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416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上)
亨廷頓Samuel Hungtin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Order (1996)
(聯經出版社出版、黄裕美翻譯)
稿件整理人 蕭律師
政治學
掌門評級 A-
(掌門按) 亨廷頓本已是業界大師級的學者,更因這本集專業與普及於一身,風靡智識界的名著,而在全球聲譽鵲起。
本書立論大膽,寫作風格鮮明潑辣,力量型的辯証手法,頗有嘩眾取寵的嫌疑。 謗隨譽至,遭到全線圍攻,亦情理中事。
書成,不出數年而有 “九一一事變” ,因其一語中的,得享十分風光。
(甲) 本土化:西化的反動
數世紀以來,非西方民族欽羨西方社會經濟繁榮、科技精密、軍力強大和政治先進,覺得要現代化就必須效法西方,是為「西化運動」。***
但當西方影響力漸次減退,加上現代化進程飽遭挫折,他們於是轉向擁抱傳統的價值觀和文化,是為「本土化運動」。***
民主進程反而進一步推動了本土化。****
非西方國家向乏民主素養,中產階級層次單薄,戰後遂行民主制度的落後國家大多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現代化成就微薄。
落後國家除飽受軍事政變威脅外,政治家亦未因西化政策而贏得選票。 反之,在選舉競争下,他們欲獲選民支持,便得提出備受歡迎的民族主義和傳統宗教訴求。
在這樣的世界形勢下,發生了一起極為重要的歷史事故:
(乙) 回教復興運動
十九世紀,回教三大帝國—奥圖曼土耳其、波斯薩法維 與 印度蒙兀兒,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相繼系統性解體。*** 越來越多伊斯蘭地區淪為列強的勢力範圍,嚴重否定了存立千年的根本基礎與政教理念。
及至本土化運動風起雲湧,回教徒轉向傳統教義尋求定位,目的是要排斥西方文化。
這次宗教復興發軔於文化領域,然後推進到政治和每個社會層面。
一如大部份革命運動,領導核心是學生和知識分子***,他們形成好戰幹部和突擊隊。 其他活躍成員主要是都市的中產階級,基層力量則來自選民。
1970-80年代,回教世界都市人口驚人地成長,人們從鄉村湧入都市貧民區。政府在公立學校擴大推行宗教教育,宗教家灌輸傳統上敵視西方的價值觀。***
回教運動能成勢,也得力於某些政權的政策。冷戰時期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曾在某個時刻鼓勵和支持回教對抗共產主義運動。***
回教復興的力量和訴求,促使政治領袖競相以回教來為政府和自已定位。****
約旦國王 胡辛 相信,世俗的政府在阿拉伯世界中沒有前途,必要創造「回教民主」;摩洛哥國王 哈辛二世 再三強調,他是穆罕默德的後代。
有些學者認為「回教復興」是「西方權勢式微的產物」。***
受1979年油價上揚刺激和燃點,很多回教國家的財富和權勢大增,使他們得以扭轉和西方的主從關係,重申自身的地位和重要性。
東亞的興起由驚人的經濟成長率所帶動,而回教復興是由驚人的人口成長率所推波助瀾。***** 回教徒在1980年占世界人口18%,2000年上漲到20%,到2025年可能攀升到30%。
回教人口的高速成長,是回教民族和其他民族沿邊界線發生衝突的重大因素。*****
排斥西方普世論
共產主義瓦解,西方更深信其民主自由理念放諸四海而皆準。 尤其是美國,素以傳道國自居,相信非西方的人民應該接受西方民主法治和自由市場等價值觀,並把這些價值納入他們的體制之中。
其他文明雖亦有人拳拳服膺,但大多數人卻普遍不滿,甚或強烈反對。
西方的所謂 “普世論”,對他們而言只是 “帝國主義”而矣。****
非西方人士指稱西方的原則和行動是偽善和雙重標準。***
舉例而言: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核條約,但以色列不必;對中國,人權是個問題,但對沙地阿拉伯則不是;侵入產油的科威特會被重兵擊退,但對不產油的波士尼亞則無所謂。
回教世界由於沒有核心國家, 和西方的關係一向因國情而有異。 但自1970年以來,卻出現相當一致的反西方趨勢,主要特色是「基本教義派」的興起,與及回教各國內部權力的轉移,由比較親西方轉變為反西方。 某些回教團體和西方之間幾乎處於戰争狀態,某些和美國在冷戰期間維持的安全關係也已削弱。
(丙) 回教世界和西方
兩大宗教持續的衝突源於雙方的文化本質。 回教為一種結合宗教與政治的生活方式;而西方基督教則認為上帝和凱撒各有領域而不相統屬。 兩教都是一神論,都持普世論***,自稱是全人類理應信仰的唯一真正宗教。 兩大宗教也都背負傳教的使命,信徒有義務感化非信徒皈依。 歷史上回教藉著東征西討擴權,基督教在機會到來時也毫不猶豫地攻城掠地。
回教和基督教長期衝突的暴力程度,受到人口增減、經濟發展、科技改變及宗教信仰的熱度所決定。
20世紀末衝突劇增。
首先, 回教人口成長使大量人口失業和年輕人不滿現實。
其次,回教復興使信徒對文明重拾信心。
第三,西方欲使其價值觀和制度世界化,以及維持軍事和經濟優越性,不惜多方介入回教世界的衡突。
第四,共產主義土崩瓦解,西方和回教沒有了共同敵人,變成彼此互相威脅。*****
總之,回教人民相信他們文化的優越性,對其權勢處於劣勢耿耿於懷;西方人民相信他們文化的普遍性,也相信比較優越的權勢使他們有責任擴張其文化到全世界。這些基本因素燃點回教和西方之間的衝突。***
血腥邊界
族群衝突和斷層線戰争*****是歷史要素。
據统計,冷戰時期總共發生了32次種族衝突,大部份牽涉到種族及宗教認同。
絕大部份斷層線衝突沿分隔回教和非回教徒的疆界發生。
涉及回教徒的跨文明衝突是非回教文明衝突的三倍。回教徒的衝突傷亡多半比較慘重。 回教內部的衝突也比其他文明嚴重。
在1928年起50年間,涉及回教國家的142次危機中,共有76次訴諸暴力。
回教好戰是不争的事實。***
戰爭原因
20世紀末斷層線戰争頻率急升,回教徒扮演核心角色,原因何在?
1 歷史淵源: 累世代的衝突記憶猶新,使雙方感到恐懼和欠缺安全感。 歷史包袱易於被居心叵測的人加以利用。
2 人口均勢的改變: 一個團體的人口擴增會對其他團體產生政治、經濟和社會壓力,並產生互相對抗效應。
3 民主政治登場: 選舉使民族主義訴求抬頭,並使衝突升溫為戰争。
回教普世論
主權民族國家的觀念和阿拉至上的信念無法相容。 回教基本教義派革命運動拒斥民族國家而支持回教團結;就像馬克斯主義拒斥民族國家,而支持國際無產階級的統一。
回教社會的理念預先假定民族國家不合法,所以回教是一個有意識而無凝聚力的文明團體。****
一個回教世界的核心國家必須擁有經濟資源、軍事力量、組織力和回教定位,但到現在還找不到這樣的一個國家。
蕭律師之言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書本雖厚,但絕不沉悶,譯者黄裕美翻譯水平非常高。英文閱讀能力高的朋友亦可看原英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