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411傳奇戰神萊托將軍

說史130411
傳奇戰神萊托將軍***
朝日供稿

一時瑜亮:
德屬東非的傳奇戰神—萊托.福爾貝克將軍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
及其宿敵兼摯友—史末資元帥Jan Christiaan Smuts。

大戰中的非洲似乎都是德意志將領表演的舞台。 二戰有「沙漠之狐」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而一戰則有名將萊托.福爾貝克。
隆美爾以折斷英國「戰斧」Operation Battleaxe, 和在「加查拉戰役」Battle of Gazala以寡擊眾,大獲全勝,而名滿天下; 至於萊將軍,即使我們把整個一戰東非戰線,視為他的一場個人表演,也許亦不為過。
同一個時期,德國在非洲的另一個殖物地—德屬西南非洲(即今納米比亞)的7,000德軍,甫一開打,即被南非自治領英軍發動的突襲擊潰,從此徹底退出西南非洲舞台。 同樣高質的德國士兵,在不同將帥的統領下,有不一樣的結果。

萊將軍出生於軍人世家,三十歲時曾參與八國聯軍之役。 1904年,德屬西南非土著赫雷羅族Herero和納馬族Nama爆發大起義,德國派出八國聯軍之役中「表現優異」的馮.特羅塔將軍Lothar von Trotha帶兵平亂,青年萊托隨軍同往,首次踏足非洲大陸。 特羅塔以鐵腕鎮壓,宣布「滅絕令」。(1907年起義被敉平,納馬人口減少了一半,而赫雷羅人口更只餘下不足原始數的兩成,非常慘烈!)其時只是一名中尉的萊托,對上司的政策並不認同,但基於軍人操守,仍然盡力執行任務。

1906年萊中尉作戰受重傷,被送往當時非洲醫療設備最好的南非治療。 在南非,他與意氣相投的律師兼法律學者 史末資Jan Christiaan Smuts成為好友。 這是一次宿命的相遇。傷癒後,萊氏即被調回德國。

一戰爆發前半年,萊氏被任命為德屬東非司令官。 雖名為東非總指揮,但一直到戰事結束,其實他手下最多只有一支三千人的普魯士軍團和約一萬土著民兵。劍麻是當時德屬東非最重要的經濟作物, 坦卡作為劍麻的主要生產地和東非的重要軍港,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1914年11月的「坦卡戰役」,正是萊將軍的成名作。 其時八千英國和印度士兵,打算在坦卡登陸,萊將軍以一千奇兵,成功阻擊英軍。 英國傷亡千人,狼狽撤退,德軍僅損失16個德國士兵 和 55個土著民兵,卻獲得了大量英軍撇下的戰略物資。 萊將軍一戰功成,名動天下。

除了戰術了得外,萊將軍還具有極為宏觀的戰略眼光。 當時的歐洲軍事界都非常推崇 克勞塞維茨及其鉅著《戰爭論》,在克氏的祖國德意志更被奉為 「軍事聖經」。 但萊將軍以其宏觀視野,非常清楚其所處的東非只是次要戰場,因此大膽摒棄了當時奉若圭臬的所謂「克氏教條」—「尋求決定性會戰」以「摧毀敵人」。(朝日認為這顯然是對克氏的誤解,不過這種「集體誤解」就導致一戰的巨大傷亡。) 萊將軍極力避免進行會戰,不斷以遊擊戰術竄擾協約國的通訊和運輸設施,以圖最大限度地牽制最大數量的敵軍。***

就在萊將軍於東非大顯身手之際,史末資在南非亦沒有閒著。 一戰爆發,德屬西南非方面即遣細作至南非,唆使親德的 布爾人Boer將領發動兵變。 史末資(本身亦為布爾人)領兵迅速平叛,並藉此說服南非總理對德宣戰。1915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駐西南非的七千德軍,佔領德屬西南非全境。
(註:布爾人是白人與土著的混種。)

東非版《雙龍會》
萊將軍以奇兵在整個東非馳騁縱橫,神出鬼沒,游刃有餘。 唯一遇過的挑戰大概就是由史末資帶領的英軍了。
1916年春,英國方面指令南非英軍及自治領軍總司令史末資率軍45,000,直撲東非戰場。(當時南非總兵力為五萬,也就是史末資的部隊抽調了全境軍隊的90%。)萊將軍不敢硬碰,利用戰場縱深,且戰且退,巧妙利用天時地利與史末資的大軍周旋。
史末資雖然看似節節勝利,但面對的氣候和地形卻越見惡劣。不過,對他部隊造成最大困擾的,卻是在英國甚至是南非也幾乎不會看見的「非洲名產」—采采蠅!英軍的推進步伐逐漸減慢,而萊將軍又總是在他們士氣最低落之際,「適時地」來一記回馬槍。史末資判斷再拖下去亦難竟全功,最終唯有下令班師。

由一戰開打到結束的1914至1918年間,整個東非戰場的協約國兵力達三十萬,萊將軍竟能以不足15,000之數,成功牽制英、葡、比三國的三十萬大軍,並數次於會戰中擊潰數倍於己的敵軍,而未嘗重大敗績。
更神奇的是,在大戰接近尾聲之際,他成功率軍突入北羅德西亞(即今贊比亞), 攻佔最大城市Kasama,成為一戰中唯一成功攻佔英國領土的德軍將領。

在將軍的回憶錄中,他最自豪的成就,並非任何一場戰役的勝利,而是讓受普魯士式訓練的當地黑人民兵,能夠自信地與他們的德國同袍並肩作戰,發揮同樣強大的戰鬥力。****
「黑人民兵」與「德國士兵」(當時公認全世界質素最高的軍人)平起平坐此一事件,放諸當時來看,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將軍的確有其值得自豪之處。

萊將軍在一戰後退役,曾任韋瑪共和議員,力反納粹。 二戰前,納粹力邀一眾「一戰英雄」重出江湖,再披戰甲。 萊將軍謹守原則,堅拒出山。***

至於他的平生摯友與宿敵史末資,則在戰後兩度出任南非總理。 他的第二個任期橫跨整個二戰時期,其間獲封英國陸軍元帥,亦曾在邱吉爾的戰時內閣中任職。
1948年,時任南非總理的史末資計劃在城市區域內,廢除對有色人種的歧視措施,右派政黨威脅發動倒閣。 史末資被迫舉行大選,結果以些微票數落敗,自此退出南非政壇。 而「種族隔離」政策,則從此成為南非的「國策」。****

不過,史末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成就,卻展現在國際舞台之上。 一戰後,他和美國總統 威爾遜 心意相通,携手推動成立「國際聯盟」。***** 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亦有他的倡導之功。 除此以外,他亦在兩次大戰後,不遺餘力地以法律角度重新釐定英國與其海外屬土、殖民地、自治領之間的新關係。 故此,他也被認為是1949年建立「英聯邦」的重要功臣。****

萊史二人,俱一時人傑,在兩次大戰波譎雲詭的大歷史舞台上,閃耀著不一樣的光芒。

掌門之言
本文於 史實、文辭 和 人情 三方面均有可觀之處,值得諸位重頭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