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81231
拚經濟
掌門執筆
《拚經濟Economics:The User’s Guide》(2014) 張夏準
作者是韓裔劍橋 發展經濟學家, 獲2003年Myrdal獎; 2005年列昂季耶夫獎. (註:W. Leontief俄裔美國經濟學家,1973年諾獎.)
本書是普及讀物,著力批判當今學術主流「新古典主義」, 及其政治實踐「新自由主義」. 後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英美兩國興起的一股「保守主義」政策運動, 憑藉「華盛頓共識」(註:美國財政部,IMF和世銀總部都在華盛頓,故名.), 作為「全球化」推手,形塑了今天一體化的世界經濟.
新自由主義聲稱 “全球化”澤被天下,無遠弗屆. 且看
〈赤道畿內亞的經濟奇蹟〉
該國全土皆沙漠,是非洲人口最少的國家,只有70萬人; 但卻是頭號富國,2010年人均GDP為20,700美元. 它也是過去二十年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 複合增長率18.6%,比中國9.1%還要高出一倍. 這麼利害的 “經濟奇蹟” 為何沒沒無聞? 皆因起飛全靠發現石油, 拿掉石油,空無一物. 該國經濟體量極單薄,其石油企業全為美資所操控, 是環球流動投資創造財富的一個極端例子.
問題是赤道畿內亞的經濟是否經已 “開發” 了呢? 單看人均GDP當然已開發. 但如將「經濟開發」定義為:生產技能(ie生產力)帶動的經濟成長,則該國並未開發. 生產力可以是一種「組織力」, 即組織生產活動的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轉型力」, 讓生產活動可以升級的能力.*** (按此想法,沙地未開發;而轉型為 “洗錢中心” 的杜拜則已開發.)
然則何以在全球化大浪潮中,大部分落後國家都未能開發呢? 理由是 “華盛頓共識” 在該等國家導入了用心險惡的
〈去工業化〉.
要提升生產力,製造業比 農礦和服務業容易得多. 製造業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較少, 其效率也較易從機械化和科技進步中受益.*** 反之,農業生產極其倚賴自然環境,受到土地面積,土壤,季節,氣候,水源等因素限制, 沒法跳級擴大規模,或從科技進步中倍數地提高生產力. 至於服務業,有些活動依其本質,很難提高產力,例如音樂演出; 有些則根本會被機器取代,如駕駛汽車.
更重要的是,工業技術的精進可以大幅提升農業和服務業的效率, 例如基因工程和資訊科技革命; 但反之並不成立.*** 此所以工業國愈來愈先進和富裕; 而農業國只能仰賴工業國轉移技術和資本,才能有所進步. 在全球經濟層面,落後國家嚴重「依附」於先進國家,此一格局極難打破.
先進國的工業技術愈來愈提升,按照「相對優勢理論」, 國內資源更應投入到資本和技術高度密集的工業. 而其勞力密集工業,農礦業,甚至如可能的話,連服務業(如美國之於印度.), 都應該向外承包到落後國家.***
面對先進國龎大外包訂單的拉力,落後國的土地和人力資源會從競爭力不足的部門被擠壓出來, 抽調到承接訂單的初級產業,或勞力密集工業中去.****
Def. 某些落後國家的工業因此整體消失, 重新回到農礦業等前工業時代產業,是為「去工業化」.
新自由主義的偽善在於:全球化雖然增加了窮國的產出 (實情產出中很多落入了跨國公司囊中.); 但並沒有提高其生產技能,即組織力和轉型力,窮國因此永遠低度開發.
美國凱恩斯學派創始人,MIT教授Paul Samuelson(1970年諾獎得主)最推許的「古典主義」基石理念就是 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的
〈相對優勢理論〉.
