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428
雍正奪嫡(下)
黑白子執筆
參考書籍:《雍正傳》、《雍正帝》作者馮爾康,
《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作者楊啟樵。
4諸王奪嫡
(甲) 大阿哥(胤禔)
當初第一次廢黜太子,事出非常突然。 時康熙出巡塞外,陪伴在側的有太子、大阿哥、十三阿哥(胤祥)等人。 外巡期間,太子每夜在帳外窺探皇父動靜,似有所圖。 待康熙察覺有異,即暗命大阿哥全力護駕,慎防禍生肘腋。 歸途中又召集了諸王及副都統以上大臣,宣布太子罪狀,將其廢黜監禁。
大阿哥在此次事件,獲委以護駕與監管太子的兩大重任,少不免浮想聯翩,誤以為將可接替東宮。 但康熙對他的評語是「秉性躁急愚頑」,回京後即清楚表示「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
儲位無望,大阿哥沒有顯得太意志消沈,繼續利用皇父對自己的信任,轉而推薦胤禩為新太子。 此舉本無不可,但緊接下來,他卻凶相畢露,犯了一個無法翻身的錯誤。
胤禔唯恐胤礽東山再起,意欲將之置於死地。 他估計皇父不便誅殺太子,因此討令代勞。 儲位鬥爭演變至骨肉相殘,令康熙大為震怒,不久即將大阿哥革爵,嚴加圈禁.
(乙)八阿哥(胤禩)
大阿哥之所以向康熙推薦胤禩,緣於這位八弟少時曾由其生母惠妃撫養,是以兩相結納,互為照應。 胤禩十八歲封貝子,以仁愛自勵,又善於籠絡人才而博得賢名。是深得康熙喜愛的其中一位皇子。
胤礽被廢的第四天,康熙命胤禩署理內務府總管事。清室每逢巨變,常遣帝子或皇帝兄弟掌管內務府。 年僅二十七歲的八阿哥獲此任命,顯示出康熙對他的看重,冀望他能一展身手,表現政治才能。
內務府前總管 凌普,是太子乳母的丈夫,康熙啟用他,原是對太子的一種照顧。胤礽見廢,自然需要撤換總管。 胤禩署任,本應審查凌普的罪行,以坐實廢太子的更多證據。 但胤禩為了收買人心,準備草草結案,包庇昔日的對頭。 結果引起了乃父的關注。 要知道,康熙是何等樣人, 他說:「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
大阿哥在舉薦胤禩時,提及相士 張明德 曾為八阿哥相面,不料因此得禍。 康熙下令把張明德凌遲處死,斥胤禩「妄蓄大志」,陰謀奪嫡,交議政處審理囚禁。事實上,張明德死有餘辜,他不單為大阿哥、八阿哥相面,兼且誇口可以安排刺殺太子,令兩位阿哥聽得「很高興」。
康熙把胤礽與胤禩作這樣的過比較,「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 胤禩的過分積極進取,最終弄巧成拙,到了雍正御宇,更被除去宗籍。
(丙) 十四阿哥(胤禵)
胤禩因張明德案受挫後,其集團的另一位阿哥繼之積極謀取儲位。 此人是雍正的同母弟十四阿哥胤禵。
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胤禵才弱冠二十。 在胤禩奪嫡失敗,胤礽復立後,年輕的十四阿哥亦開始「頗有所圖」,在朝野間成功傳播了「十四爺虛賢下士」的說法。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三月,西北兵燹再起,蒙古準噶爾部寇邊,康熙隨即調兵遣將平亂。 同年七月,靖逆將軍 富寧安 疏報軍情。康熙見奏,慨歎自己年事已高,血氣漸衰,就把這個事拖延下來了,若在少壯之時,早已把亂事敉平。
翌年,準噶爾部兵犯西藏,康熙決心徹底解決問題。三月,將胤禵由貝子超授王爵,並任命為「撫遠大將軍」。 九月,西安將軍 額倫特 陣亡。十二月,胤禵領兵出發。根據康熙的命令,胤禵「用正黃旗旗纛,照依王纛式樣」,在軍中稱「大將軍王」,所上奏章及皇帝的諭旨都這樣稱呼他。 時人咸信,十四爺獲聖眷之隆,當為真命。
八阿哥集團在胤禵出任大將軍後,傾力支持他步入東宮。 各人都把西征一事,看做爭取儲貳的天賜良機。
然而,當代學者楊啟樵教授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 康熙欽命胤禵執掌帥印,並不意味要由他繼位。 在康熙晚年諸子爭立的紛亂環境裏,假若皇帝賓天時皇位繼承人遠征未返,局面勢必失控。 所以,新帝人選不會是胤禵。 康熙的用意,可能是想胤禵手執兵權,以輔助他的同母兄長胤禎登極後,應對可能出現的亂局。
(丁)四阿哥(胤禛)
胤禛在整個奪嫡之爭所運用的策略,是低調行事,絕不讓皇父、兄弟以及朝臣察覺到他的野心。***
在第一次廢儲前後,胤禛一直保持與太子及諸位阿哥的良好關係,並且擺出大公無私的面貌。 太子見廢,胤禛不單止沒有落井下石,更在康熙面前維護太子的正當要求。 另一方面,又能掌握諸子的動態,證明面面俱到。
到了胤礽再出事,胤禛在私底下的攘奪經營,絕不比其他皇子遜色,只不過掩飾功夫做得很好。
胤禛雍王府門人 戴鐸 在五十二年(1713年,第二次廢儲後翌年)的信中,披露了對爭儲所持的方針:「皇上有天縱之資,誠為不世出之主;諸王當未定之日,各有不並立之心。 論者謂處庸眾之父子易,處英明之父子難;處孤寡之手足易,處眾多之手足難。何也?處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此其所以為難。*** ……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無所疵,其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由廢儲至康熙辭世的十多年,胤禛逐步為乃父賞識,派給他的差使愈來愈重要。康熙死前一年,正好是登基一甲子的大慶典。 六十八歲的老皇帝年邁,無法親往盛京三陵大祭。 此項重任最後交由胤禛代行,足證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這亦是很多學者認為雍正繼位,並非篡奪得來的部分論點。
不過,雍正繼承大統的這件懸案,礙於資料所限,恐怕再過多三百年,仍難言大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