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710美中開戰的起點
講者:掌門
〈東風壓倒西風〉
在1995年台海危機的時刻,中國軍方第一次舉行彈道飛彈演習. 三天裡, 每天試射兩枚「東風15型」飛彈. 該型號屬公路機動型短程彈道飛彈,射程600英里, 特點是可快速布署,具備高度隱蔽性. 那次試射未盡人意, 其中一枚因導引系統故障被迫半空引爆;兩枚落在靶區外面; 即使打進靶區的三枚,都沒有命中核心. 行家評論其技術水平約略相當於50年代美蘇的標準,ie「誤差距離」為1英里.
但在1996年第二次試射, 所有飛彈都精準地擊中目標,誤差距離只有幾百公尺,相當於80年代的美蘇標準. 換句話說,中國僅以八個月時間就達成美蘇花費二十五年才做到的技術提升. 中國人如何做得到?至今仍是個謎.*** (西方人則一口咬定,這出於天才的….. 網絡盜竊,是從 五角大厦和武器承包商那兒偷來的. )
無論如何,中國的彈道技術後來提升得更令人觸目, 反映在衛星和航天科技的長足進步上面. 現下中國財/才雄勢大,在諸多高科技領域步步進逼西方先進國, 最近「銀河一號」超越「美洲虎」榮膺世上最高速計算機,更充滿著中式象徵主義意涵…..
《美中開戰的起點Crouching Tiger: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2015) Peter Navarro
本書內容相當邪惡,簡單地說,就是全部可找到的 “敵視中國”言論的集成; 寫作風格十分通俗和民粹化,自詡是本 “推理故事”. 全書分為45章,每章提出一個問題,環環相扣, 圖窮匕現,最後導出終極問題:「快速軍事化的中國對亞洲和平與繁榮帶來何等威脅? 」
本講介紹書中有關 美中軍備競賽的發展近況, 特別聚焦於有趣的 中方 “非對稱武器asymmetric weapons策略” 和 美方的因應戰略考量.
〈反艦艇彈道飛彈〉
空戰武器屬於更高科技和更資本密集類型, 此所以美國的空戰優勢大幅領先全世界. 空戰的象徵物就是航母, 美國擁有11個航母戰鬥群,次位的國家只有2個.
投放空戰武器的更佳選擇是在 遠端的戰略性地理位置構築大型海空軍「先遣基地」. 現時西太平洋地區,美國在日本設有三個大型基地;南韓4個; 菲律賓和泰國各1個; 還有重鎮 關島虎視雄據大洋中央.
面對這圍堵態勢,中國軍方的定策名為 「反介入, 區域阻絕anti-access,area denial」, 意思是在遠洋截擊來犯的艦隊, 具體的戰鬥目標很簡明,就是要擊沉前來的航母於區域之外緣!
要達成這項目標,合適的武器有三種:a航母; b潛艇; 和c彈道飛彈. 三者之中,a可以不論; 所以中方發展的是b和c,是為「非對稱武器策略」. 兩者之中,潛艇是傳統的反航母工具,攻防戰術研究甚詳; 但「反艦艇彈道飛彈」卻是新開發的武器,相關戰術一片空白, 這就是軍備相對弱勢的中方的突破口.
書中提出一個很技術性的問題:「從數千英里外,攻擊開放海域中以30節速度航行的航母有多困難? 」,答案是 “幾乎不可能”,理由是…..
一般而言,飛彈分為兩種:
Def.「巡弋飛彈Cruise missile」使用小型噴射推進器,飛行高度很低, 甚至可以貼近地表輪廓以避耳目.
反之,def.「彈道飛彈ballistic missile」的定義是:飛行的首階段使用火箭推動,脫離大氣層後進行 次軌道太空飛行, 然後在選定位置以 自由落體方式返回大氣層,*** 依靠準確計算落在目標之上.
對擁有太空科技的國家來說,發射攜帶核子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擊中一個城市,並沒有甚麽難度. 但要控制攜帶常規彈頭的中程彈道飛彈,歷時十多分鐘,飛越兩三千里之後, 再以自由落體方式擊中一艘自主移動的航母,那就 “幾乎不可能” 了. 要做到這種精準度,需要技術革新, 回到大氣層的飛彈要具備微調能力,“平飛”狙擊目標艦艇. 本書認為 中國(可能)是目前 唯一 開發出這種彈道飛彈技術的國家.***
非對稱武器策略利害之處不在戰術强度,而在於成本效益.**** 無論是從陸上基地發射彈道飛彈,抑或用快速雙體船逼近目標發射巡弋飛彈, 一枚飛彈的造價不過數百萬美元, 但一艘航母的造價卻是一百億,外加五千條美軍性命!
