寇掠」的「頻率」。這種想法同樣也適用於應付海盜。
按照上面的理論,組織強大的「聯合艦隊」,並尋找機會與紅旗幫展開(克勞塞維茨式)「決定性會戰」,其目的並不在於將這數以萬計的海盜全部擊殺和逮捕—這明顯是不設實際的想法,也不可能是「聯合艦隊」的「戰略意圖」。真正的戰略目的,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言,是將對方「摧毀destroy」,除了物理上,更重要是精神上。(這可能更接克氏原意,儘管一二戰的不少將領,都因按字面意思而誤解了。)在物理上,將海盜船擊沉或重創,就正如射殺了遊牧民族的坐騎,減低了他們從事海盜活動的能力和效率;在心理上,慘烈的大規模會戰,增加了海盜繼續「作案」的心理成本—雖然極少被捉到,但提高罰款額,並廣為宣傳,還是能減少市民亂拋垃圾的情況。
另外,格拉普斯的論述還有一個盲點,就是他把張保仔的紅旗幫,當成了一支組織嚴密的「軍隊」。紅旗幫雖然只被「打死」了幾十人(這個數字本身也很成疑問,按英葡方的估算戰死及落水淹死者當以數百計,清方更稱「賊死不計其數」),但卻被「打散」成很多份。不同於「軍隊」由「國家」統合,以同義為朋(一定係,除非唔係!);海盜集團只是一大堆「以同利為朋」的「小人」──都係搵餐食啫!因此「跟紅頂白」效應特別明顯。一場失敗的大戰,足以令張保仔集團的勢力,由開戰前的「歷史高位」,跌至比鄭一時期還要低。經此一役,紅旗的整體實力也許還是眾旗之首,但顯然已經大為削弱了。
做「大佬」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失敗找出原因──當然不是「大佬」的錯了。那到底失敗的責任應該由誰去負呢?很明顯,這次大戰之所以會失利,最後還要落得個乘霧逃竄的狼狽結局,完全是因為其他各旗不聽盟主號令,沒有適時出兵支援。其中最罪大惡極的就是距戰場最近,實力又最強的黑旗郭婆帶。作為盟主,張保仔總要向黑旗討個說法。
不過話說回來,何以郭婆帶又一直拒不發兵,就連敷衍一下也不肯呢?這其中難道又有什麼恩怨情仇嗎?一切疑問,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