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90923
柏威夏古寺(二) 誰的自古以來 ?—世界文化遺產柏威夏古寺小故事 朝日執筆
泰國有關 柏威夏的神話就此展開。無論官方或民間的愛國分子,在接下來的日子都不斷地重新發現這座古寺的偉大和神聖,其歷史及藝術價值被無限拔高。泰國政府大力開展有關古寺的文物研究和復修工作,在法國人手中蒙塵傾頹的她,現在回歸祖國必將恢復昔日的榮光。柏威夏成了失落故土以至整個泰國國運的象徵,重歸祖國則是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開端!
若果形勢當真繼續大好下去,本來也沒有什問題。不巧的是,1945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泰國火速割蓆兼篤魁,表明自己埋日本堆實在迫不得已。既然如此,回復戰前邊界狀況是常識吧!作為新成立的聯合國安理會成員之一的法國堅持,泰國必須交還「西柬埔寨四府」,才能加入聯合國。
年輕的泰國人親身經歷了國土淪亡和喪權辱國的痛苦—以前他們只曾在歷史課本中讀到。為了向法國贖回失土而灑下的年青鮮血,留在土地上還沒有乾透啊!然而,泰國政府還是在別無選擇下,選擇了……加入聯合國!1946年《華盛頓協定》恢復1907年條約加「附件一地圖」邊界。在這新一輪的失土屈辱中,之前被捧得高高的柏威夏,其象徵意義就更加凸顯了。
不知是幸或不幸,1953年柬埔寨獨立,(可參閱拙文《西哈努克的少年時代》)二度拜相的 披汶認為,法國撤離印支是與柬埔寨重新談判疆界的好時機。為了搶佔先機,泰國悄悄在柏威夏北面設立了一個哨崗,並在古寺範圍內升起了泰國國旗—這招難道是跟法國人學的?
柬埔寨對泰國「強佔國土」的粗暴行徑提出強烈交涉,邊境甚至在發生零星衝突,這是雙方為柏威夏首度兵戎相見。
擅打悲情牌的 西哈努克親王Norodom Sihanouk,不斷在國際上塑造出柬國長久以來受「泰國帝國主義」壓迫的苦難形象,控訴柏威夏爭端其實是泰國意圖完全吞併柬埔寨的狼子野心。這招得到國內及國際社會的主流支持。
那邊廂泰國雖然也鼓動民族情緒,將泰國描述為「法國殖民主義」的受害者,各種民族主義歷史學說創意勃發。例如有說法認為「吳哥王朝」其實是一個已滅亡的古民族「孔族」所建,與今天的柬埔寨人無關;又如一說其實高棉老撾等等,都是泰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國家,今天的柬埔寨,根本就法國當年分裂泰國的一個陰謀。由於太多此類過度膨脹的民族主義論述,泰國政府一開始明顯投鼠忌器,深恐民間憤青失控,當真提出諸如收復「東部省」甚至重整「大泰國」版圖的要求,使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擾攘之間,西哈努克覷準時機,提出將柏威夏訴諸海牙國際法庭。受新一代愛國地圖教育的泰國人,認為「連馬德望也是我們的,何況柏威夏呢?」自感理直氣壯,於是火速發起民間「一人一銖」募捐運動,籌集訴訟經費,以示共赴國難之決心。泰國政府一來勢成騎虎,二來亦有感民氣可恃,也決定應戰。
1962年3月21日雙方在海牙對簿公堂。泰國律師團陣容強大,由前任英國律政司Attorney General for England and Wales御用大律師 蘇斯基爵士Sir Frank Soskice掛帥,但柬方也不遑多樣,聘到的主帥是前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
艾奇遜提出,案件關鍵應在暹羅王國與法國政府1907年條約的「附件一地圖」,雙方已在條約上簽名認可了這張地圖的合法性。1908年正式簽約時(負責管理國土)的內政部長 丹龍親王,在1930年曾到柏威夏,但也沒有對法國的領土權表示質疑,這說明當時泰國政府默認了這個劃分。至於蘇斯基爵士的主要論點,則強調殖民時代小國委曲求全的困境,暹羅並非放棄神廟,只是懾於法國的強勢。
經過三個月的審理,1962年6月15日,海牙國際法庭以9比3裁定柏威夏屬柬埔寨。題外話,當時同情泰國的三票中,其中一票來自有「民國第一外交家」美譽的 顧維鈞,他卸任駐美大使後,就轉到海牙任職了。
國際法庭庭長Bohdan Winiarski指出,在暹羅當局收到地圖的五十多年間,泰國其實有無數機會,但從未對柏威夏寺的歸屬權提出任何異議。*** 1930年泰國政府甚至在柏威夏向法國殖民地官員頒授榮譽,說明泰國一直以來事實性地接受此一邊界劃分。據此,承繼法屬印度支那的柬埔寨,應為此寺廟的主人。