中方的戰術未必真的能夠有效地限制美軍在西太洋的活動,但卻極大地增加了活動的風險! 中方不是要進行「強硬防禦」, 而是增加美方的主觀性風險,使其 “知難不進”.****
非對稱武器策略徹底改變了西太平洋的戰略平衡. 彈道飛彈固然對駛進海域的航母起到阻嚇作用; 而中方佈署在沿海的大量巡弋飛彈對美軍先遣基地的威懾作用則更為實質性和難以化解.*** 美國海軍發展出一種終極武器「神盾系統」, 那是個雷達系統,可以同時鎖定100個來犯的目標, 但是….. “漫天箭雨” 又能否盡接呢?
〈美方的因應戰略〉
「非對稱武器策略」確實在戰略層面動搖了美方「先遣基地+流動航母」空中壓倒的絕對優勢.*** 那麽美方就要考慮:維持並強化已有結構; 抑或從根本上改變結構?
基於系統的優化程度已然甚高,強化已有結構的途徑非常有限. 最具效益的新戰術手段是在先遣基地佈署美國陸軍的終極武器「薩德THAAD系統:戰區高空防禦飛彈」, 那是能夠在超高空截擊入侵飛行體(主要針對彈道飛彈,也包括戰機.)的飛彈系統. 但是佈署薩德有個政治難處,易遭基地 在地國人民的反對. 再者,神盾和薩德都是防禦系統,無論如何高效, 共同弱點是 “久守必失”,沒有把握同時間應付超大量來襲飛彈. *** 它們的真正用途只是爭取時間,進行反擊.
另一個方法是分散基地,但除了削弱規模效益,增加財務成本之外, 也要面對上述政治難處. 況且基地總比飛彈貴得多,風險成本無從避免.
於是美軍內部提出了大膽的戰略變調:廢止航母主導,代之以潛艇.****
航母將戰機帶到敵方的近海,施行空中壓制和定點轟炸. 優點是戰術力量強大; 選擇範圍寬廣,可以殲滅軍隊,也可以轟炸城市和基建. 潛艇攜帶的武器少得多,選擇範圍也就狹窄得多.
但是潛艇神出鬼沒,防不勝防, 既不用擔憂敵方的先制攻擊,也是 後發瞬時反擊的最佳武器.*** 最重要的是:美國的潛艇技術全球最先進. 如要施行核子打擊的話,潛艇更是無上佳選, 可以在水底發射彈道飛彈,不露形跡,非常利害.
潛艇卻有一項意料外的政治弱點:正是由於匿踪藏形, 受保護的人民(尤其是盟國的)看不到它的存在,不似航母那樣能帶來 “安全感”;*** 同理,對敵國人民的心理威脅也有所不及.
基於美國是個民主制國家,作為三軍統帥的總統沒有發動戰爭的權力, 美軍在戰略上排除了 向假想敵先制攻擊的可能性,*** 瞬時反擊佈署成為不可或缺的消極性戰略設定.
美國在西太平洋只有一個假想敵,那就是中國. 於是Def.具體的戰略目標明訂為:假設美國的先遣基地,或者盟國本土(一般情況下,前者會先於後者發生.), 遭到中國的飛彈襲擊,美國如何發動全面反擊. 這種軍事行動綱領稱為「海空總體戰AirSea Battle」策略.***
Def.與此相對的是積極性策略,在中國發動先制攻擊之前, 試圖透過海上封鎖和「經濟絞殺economic strangulation」來限制其發動戰爭. 這種政治和軍事混合綱領稱為「近海控制offshore Control」策略.***
這兩種戰略思想的辯論,構成現今美國軍事政策論壇的主戲碼.
〈海空總體戰〉
策略由五角大厦分析師Andrew Krepinevich提出, 認為要應對中國的飛彈攻勢, 美軍的 四大軍種(空,海,陸,海軍陸戰隊) 必須緊密協作,一體行動. 作戰路綫圖規劃出兩個階段:
在首階段行動,空軍必須執行 “太空反制任務”, 破壞中方的 “人造衛星海洋監控系統”, 藉以阻止其瞄準高價值航母.*** 除了要摧毀中國的衛星,還預設攻擊多個境內地面戰略目標, 包括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新疆的大型 “相位陣列雷達” 和反衛星武器設施, 與及散處多地的衛星發射和監控基地. 另一方面,海軍則利用 “神盾系統” 防禦各個先遣基地, 使其免受中方巡弋飛彈的大規模攻擊,以爭取時間啓動次階段作戰.
次階段計劃充滿爭議性,具體做法就是以非核子武器攻擊中國本土, 以因應中方對區域中的美國軍艦和先遣基地的非核武先制攻擊. 簡言之,即是對中國進行全面戰爭.
表面看來,總體戰策略邏輯清楚, 道德上合乎 “舊約式以牙還牙” 精神; 政治上合理;軍事上可行, 近乎是種必然性選擇.*** 但是細究之下,情況異常複雜.
基於資源配置,中國的常規和核子飛彈武器庫並未進行區隔,編制上共同隸屬「第二砲兵部隊」, 無論是貯存,監控和發射作業,都在相同的基地進行.*** 即是說,美軍針對飛彈基地的任何攻擊,便等同於對中方核武設施的先制攻擊. 中方出於害怕失去 “核武二次攻擊” 能力,極有可能搶先啓動核武!從而引發全人類不能接受的核子戰爭.
