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320
不當行為(二十)公平咩?
朝日執筆
上集說到有關「價格是否公平」的問題,並指出在商品供應短缺時提高售價,雖然合乎「經濟學」的「天理」,但卻不一定是個好的策略。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判斷一項價格調整是否「公平」,不僅會看誰將得到好處(例如,是「聯合國兒童基金」,還是店主?),還會受到這個行動的「包裝」所影響。
各位大概還記得情境3f「信用咭附加費」和情境3g「下午茶半價」的例子吧!Thaler的問卷調查也包括了一組類似的問題:
情境20a1:某手機店是兩星期後推出的「碌九」智能電話的獨家代理商。在接受客戶預訂的首一星期,反應已經異常熱烈,店方決定接下來的訂單加價$1,000。
可接受:29%
不公平:71%
情境20a2:某手機店是兩星期後推出的「碌九」智能電話的獨家代理商。店方以減$1,000的「折扣促銷價」接受客戶預訂,首一星期反應已經異常熱烈,店方決定接下來的訂單回復「原價」。
可接受:58%
不公平:42%
由此可見,公平與否原來也與「稟賦效應」有關。慣常的交易條件會視為理所當然,也就是「稟賦」的參照點,任何條件上的後退,都會被認為是一種「虧損」。直接加價固然犯了眾怒(71%),但即使只是「取消優惠」,還是會讓超過四成人感到不滿。不過,至少對於相當一部分消費者而言,其參照基準還是會受「原價」和「優惠價」這些字眼所干擾。
研究另外還發現,原來大部分消費者都相當 “明白事理”,知道商家都要搵食,也認同他們有權賺取(合理)利潤。故此,當加價是因為「成本上升」(例如匯率變動)時,人們的接受程度也會大幅上升。
「公平」的概念,還有助於解釋一個存在已久的「經濟學之謎」:在經濟衰退時,為何只有失業率不斷上升,但薪金水平卻沒有下降到讓每個有求職意願者都能受僱的程度?
根據「均衡理論」,當商品的市場需求減少,勞動力的供應量和價格也應該降至能達成供需相等的程度。故此,公司應該在經濟衰退時減薪,以減低每件產品的成本,由此擠出調降產品價格且仍能獲利的餘裕。不過,事實卻是當蕭條來臨時,薪金要不是不動如山,就是「降得太少」—反正就是沒能保持原來「處於均衡狀態」的「就業率」,結果就是越來越多人找不到工作。
為什麼不能減薪?因為這「不公平」!就正如水桶在爆水管時加價,明明可以讓所有「需求demand」結清—即剛好讓所有「想及有能力買willing and able to buy」的人都買到水桶,達至「供需均衡」,但這種「趁火打劫」的行為實在可惡!同樣道理,不景氣時減薪,原理上確實可以讓勞動力的「供應Supply」—即剛好讓所有「想及有能力賣(力/命)willing and able to sell」的人,都得到工作,達至「就業均衡」,但這種「壓榨剝削」的做法,絕對是卑鄙無恥的邪惡行徑!
因此,「裁員」似乎成了「緊縮勞動力成本」的唯一手段。與其讓公司中每一個人都因減薪而不滿,倒不如把所有的不滿和怨懟,集中在「個別員工」的身上—反正他們也不會再在公司出現了!
那到底「萬惡的資本主義」,是否真的沒有辦法透過降低薪金水平,以加速就業率復甦的速度,從而讓經濟走出不景氣的陰霾呢?當然不是!那些手裏拿著一大把橡果(資本)的狙公(們),就是會搞「朝三暮四」之類的把戲。
情境20b1:在一個沒有通脹的社區,「狙公司」雖然只是勉強達致收支平衡,但因為失業率很高,所以很多人都想獲得「狙公司」的職位。今年經濟不景氣,「狙公司」決定減薪10%。
可接受:38%
不公平:62%
情境20b2:在一個通脹達12%的社區,「狙公司」雖然只是勉強達致收支平衡,但因為失業率很高,所以很多人都想獲得「狙公司」的職位。今年經濟不景氣,「狙公司」決定加薪2%。
可接受:78%
不公平:22%
我們把兩條問題拼在一起,當然很容易就會發現,兩個情境中員工的「實質購買力」,其實並無分別。直接「減薪」明顯就是「損失」,老闆竟然趁著市道不景而乘機壓價,實在可惡!這當然會被認為是「不公平」的。相反,儘管追不上通脹,但老闆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仍堅持增加(名義)工資,實在是「良心企業」的典範,員工當然樂於體諒和接受。
這就是何以有相當一部分的經濟學家(包括Thaler在內),主張中央銀行應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提高對通脹率的容忍度。他們認為,這樣企業就能較有效地遵循「均衡理論」,「理性地」透過「暗中」降低(實質)工資,從而加速整體就業復甦。
不過,我們要知道,「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也是人類的常態。人們對「奸商」的「趁火打劫」確實會感到非常憤怒,但那又如何呢?這對商人(唯一關心)的利潤有影響嗎?這個問題應分開兩個角度來看。
情境20c1:2005年五級颶風 卡特里娜Katrina肆虐路易斯安娜。在重災區新奧爾良,以 家得寶The Home Depot(美國著名家庭裝飾品與建材零售商,員工超過三十五萬)為首的一些連鎖企業,將一車車的緊急救援物資,例如食物和瓶裝水,運到災區免費派發。與此同時,新奧爾良周邊區域的大型建築材料銷售商,也迅速把價格調至「平通全美國」!
情境20c2:2005年五級颶風 卡特里娜Katrina肆虐路易斯安娜。一些富有創業精神和商業觸覺的人,在災區周邊以「平通全美國」的低價大手買入建材,再運往核心重災區設法以高價放售。一來一回差價巨大,狠狠地發了一筆「國難財」。
我們當然不會對不同的「商業行為」作出道德判斷。況且情境20c2中的「即興創業家」們,也當真協助改善了稀缺物資的分配,履行了「商人的天職」。我們必須知道,無論是分店遍及美國五十州和加拿大十省的 家得寶,抑或是像飛雲一樣「善於把握機會」的「災難商人」,他們的目的其實並無二致—「利潤最大化」!分別只是後者「有今生,無來世」,三日後就揹著滿滿的錢囊回家了;而前者則需要為自己建立「公平交易」的名聲,以換取長期的回報。韓非子曰:「輿人欲人富貴,棺人欲人死喪。非有仁賊,利在其中!」都係搵餐晏仔咁啫!
不過,之前情境19a2中的名校MBA學生告訴我們,「堅離地」的企業管理人員並非罕見。既然他們認為在爆水管時提高水桶售價「可以接受」,那就說明企業(那怕是非常大型的),其實也並非不可能做出一些破壞商譽的「不公平行為」了。究竟這樣做又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下一集再說。
20集關鍵字:
稟賦效應
公平參照點
薪金不降之謎
通漲保就業
利潤最大化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