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90524
反民主(二) 破敗的民主制度
掌門執筆
“選民極其無知” 已是不爭的事實,當前智識界的議題是如何處理這個 “民主的困境”. 絕大部分政治學者都從 “本能”出發肯認民主制度, 題名針砭民主的書籍實質上只是 “恨鐵不成鋼”, 而不是當真判其優劣,定其存廢.
《反民主》一書卻指出由於選民不負責任且愚昧無知,「民主制度」已然不可救藥. 建議採行「知識菁英制」,重新擬定 公共決策程序, 重中之重是改革 選舉程序.***
本書基本上主張廢除 民主制度的核心「一人一票制」, 但並非贊同任何形式的 「威權主義」, 而是探討如何 將選票在公民之間按照知識水平重新分配,以改善公共政策的辯論和選舉素質. 有趣的是,學界已然提出了千奇百怪的替代方案, 正在較其優劣,論其可行.
作為論證民主優劣成敗的分析框架,作者提出獨家的
〈選民人類學〉.
選民按其對選舉的心態,可粗分為三種類型:
A哈比人hobbits
對政治冷感且無知,幾乎不具備社會科學知識, 對世界相關資訊與國家歷史只有來自媒體的粗淺認識. 一般所謂 “無知的選民”, 尤其是 不投票群體的絕大部分都入於此類.
B政治流氓hooligans
對政治狂熱且擁有強烈的立場,世界觀或意識形態. (例如愛國主義,民粹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 環保,社會或民主主義等等.) 他們努力尋找證據支持心中的政治定見,無條件支持同路人,無條件駁斥敵對派. 政治觀是他們的自我認同,*** 因此會以加入政治團體為傲. 他們通常具備若干政經資訊和社會科學知識,以利辯護其政治立場. 大部分熱心政治的民眾,社運參與者,政黨黨員,政客都入於此類.
C瓦肯人vulcans
是理性的政策思辨者,其政治見解奠基於社會科學和哲學, 凡事抱持批判態度,對證據不足的地方不敢輕率論斷. 他們對政治有興趣,但通常缺乏熱情, 部分原因是不想跟隨大隊,以免陷於偏見. 這類人屬於智識分子型,當然居相當少數.
作者從這個(頗為武斷的) 「原型,理念型」分析框架出發, 審視當今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 的民主生活,導出其「反民主」的結論. 他首先承認這是個相當 理想化或概念化的分類法, 每個人的符合程度各自不同.
A型(無知)人較為形象鲜明, 因欠缺原初的政治立場和定識定見,易為輿論風潮所淹捲, 作出不理智的投票決定.***
B型人政見分殊甚大,但都是輿論風潮的鼓蕩者.**** 這裡要注意 “流氓” 這個負面標籤指涉的是其參予政治的行事作風, 與意識形態全然無關.**** (舉例:相當多的 環保和婦解分子都很 “流氓”, 這與該等政見的 “正義性” 無關.)
由於人類難以根斷偏見, 也沒有人是100%的 C型人.
總體而言,A型人是選民的最大群體, (一個國家投票率愈低,證明A型人愈多.)由於政治冷感,平日不足為患, 但一旦 “江湖有事”(最佳事例是 伊拉克戰爭和脱歐公投.),他們的投票意向便可左右大局. 又據前篇所言,如果他們是隨機投票的話,同樣不足為患, 可惜他們欠缺冷靜判斷事理的素養,易為民粹政客或潮流意見所牽動,形成「系統性偏差」,造成公共決策素質低劣.***
這就是民主國家愈在重大關頭,愈容易意氣用事; 也是重大政策方向反覆多變的道理.**** (美國國民屢次輕率支持對外用兵,又很快反悔.) 雪上加霜的是,政治家出於 “選票主導” 策略, 放棄理智判斷,而以民調報告作為定策的依皈, 這才是民主的大害!*****(在美國是從克林頓開始的.)
作者論證當今民主制度的腐敗程度,已達到侵蝕人心的地步.J
〈破敗的民主制度〉
贊同民主制度的道理可歸結為三類.
a工具論理由:民主方式作成的決策結果更公正,效率更高,且更穩定.****
b德行論理由:民主方式足以教育群眾,啓蒙社會, 喚起人民的高貴情操.***
c本質論理由:民主體制與廣泛的公民參與其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作者從政治哲學出發,先認定工具論才是正道,德行論和本質論都是錯覺.*** 因為公共決策只應關注如何在大局勢中追求最適切的治國之道, 如果陷入了意識形態爭鋒,就無從理性辯論及達成妥協. 至於教育人民或履行 “人性善” 則是另外的課題,應該另立論壇以行關切, 否則社會極易兩極分化,黨同伐異, 造成 “民主制度失靈”,*** 有如當前民主各國之慘情.
但工具論雖是正論,卻不代表民主制度是正道. 作者正好從「工具論」觀點主張廢止民主制度, 因為該制度已證實無能力達到良治的目的.*** 作者自言 “景仰民主,但要廢止它”, 直到(咸信永不降臨的)全民皆sense之日,「知識菁英制」與「民主制」相叠合,天下自然達致太平. (這簡直是新版 “太平天國”.)
按照「德行論」敍事,就算選民在選舉前夕是何等無知,但在選戰大辯論進程中, 代表各方利益的sense人物,ie「意見領袖」們,會走出來宣揚其高見卓識,互相切磋詰難. “真理愈辯愈明”, 廣大選民從中受教,(雖然那些高見時相拂逆,) 投票的素質因而提升,而選民本身和民主制度也就雙雙得到了救贖.
此說甚為純情,但明顯是錯誤的. 社會普遍存在的「系統性偏差」常有其事實導因 (例如西歐國家少數族裔次世代的高失業率和高犯罪率.), 易為 “邪惡意見領袖”所乘, 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 試問邪說和正說之間, 無知選民較容易相信那邊呢? 這就是極右政黨崛起的選情基礎. “真理愈辯愈黑”, 廣大A型人輕信受惑,依從邪風, 當今民主制度也就日暮途窮,不堪聞問了.
「本質論」 “天下為公”陳義甚高,可惜實踐上卻適得其反. “廣泛的公民參與”其本身卻是有害的, 除非該社會的公民水準已然達到了北歐水平.
本書末章的題目《彼此為敵》畫龍點睛, 一針見血!有趣的美國民調,1960年代只有5 %國民會因為子女跟 敵對黨人結婚而 “感到不悦”; 而現今,這比率在共和黨是49%,在民主黨是33%!「政黨歧視」竟然比「種族歧視」更為普遍, 真是始料所不及.
究其原因,正是現代政黨政治的(B型人)流氓作風,結合傳媒的放大效應, 造成一種作者稱之為「情境式仇敵」的意識.(你是敵黨的人,一定會害我.) 政壇和議會被想像為 (以選票)決鬥的場所,(始作俑者是共和黨的Newton Gingrich.) 你死我活,謂之「零和」. 既為零和,最佳略自然是 “撩陰挖眼,不擇手段”. 當今美國已絕少有 “萬機付諸公論” 的氣度. (英國似乎沒那麼劣品.)
綜合三者,作者論斷了民主的破敗與流毒. 但他並不主張把公共決策權付托給特定的少數人(如英明的領袖及政黨),ie「威權主義」, 而是探討重整 選舉程序的各種可能性. 詳情下回分解.
《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2016) Jason Bre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