對總體戰更專業的批評意見則指出該策略的執行,在兩個層面上是無效的. 首先,中國幅員極度遼闊,作戰重心分散, 根本不可能針對全部飛彈基地和控制中心進行同步深度打擊. 美軍徹底癱瘓中國戰鬥神經網絡的可能性甚低.*** 其次,美軍阻截行動中飛彈的可能性更是低之又低. 兩者相合,策略根本上無效.
於是反對派戰略學家提出方法論上截然不同的謀略.
〈近海控制〉
策略由「美國國防大學」戰略學家TX Hammes上校和「美國海軍研究院」的專家們提出, 具體行動為將「第一島鏈」變成一條封鎖綫,禁止中國的商船和軍艦越過.**** 這是美國版的「區域阻絕」, 透過「遠端封鎖」扼殺中國的全球貿易.
第一島鏈的末端和咽喉要道就是 「馬六甲海峽」,通往 印度洋的必經之路, 中國絕大部分石油和原材料進口,工業製品出口的門户. 閉關鎖户則敵方不戰自潰; 甚至單是威嚇這樣做,就足以使敵方不敢輕舉妄動.
再者,第一島鏈的 “琉球弧綫” 段落是中國進入西太平洋的拒馬索. 弧綫上的咽喉段「宮古海峽」是中國商船和戰艦(特別是潛艇,需要 水深和海底地形活動條件.) 的進出要道. 而日本已在海峽佈署了 大型雷達系統和「88型岸置反艦飛彈」.
總的來說,這策略的 戰略強度十足; 加上美國海軍實力天下無雙,而沿鏈盡皆盟國,故此 可行性也極高.*** 表面看來,也不像 “總體戰策略” 那樣直接導入全面戰爭; 更重要的是,我僅僅封鎖你,你總不成動用核武吧! 於是,近海策略在政策辯論中占了上風.
〈評估近海控制策略〉
Hammes上校言辭犀利, “本策略是要逼迫中國在美國力量最大化; 並且本身力量遭到持續削弱的情況下作戰.”, 換句話說,單是拖就足以把你拖垮!他的理論, 稱為「勝利理論」, 很有深度,共分為三個部分:
A目標
不是消滅或摧毁中國, 所以應該盡可能不攻擊中國本土,盡可能避免全面戰爭. 他認為在這個時代,要完全擊敗一個核子強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智的. 他的目標是在中國動手壓迫西太平洋盟國的情況下,導入局部有限度戰爭,稱為「低強度戰爭」. 「勝利」就是停戰,然後撤兵.****
B前設
“只要不摧毁中國的基礎設施,就能促進戰後全球貿易迅速復元.”**** 全球需要中國這間 “世界工廠”; 美國也需要中國的十四億消費者.
C後果
根據 克勞塞維茨 “激情, 機會和理性造就戰爭.” 的說法,總體戰是錯誤的. 攻擊本土只會燃點中國人的愛國激情,勾起 “百年國恥” 的集體回憶, 引發漫長的戰爭.
海軍研究院則提出了本策略的最後重點D迴旋:施加壓力的過程是 緩慢,有序而漸進的, 這種「蟒蛇式」攻擊方式 (相對總體戰的「響尾蛇式」瞬時攻擊.), 能在緊握主導權的狀況下, 為雙方進行外交斡旋提供所需的時間和空間.*****
以上的正面評估確實擲地有聲; 但是近海控制也有其負面評價之處. 首先,中國對美國這項策略瞭如指掌,刻下正釐訂一系列對策, 開發多元海陸貿易運輸路綫,繞過第一島鏈和馬六甲海峽,以避敵鋒芒. 「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和基建開發計劃的拓展, 其大戰略深意在於牽涉進幾十個國家,令美國的封鎖策略無處著力!*****
其次,執行近海控制策略端賴美軍在日韓和關島的先遣基地, 但這些基地卻充分暴露在中國密集飛彈攻勢威脅之下. 一旦中方針對美方的遠端封鎖還以顏色,則出手政擊不外此途, 那麽大勢仍得還原為海空總體戰格局.***
其三,有趣的是,遠端封鎖策略既傷敵亦傷友(甚至也傷己). 盟國日韓澳洲與中國經濟已然一體化,受害顯明, 封鎖曠日持久,則勢必抗拒背離.***
其四,無趣的是,近海控制因其施行緩慢, 反倒給中方充分時間進行戰術佈署,先發制人.**** 這是總體戰派的最大擔憂和非難.
棋局兩難,固事理之常也.
從上面的種種論難,可以看到美國戰略學家的謀慮是何等深遠; 更難能可貴的是, 絕非窮兵黷武,而是步步為營, “未慮進先慮止”.***
有說「美國人民雖然好戰,但並非帝國主義者; 而美國軍方骨子裡雖然帝國主義, 卻並不好戰. 」****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