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805巴基斯坦史 (上)

演說1805巴基斯坦史 (上)
講者:掌門

《巴基斯坦史The History of Pakistan》(2008) Iftikhar Malik

「巴基斯坦Pakistan」意為 “聖潔之地” “清真(伊斯蘭)之國”, 是1933年劍橋大學一些 穆斯林學生所創造,被1947年建國先賢採用為國號.
今日巴基斯坦國土所在之處,乃是古時稱作「印度斯坦Hindustan」的地方. 印度斯坦原是波斯術語,意為 “印度河之地”. 古波斯人首先稱此地為 “Hind”; 希臘人入侵,開始叫作「Indica」,指涉範圍擴大至整塊次大陸; 現代英國人將之化為「印度India」, 泛指全境土地與國族.

遠在上古,原住民「達羅毗荼人Dravidian」已發展出璀璨的農業城市文明,史稱
〈哈拉帕文明〉.
以 摩亨佐.達羅Mohanjo-daro和 哈拉帕Harappa為首的諸城邦經濟和工藝發達,創制了象形文字,可惜雖有數以千計印章銘文存世,這古文字尚未破譯。 根據考古研究,該文明是個以祭祀和祭司為中心的農業宗教社會,可遠溯至一萬年前農業起源時期.*** 城邦遺址(分佈於元前2,300至1,300年間)具有筆直街道,標準居屋穀倉,公共大浴池和地下污水系統. 由於四周缺乏石頭,居民燒製 “長磚” 做建材; 使用 “輪子” 製作運輸工具,文化極其先進.

哈拉帕文明鼎盛期在元前2,600至2,300年間, 貿易往還遠及 美索不達米亞和安納托利亞,証據是兩地考古都掘出哈拉帕文物.*** 諸城邦最後毁於暴亂,從前的說法指向 “雅利安入侵”; 時興則歸因於内戰,洪水地震和生態災難.****

說「梵語」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Aryan」源出 高加索山區, 元前2,000-1,750年間,越過 “開伯爾隘口Khyber Pass” 進入印度斯坦放牧. 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啓動了征服戰爭, 最終掃滅了所有城邦,施行種族清洗和高壓統治. 此舉導致 達羅毗荼人種和文化急劇衰落.***

〈吠陀時代〉
的起點是梵文經典《梨俱吠陀》.(成書於元前1,500至1,000年間.) 該書記載了新型國家「婆羅多Bharat王國」與十個部族大聯盟之間的「十王之戰」,這是印度信史的開端。 戰爭以婆羅多王國取得勝利告終,創建了古印度第一個大型政權,踐行「種姓制度Varna,Jat」.*** 婆羅多王國政教合一,世襲統治階層「婆羅門」憑藉繁複的祭祀禮儀獲得權力,並施行教化, 稱為「婆羅門教」.***

婆羅多王國雖然成功地壓制和統治了原住民,卻長期受苦於伊朗方面的侵擾. 吠陀晚期(元前800-500年間) 政治和文化中心向東移往 恆河流域, 建立「摩揭陀Maghada王國」.

〈戰亂時期〉
由於氣候風土迥異中西亞,不耐久留; 而農村社會基層呈現散沙狀態,難於治理, 亙古以來入侵印度的軍事勢力絕大多數奉行 “刦掠(城市)–撤退” 模式.*** 少數能夠立足的政權,亦未能東進或南下擴張, 消磨盡元氣之後,被逐退或顛覆.

史上最赫赫有名而又影响深遠者,首推元前327年希臘 亞歷山大大帝蕩平印度斯坦, 正欲東向摩揭陀之際,士卒拒絕渡河,力盡歇足. 大帝殁後,後繼的「塞琉古王朝」與反撲的摩揭陀新興政權 「孔雀Maurya王朝」展開鬥争,最終於元前305年被逐出印地.

孔雀在「阿育Ashoka王(元前273-232年在位)」時期國力達到巔峯,名義上統治著整個次大陸,定佛教為國教.*** 元前188年孔雀衰亡, 希臘勢力再度入侵印度斯坦,建立「犍陀羅Gandhara國」, 以佛教為國教. 公元78年大月氏「貴霜Kushanas王朝」吞併犍陀羅,也改宗佛教.

375年貴霜為恒河「笈多Gupta王朝」所滅,印度斯坦重歸內族統治. 笈多王朝(320-550年)是古典文化的黃金時代,復興古婆羅門教為「印度教」,編纂經典,撰寫文學, 消融佛法,把佛陀視作濕婆神的化身.***
匈奴種嚈噠人 從485年開始入侵, 500年全面控制了印度斯坦,後為波斯薩珊王朝所滅. 嚈噠人的統治極其苛酷,全域殘破不堪, 到了九世紀復要面對 阿拉伯穆斯林的持續入侵.

