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90614
醫療與帝國(一) 現代醫學的誕生
掌門執筆
《醫療與帝國Medicine and Empire》(2014) Pratik Chakrabarti
本書並非 科技史,而是 政治史, 主旨在於論述「現代醫學」如何起源於「大殖民時代」西方列強的環球 軍事和管治實踐, 其學術基礎則來自早前的「博物學」和「熱帶科學」.
二戰後興起的「(反)殖民史學」把西方列強憑藉技術優勢施加剝奪性統治,解釋為落後國家貧敗之源. 當中「醫療技術」也被視為全球殖民 策動條件的一個環節.*** (最膾炙人口者,莫過於 金鷄納霜的發現使 “瓜分非洲”成為可能.) 殖民史學傳統上把現代醫學的誕生,解釋為殖民行動的 技術解決方案,與及相關科研R&D投資的成果.***** 此論言之成理,遂成定說.
但早前學界掀起了一場 現代醫學與殖民主義關係的大辯論. 新興的「全球史」觀點認為兩者間的 “往來” 並非單向式策動, 即醫術越過了某些門檻會促使拓展踏前了脚步,就如軍備條件決定了地域擴張進程那樣. 事實上,由於激烈競爭, 打從開始殖民運動就是 “不恤人命,冒死前進”(最驚人的例子:1880年代法軍在上蘇丹死亡率高達八成. 遲至1895年法軍遠征馬達加斯加, 21,600人總兵力仍損失了5,600人.),全不理會甚麼 醫療條件的制約. 反之,倒是殖民活動帶來的龐大經濟收益和穩固的權力基礎, 使母國和在地的醫療科研得以蓬勃發展.**** 最後乘著工業革命的機運誕生了現代醫學.
本書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全球史」名著, 而作者正是大辯論中新興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
然則何謂〈現代醫學〉?
先問甚麼是「醫學」? 本書定義其為
Def. 治療疾病 與 預防疾病(ie衛生)的技藝.
據此,這門「技藝」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與歷史脈絡中,存在著不同的形式.***
舉例:二十世紀初,英屬印度因鋪設鐵路而天花流行, 西部原住民於是復興 Devi女神崇拜,藉著有關的 清潔和飲食誡命,以回應疫情. 同時,草根階層形成集體自我肯定, 對抗商業和地主菁英日益壯大的壓迫力. 這既是一種醫療手段,也是一種社會運動. 事實上,在任何時代,醫療都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 反映當時的文化狀況和社會需求.
自古以來,集體醫療系統無可避免地帶著宗教和政治性質,**** 從歷史角度來看, 不應單純地斥之為落後和迷信. 無論東西方,「前現代醫學」都來源於遠古的巫術醫療體系, 帶有自然主義的平衡論觀點. (如中醫的 “五行說” 和希臘的 “四體液說”.) 「疾病」被解釋為身體內部 整體性自然系統的失衡, 而「醫療」則被定義為恢復平衡的操作技術.*** 不論東西都以草藥為本位療法; 也有外科手術,印度尤其先進.
「現代醫學」則植基於近代西方新興的科學方法(特別是實驗室工作方法.), 是晚近時期開發的一種嶄新醫療方式.*** 除解剖學外,新醫學與傳統醫術關係不大, 反倒與 “大殖民時代” 興起的「博物學」和「熱帶科學」有所關聯.
〈現代醫學的誕生〉
在大殖民的漫長進程中,出於現實行動需要與及滿足學術界的好奇心, 帝國在殖民地建立學術據點(ie學會,植物園和醫院),倡導了行動型的 「熱帶科學」和研究 型的「博物學」(主要是植物學), 從中誕生了現代醫學.***
何謂「熱帶科學」?
在漫長的越洋航程與及艱苦的 殖民基地醫護衛生實踐中,歐洲的 外科醫師(與及其後的學者)取得重要的醫學技巧與經驗, 結合了從 “熱帶” 殖民地獲得的新材料(如金鷄納樹皮,菸草,吐根等等.) 與及在地傳統草藥知識,突破了古老傳統「蓋倫Galen範式」, 建立了現代醫學的基礎.
這 “典範轉移” 的契機,便是十七世紀的 “貿易年代”, 異國藥物進口到歐洲市場, 傳統「本草學」大為擴張與多元化,改變了 藥典和醫學理論.*** 那些前所未聞的遠方疾病,摧殘和困擾 水手,士兵和移民,統稱為「熱病fever」. 歐洲醫學界和前綫醫護人員需要回應此一挑戰,於是建立了 永久性設施和科研機構. 而帝國機構(ie英法的皇家學會,殖民地部和海軍)則是這番事業的推手和運作者.
現代醫學整合 環境,氣候,種族與流行病學因素, 建立包涵 演化觀念的全新視野,目的在於降低歐洲軍隊和移民的死亡率.****
有趣的案例:十八世紀末德國學者M. von Pettenkofer提出一套整全的「三階疫疾理論XYZ theory」解釋源於印度的霍亂疫情. 該理論認為X來自土壤育孕的病源體;Y水土和氣候條件; 加上Z 具有個人“易感性” 的族群,才會爆發疫情.*** 為了証明該理論,1892年他在歐洲喝了一杯含有實驗培飬出來的霍亂弧菌的清水. (在該次實驗中,他並沒有出現病狀.)
何謂「博物學」?
十六世紀初“地理大發現” 帶來的資訊爆炸震撼了歐洲學術界, 當中千奇百怪的物種新形態質疑了 “創世之始物種不變” 的古來刻板觀念. (達爾文緣此創立了演化理論.) 為了處理這全新且混亂的巨量資訊,中央學術機構建立了「博物館」, 盡力蒐集 “熱帶植物” 標本,*** 並加以分類存檔.
十八世紀中葉瑞典植物學家 林奈Carl Linnaeus以輸入歐洲的大量植物標本蒐藏為基礎, 發展出一套革新觀念的分類系統「林奈分類法」. 此法對植物分類並不依據傳統的 俗名,外觀,地理和文化起源,甚至也不是依憑其用途, 而是根據花朵雄性與雌性部位的數目和排列.(ie解剖結構)*****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這分類方法迅速擴展到動物學,一直沿用至今日.
〈實驗室方法〉
另一決定性的方法論轉向發生於十八世紀, “化學之父” 拉瓦錫A. de Lavoisier是法國大革命時候人,發明了「實驗室工作方法」.*** 此法違背敬順自然的道理, 欲運乾坤於人類指掌之上. 人類遵循這工作方法瞭解自然,並與之進行鬥爭.
工業革命帶來了新式利器 顯微鏡, 法國 “微生物學之父” 巴斯德Louis Pasteur藉此創立了「細菌病源理論」. 1864年示範了高温消毒「巴斯德滅菌法pasteurization」. 1885年又透過對病毒的部分減毒發展出 “狂犬病疫苗”, 帶來醫學史翻天覆地的改變. **** (這也是對聖經 “疫疾死神論” 的極大打擊. 死神竟為人類所遏止,這還了得?)
1888年巴黎成立了第一所「巴斯德研究所」, 這股學術風氣很快就傳播到世界各地, 而疫苗接種與消毒法成為了 “帝國醫學”的兩大支柱.
「細菌病源理論」聲稱具有普世性: 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疾病都可以找出致病的細菌, 並可以透過接種疫苗遏止疫情.***** 「巴斯德主義」容許侵入性的公共衛生措施, 國家和醫生從此有權將抗原注入公民的身體,*** 踏出了 “國家大晒” 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