該理論對 國際貿易提出絕妙的經濟分析:Th. 兩個國家對於兩項產品之間進行生產分工,然後相互交易, 其依據法則是 每個國家生產該國具有「相對優勢」的單項產品.***
此處「優勢」指涉 高生產效率,即低邊際成本. 舉例, A國生產i品項的效率比B國高(ie成本較平), 那麽A國在i品項上,對應B國享有 “絕對優勢”. 同理,比較A國生產(同等市場價值的) i和f兩品項,仍可分出效率的高下, 如其投入i品項的成本較f為低, 則A國在i品項上,對應f有優勢.
Def.「相對優勢」指涉的並不是 兩國之間相同品項的直接比較; 而是 同一個國家不同品項之間的比較.****
先計算出A國生產i和f的效率落差, 再與B國生產i和f的效率落差進行比較. 那麽,就算A國在兩個品項生產中對應B國都具有絕對優勢, 仍可透過A國生產優勢較大的品項,而B國生產劣勢較小的品項, 進行分工和交易,以達到更大的總產出.*****
「相對優勢理論」理論上無懈可擊. 但是愛因斯坦有名言:“理論上,理論應該吻合實務. 實務上,兩者並不吻合.” 這種理論與實務的斷裂,深植於「新古典主義」的哲學前設之中.
〈新古典主義的謬誤〉
「新古典主義」始於W. Jevons和L. Walras, 大成於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 該學派最偉大之處是將「經濟學Economics」從「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分離出來, (自稱)成為一門 “純粹的” 行為科學, 不涉及主觀價值判斷,因而與 政治和道德無關.****
在這派學術設想中,(一)主觀價值被視為是 “給出的given”(ie不必和不可討論的.), 「行為人」按照其內在的 “消費偏好”, 運用手頭有限的資源,追求“最大程度滿足”.*** 就這樣,「個人」被設想為一部 “追求快樂的理性機器”; 人生則被設想成一長串的消費抉擇. 消費(ie慾望的滿足過程)定義了人, 「人」即是「消費者」.
這(極度邪惡)前設抽空了複雜的人性, 其長處是使經濟學成為「理性選擇」的決策科學, 因此有能力解釋一切人類行為, 而不單止於討論 國家治理或生產消費.**** 其短處則是故意忽視人類的「社群本性」,強行把社會文化的各個面向解讀為追逐私利的 “理性活動”, 造成社會觀念和行為的浮濫和扭曲,是為「消費主義」.
(二)把經濟活動的焦點從 “生產面向”轉移到 “交易面向”.**** 交易歸根結底是由 買家(ie需求側)作主,用貨幣支付和運作. 於是當代經濟學的研究重心漂移向貨幣和金融, 忽略了生產和科技,更遑論社會和政治關懷了.
遺害無窮的是(三)「市場至上主義」, 認為 “交易聖地”—市場足以解決一切人類社會的問題; 而政府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問題本身”.*** (列根總統的名言.) 這又導出了政治保守主義的「小政府主義」, 認為應該盡可能限縮政府在經濟事務上的角色,把一切交託市場.****
〈邪惡的新自由主義貿易理論〉
1982年憑藉 墨西哥貨幣危機,美國財政部操作IMF和世銀,形成「華盛頓共識」. 此共識心法打通奇經八脈, 把 “自由貿易” 的真氣貫注入全球產業的肉身, 於是神功大成,世界貿易總量飈升,GDP暴增.
然而七傷之拳,枯竭根脈, 富國與(全人類)top 1%之得,乃是窮國與(各國)普通人民之失.*** 且其壓制之強,危機之烈,後患之深, 當今有識之士莫不扼腕. 張教授的得獎名著《踢開梯子》和普及書《帝國的糖衣》即力陳新自由主義貿易理論的謬誤與險惡.
張教授妙喻,窮國如錯信 “共識”, 把資源抽調往初級產業,任由本國「幼稚工業」瓦解, 就好比把六歲兒子送進競爭性勞力市場而不上學一樣….. 他很快賺到錢,但注定窮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