判決一出,泰國舉國沸騰,遊行示威、包圍使館,取消商貿協議、撤回大使代表,自是不在話下。不過,幾經權衡之下,泰國政府還是決定大局為重。為向全世界展示重生的泰國是一個文明開化的強國,唯有忍辱接受國際法庭的判決。不過,判決書其實留了一條小尾巴。因為柏威夏寺向柬埔寨的南方地形險峻,向泰國的北方卻是平緩坦途。法庭只把古寺本體建築判予柬方,但判決書中「寺廟範圍」指的是由北面泰國方向山腳往上數的第186級石階開始計。其結果是神廟屬於柬埔寨,但泰國仍控制著進出神廟的北方主要通道主通道。*** 這就為雙方第二次「法庭見」埋下了伏筆。
那邊廂,西哈努克也不愧是箇中高手。1963年1月親王親自帶領一千人從南方艱難地攀上寺廟,舉行大型佛教法會,並在儀式後宣布,自當日起,所有泰國公民可以免簽證進入寺廟參拜,也不向泰國政府追討先前在寺中帶走的文物。
西哈努克此一妙招贏盡掌聲,泰國方面為表大方,也讓出神廟附近十五米道路允許柬埔寨使用,十五米以外屬於泰國主權領土。於是柏威夏地區進入和平時期,在寺廟平緩的北坡山腳,逐漸聚集成一個依附寺廟的小村落,有柬埔寨的僧舍,也有泰柬兩國的平民,還有一間小學。這片4.6平方公里,埋有大量赤柬時代地雷,可稱為「柏威夏前院」泰柬雜處的土地,後來又成為爭議的焦點。
2003年初兩國因一件小事再起外交風波。其時柬埔寨有報章轉載了據稱是泰國視后 蘇婉濃·孔迎Suvanant Kongying的電視訪問,並截取短片引述 孔迎在訪問中宣稱「吳哥窟是泰國的!」柬埔寨舉國震怒,過千憤怒的柬埔寨人包圍並衝入泰國駐金邊大使館破壞緃火。孔迎即日於《曼谷郵報》解釋這只是兩年前一部電視劇的台詞片段,但未能平息局勢。金邊泰國使館被縱火的消息傳回曼谷後,總理 他信宣布準備調動軍隊營救國民,上千名曼谷大學生包圍柬埔寨使館,摘下國徽並焚燒國旗。兩國關係陷入低谷。
西哈努克有感形勢有變,別有盤算。先斥鉅資低調地在柏威夏陡峭的南坡,修築了一條可以讓車子盤幾小時上山的蜿蜒山路。落成不久,即在2007年向UNESCO將柏威夏申遺。故事終於回到我們文章的開頭了。
4〈成為世界遺產之後 〉
話說柏威夏終於「申遺成功」,雙方衝突再起,交火傷亡時有發生。不過,柬埔寨既敢於踏出這一步,自是有所憑恃。柏威夏成為世界遺產後,柬埔寨有計劃地將國民遷入爭議4.6。同時在中國的援助下,修築了連接神廟及吳哥窟的公路,大力發展「大吳哥」旅遊業,基本上已實際控制了爭議地區。
2010年世界遺產大會,柬埔寨提出單方面管理包括神廟在內的整個「柏威夏地區」,遭泰國強烈反對,議案擱置,原定2011大會再議。柬埔寨卻主動出擊,重施故技,再次向國際法庭提訴,要求釐清1962年判決,判定「前院土地」歸屬。
2013年11月11日,國際法庭庭長 東嘉Peter Tomka宣判1907條約及附件一地圖為有效文件,柏威夏周邊爭議土地的主權屬於柬埔寨,並特別指明是次判決是對1962年裁決的釐清,不允許上訴!泰國必須從該地區撤出所有軍隊。泰國既然在1962年願意服從判決,以示躋身文明國家之列,總不能在五十年後才反枱吧?況且泰國當時焦點都集中在總理 英樂Yinglak Chinnawat 面臨的不信任動議,時局混亂,也沒有什麼餘力去抗議了。國際法庭一錘定音,柏威夏及其前院土地,從此正式成為柬埔寨王國無可爭議、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至於是否「自古以來」,也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5〈後話—自古以來:東方古典帝國主義的基本話語〉
雖然朝日對國際法僅是略知皮毛,不過從閱讀過的案例中,得知斷案的重要依據,就是「聯合國憲章」、「政府文件」和「國際條約」等,卻從來沒有讀過一個案件是因「自古以來」而勝訴的。「歷史記載」從來不是國際法考庭判決時的主要考量。***
若稍稍留心一下,不難發現「文明國家」在國際爭端的場合絕少提到自己的「歷史疆域」,最喜歡把「自古以來」掛在嘴邊的,都是一些東方的老牌帝國,例如土耳其、泰國,還有……其他國家,她們都曾經建立恢宏的版圖。她們的「自古以來」,指的就是帝國向不同方向拓展的「歷史極限邊界」,甚至不必是同一時間並存的領土!這些古老帝國都曾因為歐洲人的東來而「喪權辱國」,「自古以來」就是她們「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最大動力和目標。
進階級的「自古以來」還由土地上升到人的層次,即「泛民族主義」,擴大自己的民族外延,硬是把人家都包括進來。或是「近現代融合成一個大民族」,或是「大家都有共同的祖先」,反正「自古以來」都是一家人,就「不用分這麼細了」!若對方拒絕「被同胞」,就是背家棄祖,數典忘宗、分裂祖國、乜乜物物……
你笑?
「笑什麼?你也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