最後兩波入侵者有其共通之處, 有能力生根統治,並且抗拒同化. 中亞突厥系強權建立的「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擁有一神信仰「伊斯蘭教」. 伊斯蘭統治把印度社會陶鑄成 “伊斯蘭vs印度教”二元對立結構, 成為日後 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基礎因素.***

〈伊斯蘭時代〉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為蒙古人毁壞之後,繼起的突厥「塞爾柱王朝」於1175年開始入侵印度斯坦. 1206年奴隸名將 艾伯克Aibak定都 德里,進位 “蘇丹”, 成為首個「德里蘇丹國」,史稱「奴隸王朝」. 其後四朝繼起,依次是:「卡爾吉王朝(1290)」, 「圖格魯克王朝(1325)」, 「薩依德王朝(1412)」和「洛提王朝(1451)」.

1397年烏支別克突厥名君「跛子帖木兒Taimur」入侵北印,刦掠德里, 一次過殺了八萬人,是印度史上著名的大磨難. 強如帖木兒尚且未敢久留印度,密謀篡奪 洛提末代蘇丹大位的人於是有所誤算, 招攬他的子孫 巴布爾Babur入寇德里. 1526年巴布爾創立偉大的「莫卧兒Mughal王朝」.

莫卧兒人與從海路來的葡萄牙人原是接踵而至.(1498年達伽馬來印, 1510年葡人佔據 果阿Goa,建立總督府.) 兩者之所以“兼容”, 是由於葡人數量極少,志在海洋 “貿易”,全然沒有染指內陸的野心. 另一方面,莫人欠缺海軍,且亟需(歐洲運來的美洲)白銀. 於是葡人反而成為莫人的盟友,共同對付在地勢力.****

伊斯蘭時代兩個宗教族群的對立和共生,釀嵌在古來的“種姓制度” 結構之中, 對印度教基層民眾來說,可想像為只是憑空多出了一個上層種姓,然後各不相混地生活下去.*** 上層種姓雖然滿懷委屈,卻慶幸尚能保得住社會位階.
反而是穆斯林自古有 “聖戰” 的宣教熱情和傳統,其“烏理瑪”教士階層持續呼籲推行宗教同化政策, 但朝廷不為所動,反而與印度教菁英“共存共榮”. 部分原因由於最偉大的君主「阿克巴Akbar大帝(1556-1605年在位)」是位超級宗教寬容主義者. 其次,大範圍改宗會削減對異教徒徵收的人頭稅,不利財政. 最重要的當然是害怕引發爆亂.

宗教長期對立,關鍵在於兩教既不互相吸納消融(如印度教之於佛教.); 也沒有發生全面性改宗行為 (如中東基督教悉數改宗伊斯蘭.).*** 兩教均有深厚底蘊,嚴密教會組織,海量典籍,繁複禮儀, 都具有極強烈的宗教自我認同. 但兩教教義卻 南轅北轍,積不相容.
穆斯林作為征服者和上位者,自然不會改宗印度教; 而印度教的上等種姓基於文化和宗族上極高的自豪感,亦鮮少改宗. 改宗者多為下等種姓,其出發點是改善社會地位. 但是種姓制度鎖定了世襲職業,農民不能遷徙,也就沒法擺脫背境生活脈絡, 故此就算下等種姓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改宗運動.*****

〈英治時期〉
英國人的到來足足遲過葡萄牙人一百年,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EIC」取得遠東貿易特許狀; 1661年獲得葡萄牙公主的嫁妝 「孟買Bombay」才有個像樣的地盤. 工業革命前後英國國力大振,1757年「普拉西戰役」一戰定江山,佔領「加爾各答Calcutta」, 進而攫取整個「孟加拉Bengal」,成為莫卧兒最強大的封邦.

英國人於1845年和1849年經略「旁遮普Punjab(意為 “五河”)」,兩次與「錫克Sikhism教」戰爭,並將其降服. 錫克人與莫卧兒累世仇讎,加入EIC成為「印度軍團」骨幹, 異常忠誠,是英軍平定1857年「印度大兵變」的關鍵力量. 今天 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人仍主宰著軍隊,並左右國政;*** 而印度軍隊中錫克教徒同樣比例偏高.

1858年英軍藉平亂順勢滅掉莫臥兒王朝. 同年解除EIC行政權力,移交殖民地部. 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英治印度剝削酷烈,然而創制良多. 舉世知名的文官制度,紀律健全的軍隊,厚實的政經菁英階層是其重大遺產, 後來的印巴兩國受益匪淺.*** 缺失是不著重教育和基建, 延續了地方落後和民智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