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731戰爭史(二) 不文明的戰爭

讀書札記170731
戰爭史(二) 不文明的戰爭
掌門執筆

〈不文明的戰爭〉
克勞塞維茨論定「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一錘定音,把戰爭的 控制權和責任交到政治家手上,而把 軍人的角色工具化.**** 將帥是 戰略和戰術家,制訂路綫圖並負責執行; 而士兵僅僅是 “可消耗的” 作戰資源,武器的一種類型.***
這種 “現代戰爭” 的職責分工極其危險,***** 軍事外行的國家領導人掌管高殺傷力現代戰爭機器的 “起動掣”,卻未能充份了解啟動的後果. 一旦發動了戰爭,機器進入狀態,政治家當即失去掌控, 而將帥則只知 “取勝”是唯一的 “設定目標”,士兵(牽連大量平民)遂被無節制地 “耗費”.

《戰爭論》最為後世引用的段落如是說:「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方意志的暴力行為.」,目標是 “徹底勝利”,*** 即迫使敵人投降.(很多時候要 “無條件投降”.) 這界定了將帥的職責,就是在國際法框架之內(體現為日內瓦公約.), 不惜代價,貫徹求勝.
然而 “投降” 就和 “開戰” 一樣是政治行為, 屬於政治家而非軍事家的職權範圍.***(將帥有權決定戰役的投降,但無權決定戰爭的投降.) 於是,軍事家全權負責 “開戰”和“終戰” 之間的一切場地事務, 專注於以一種 純粹理性,專業無情的心態進行戰事. 如此,戰爭的流程沒法調節, 一味不可逆地激烈化,達致最終分出勝負.*** 「戰爭手段化」就是 “現代戰爭”和 “非現代戰爭” 的本質差異. 現代之前,戰爭尚且帶著濃厚的習俗色彩,尚且人性化.

更有甚者,自從 拿破崙發明了徵兵制和 “全面戰爭”, 戰爭不再僅只貴族或職業軍人的賭命遊戲, 而是傾全國之力進行的豪舉,不是全贏,即為全輸. 其結果是從「理性主義」出發,追求有秩序「文明戰爭」的做法, 卻達致了絕不理性,無限制的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 和冷戰 “核軍備競賽” (幸運地未釀成滅絕災難.) 俱為昭昭例証, 現代戰爭和古代戰爭其實同樣地 “不文明”.

作者論証了戰爭深沉的 “不理性本質”, 再回頭審視整部人類戰爭史,以探究此種古遠行為的意義, 最後以人類學手法導出
〈結論〉.
「文化是決定戰爭的首要因素. 」***** (看起來很 “反克努塞維茨”. )

作者將戰爭行為分成三個階段或類型:
A部族戰爭
前農牧時代,為了守護或搶奪採獵地盤而進行的部族間的戰爭. 也包括了非經濟性的, 以 “突襲” 或“群戰” 形式呈現的心理宣洩型集體暴力行為, 如獵頭,殺俘獻祭等風俗.
戰鬥責任由全體成年男性承擔, “成年禮”定義為 授權攜帶武器,成為「戰士」. 部族可能有戰鬥組織,但沒有專業戰鬥階層. 戰爭是種習俗 (可以是儀式化的,也可以很殘酷.),是種生活態度,與生態環境相適應.**** 文化上體現為 部族歧視(ie卑賤或妖魔化.) 和「血親復仇」.*** 對外族的仇視心態反過來促進和保証部族內的團結與和平.

B前現代戰爭
進入農牧時代,為了守護或爭奪水源耕地; 刼掠農產品和財富; 最後是為了 索貢和征服而進行的戰爭. 這種戰爭形式最終催生了帝國.***
農牧社會,尤其是定居的農耕社會, 內部階級分化,產生專業的戰鬥階層,即是「武士」或「貴族」. 戰爭專業化驅動了 武器,戰技(如方陣),戰略(如防禦性土木工程和 攻城策略)與及 軍事組織的演化.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甚至轉換了社會結構.****
最顯著的例子包括: a重裝步兵方陣戰法使 古希臘奴隸主們(ie武士) 成為「公民」(階級), 構築了 “雅典式「民主」”(社會結構).
b青銅時代極其昂貴的戰車裝備使 (赫梯人和 春秋中國的)「戰車手」成為地主貴族, 構築了古代 “封建主義”.
c中世紀西歐的重裝騎兵戰法同樣地構築了更精緻的封建社會.

進入工業時代,社會組織高度精密化, 戰爭同步演化,成為
C〈現代戰爭〉.
現代戰爭一般發生於民族國家之間, 特徵是謀劃嚴密 (常設參謀部,強調後勤等.),全民參與.*** 職業軍人佔人口比例較低, 遇有重大戰事,徵召成年男子入伍. (至於何謂成年,可依據戰情需要任意界定. ) 戰爭取決於政治情勢;形式受到國際法約束,如首段所述.

現代戰爭追求 “決戰”,以定勝負的風格,出於政治需要, 卻起源於 前現代戰爭列陣對峙,正面交鋒的習慣戰法. 在於歐洲,這派作法可追溯至 古希臘的「重裝步兵方陣」, 後來傳入羅馬軍團,再輾轉傳至 日耳曼蠻族入侵者. 日耳曼人建立了 法蘭克和神聖羅馬帝國,改步兵為「重裝騎兵」, 整個社會順應戰爭技術沿革,重塑為「封建主義」. (這可視為 “政治是戰爭的延伸” 的例子.)

重裝騎兵戰法迥異於遊牧民族的「輕裝騎兵」. 輕騎兵使用弓箭,遠距離作戰, 不勝則走,態度務實; 重騎兵使用槍矛劍斧,衝鋒陣,近身殺敵, 重視榮譽,不勝則死. 前者適應遊牧生活,勝者攫取牧地,敗者遠遁; 後者植基農業生態,爭奪水源耕地, 勝者全取,敗者…..滅族.*** 重製騎兵實質上只是利用了馬匹衝刺力量的重裝步兵, 甚至連衝鋒的時候也結成方陣. 其職能主要仍是守地,而非遠征.

及至近世,兵器數番變化, 強弓勁弩削弱了重騎兵的地位,槍炮則徹底將之葬送. 名叫「陸軍士兵」的現代步兵復興,炮兵成為尖端兵種, (克氏正好誕生於此時刻.) 但並未改易列陣對峙,正面交鋒的習慣戰法.
遲至一戰的 機槍壕溝陣地戰,交戰雙方仍因拒絕放棄舊習, 堅持正面衝鋒,造成超量傷亡. 到了二戰,戰爭立體化,舊文化消退, 雖則武器威力更大,戰綫更寬廣,但軍人傷亡總數反而不及一戰.

比較三種 “攜帶武器的人” : 部落「戰士」是全體成年男子, 作戰是習俗,生活的一種形式;「武士」是社會的少數菁英貴族, 作戰是為了身份地位(ie榮譽),是一種權利; 現代「士兵」則是一般平民, 被徵召入伍,作戰是一種義務.*****

比較三種戰爭:部落戰爭最有自動調節能力,人類學家甚至視之為某種生態平衡過程. 傷亡可以控制,一般不會導致集體滅絕, 有時更流於儀式化,殺傷甚稀. 前現代戰爭已然高度專業化,破壞力大增, 但戰鬥原則上限於貴族,平民作為 “可爭奪資源” 而受到保存.
現代戰爭是政治手段,全民投入,舉國若狂, 因而最不理性,最不文明, 所以應該施加最大的國際關注和控制.

《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1993) John Kee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