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427涂爾幹的社會學 (下)

SENSE隨筆130427

涂爾幹的社會學 (下)

掌門 執筆

 

以下學理出自《社會學主要思潮》作者 Raymond  Aron。

5分化了的社會成員間衝突必多,文明人不比原始人更為幸福,自殺增多實為明証。 《論自殺》才華橫溢,滔滔雄辯,旨在論証社會的存在。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 “社會事實”。

Def “社會事實” 是一種在集體層面上的現象,其發生具有強制性。***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競爭合作)產生力量,造就了社會事實。 社會本身與個人是不同質的。***** 社會事實只能在集體層面上獲得解釋。*****

例子:每宗車禍均有其特定成因,然而交通意外本身為社會事實,受交通設施及社會活動所制約。 犯罪及自殺亦然。

 

6 Def.自殺是由受害者有意識的積極或消極行為引致的死亡。

例子:絕食

自殺行為極富個人特色,涂氏意圖在最不利的場境中論証其論點的正確性。

根據統計,對特定的居民群來說,自殺率是相對穩定的(千分之0.1至0.3) 。它受各種社會情況制約,而非任意變化。 它是一種社會事實。***

 

7 涂氏考察了自殺的統計結果,提出他的理論。 認為自殺源於頻繁活躍的社會活動,導致緊張激烈的人際關係,個體因過於痛苦(或亢奮)而尋死。*****

 

自殺類型學

A利己性自殺—個體不能與群體融合,其慾望未能在群體中實現,因而自殺。

例子:小說家(海明威、芥川龍之介)為高危群,抑鬱症患者超高危。

 

B利他性自殺—個體因內化了社會指令而自殺,表現為輕生赴義,慷慨激昂。

例子:節婦殉夫,聖徒殉道,艦長與軍艦共沈海底。

 

C混亂性自殺—當發生經濟危機和社會變動時,人們因而無法適應而自殺。

例子:戰敗軍官骨牌式自殺,股市崩盤炒家自刎。

 

利己自殺表現為對生活缺乏依戀;利他自殺出於毅力及激情;而混亂自殺的特徵是惱怒和反感。***

物質進步不能使慾望減弱,而情感本身是一個填不平的深淵,於是自殺以 “利己” 居多。

結論:自殺雖是個人現象,却由社會造成。****

社會潮流(時尚及價值觀)將個人引向死亡,每個人都認為服從自已,其實不過是社會力量的玩物。

 

8《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開創了宗教社會學典範,是涂氏最有影力的作品。

宗教的本質在於將世界劃分成 “在俗” 和 “離俗” 兩種現象,即俗世與聖界。***** 教徒也由明顯區別的在俗和離俗兩部分人所組成,即平信徒與僧侶。

俗世即平常生活的世界;聖界只從事聖事。 聖事由全部聖物(截然不同的、禁用的東西。)、信仰和儀式所組成。 當聖物彼此構成(并立或從屬)關係統一體,與之相應的信仰和儀式就構成了一種宗教。

Def宗教是一種與聖物有關的信仰和儀式連在一起的體系。****

而聖物居於中心位置。

例子:圖騰制度是一種原始宗教。

宗教不必然信奉(人格)神。 有些宗教沒有神。(如佛教,尤其是中土佛學。) 宗教也不是由神秘及超自然的概念定性的,這些概念是後加的。***

 

9涂氏之前,理性主義者將宗教視為崇拜不真實的神靈,或對大自然力量的恐懼的變形。

涂氏以澳洲土著的火把巡遊和法國大革命的現象解釋宗教源。 認為個人淹沒於集體情感,感受及化身為社會之時,便誕生了宗教。

涂氏的宗教理論旨在建立信仰客體的真實性,而不承認其精神內容。***

聖界是俗世的對立面,也是俗世的摹本,聖界原是俗世的變形。***

例子:玉皇大帝的朝廷,希臘諸神的行為,聖父與聖子的關係。

人在這裡逃離了俗世的痛苦(生老病死),感受集體的情感與和諧。

宗教的利益只是社會利益和道德利益的象徵形式,宗教是社會的變形。***** 人類崇拜宗教皆因需要崇拜社會。此為涂氏的極重大發現。

宗教的本質在于使人類對其所屬集體產生瘋狂的情感。

即是說,使每個人熱愛其所屬集體,並憎恨其他的集體。*****

宗教戰爭原是不可避免的,宗教寬容與宗教的本質實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