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515「性」,地球上最大的樂透獎。

SENSE隨筆130515

「性」,地球上最大的樂透獎。 —–性的演化理論****

資料整理:沙塵仔    資料來源:《生命的躍升》作者 Nick Lane貓頭鷹出版社

 

(甲) 甚麼是「性」? (編按:簡明有趣,必讀。)

晚宴上,一位漂亮的女演員前來向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 調侃。「我想我們應該生個小孩才對,」女演員向他建議,「因為如此一來這個幸運的小孩就會兼有你的頭腦跟我的外貌。」 「啊,」蕭伯納有點狡獪地回答說,「但是如果不巧這小孩有我的外貌跟你的頭腦,那怎麼辦?」

蕭伯納是對的。「性」是最詭異的隨機製造者,它的力量足以創造出聰明的蕭伯納和美艷的女演員,可 一旦進一步製造兩位優勝者的混合體,又可能馬上把它們的優勢拆解掉。

由性製造出來的毫無節制的變異,其實有可能直接導致悲劇、疾病或死亡,而完完全全的複製品卻不會。 表面看來,要保存經天擇淬鍊出來的成功基因組合,完全複製的「單性繁殖」才是最佳賭注。****

那麼「兩性繁殖」為何演化出來?又為何成為壓倒性的優勢繁殖策略呢?

這是最為艱深的演化生物學論題。

 

求偶的成本實情非常巨大(大家深有同感嗎?),想想雄孔雀的尾羽,那華麗的羽毛,象徵著牠的生殖力與適應力,其實對於生存來說危害甚大。(那華麗的尾羽,除雌孔雀外,掠食者狐狸最為 “賞識” 。)

再由純粹計算的觀點來看,一個靠完全複製來繁殖的族群,每一代都可以將族群數目增為兩倍,幾代之內就足以完全排擠掉依賴有性生殖的親族。

儘管如此,性卻惡作劇似的分布在幾乎所有複雜的生物之間。 絕大多數的動物跟植物,一定要靠性來繁殖。沒有性,便沒有男人、女人、花、鳥、蟲、魚,沒有眼前繽紛的世界。

達爾文是第一個探討性的優勢的人,他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認為性的好處是「雜種優勢」,由兩個沒有關係的父母所生下來的後代更強壯健康,比較不容易發生先天性的疾病。 對達爾文來說,性的目的是「遠親繁殖」。但這個答案其實只是回答了遠親繁殖的好處而非性本身的好處。***

 

先說一下甚麽是「有性生殖」:

人體細胞含有兩套染色體,一套來自父親,一套來自母親。 身體修復或生長由細胞施行「有絲分裂」,即由細胞複製自身,子細胞基因和母細胞基因完全一樣。

但是 身體製造 “生殖細胞”(ie性細胞,精子或卵子。)卻施行「減數分裂」***,母細胞含有兩套染色體,經分裂後,子細胞只含單套染色體(單倍體)。 這種操作方法意在重新編組來自父親和母親的基因****,使染色體上基因的順序位置隨機地自父系或母系取出,變成像是:父親基因─父親─母親─母親─母親─父親─父親…..。

如此,所有性細胞的單套染色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性的本質。*****

 

(乙) 性演化理論  (編按:好鬼死深,讀唔讀自己執生。)

學者認為「性」可以令好的基因突變在短時間內從不同的個體中集結在一起,壞的基因突變則會被天擇消滅,族群的適應性因而更好,比複製繁殖的各自累積,更能加快演化速度。

下述理論由美國遺傳學家 穆勒 (因發現X射線可以引起基因突變,獲得1946年諾貝爾生醫獎。)  提出。

A「穆勒棘輪Muller’s ratchet理論」:

穆勒在果蠅身上引起數千次突變,發現事實上大部分的突變都是有害的。  一個小規模的「單性繁殖」族群,經世代推移,他們將衰退到無以復加,直至滅亡,就像棘輪一樣永遠只能往一個方向旋轉。

是否有機會繁殖,所依賴的不只是基因的最適性,還要靠運氣。 如果突變的適應性較差,但身處食物豐富的地方, “富二代” 還是有機會將基因傳遞下去。  如果一個物種族群極大的話,運氣的影響就變小,根據統計上的機率,最適者才能夠生存。

而性可以解救這一切,它可以把未經突變的良好基因集中到一個個體身上,但也有可能把敗壞的部分拼在一起,因性的運作而受惠的個體永遠會抵消受害的個體,天擇在此作用在族群之上。***   (編按:明白嗎?)

 

當第一個 “真核細胞”「發明」出性生活時,在 “單性繁殖” 的族群裡應該只有少數的細胞進行有性生殖。 為了傳播性行為到整個族群,經由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一定要有某些優勢才行。 換句話說,當初「性」可以傳播出去, 必定是因為它對個體有益,而不是對整個族群有益。***

從這條思路出發,產生下述理論。

B「紅心皇后理論」:

在《愛麗絲鏡中奇緣》裡,快速奔跑著的紅心皇后始終維持在原地,她對愛麗絲說:「現在妳看到了吧!全力奔跑的目的是為了讓 “自己”保持在原地。」

生物學家利用這句話來闡述不同物種之間彼此不斷對抗競爭著,但是誰也沒有真正領先過。這句話跟性的演化特別吻合。

 

1980年代初期,英國演化生物學家 漢米爾 說,寄生蟲的演化速度很快,生命周期短暫,數量又龐大,很快可以適應宿主,而且是從最基本的細節上適應,蛋白質對蛋白質,基因對基因。***

如果宿主族群的基因完全相同,那成功的寄生蟲可以輕易感染全族群,並有可能消滅牠們。 唯有「性」可以令宿主族群的個體容易產生突變基因(我理解為高差異度的基因組合本身),足以抵抗感染,從而與寄生蟲進行演化競賽。***

情形就像免疫系統一樣,它運作的前提是要能定義並區分「自我」與「非我」,如果寄生蟲長出像「自我」的蛋白質,便能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只 有性才能夠令每一代都改變免疫系統對「自我」的定義。****

 

但這理論也有破綻,1994年美國生物學家 萊弗力 說,根據電腦模擬的結果,寄生蟲傳染率要非常高度(>70%)以及它們對宿主適應性的影響要大得嚇人(80%宿主失去適應性),性才有決定性的優勢。 由突變產生分歧,然後再行  「單性生殖」的生物似乎要比「有性生殖」的生物適應得要好。

於是而有

C「紅心皇后穆勒棘輪混合理論」:

萊弗力指出,當此二理論一起考慮時,性的價值就增高,也較接近應用面。

以往的 “模擬參數”有一項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假設物種的族群無限大。 但現實上就算規模大的族群也會受到地理隔斷而碎裂成較小群體。

在一個「單性繁殖」的有限族群裡,

a)因大部分的基因突變都是有害的,根據穆勒棘輪的作用,族群的平均水準將降低。

b)假設一條染色體有500個基因,一個有益的突變將被其他499個基因的弱選擇而被分散掉。 天擇沒有機會看到它,這稱為「選擇干擾」。***

c)假設整個族群裡,有一條染色體散布著50種略有差異的版本。  如果有一個超強的有益突變基因,它會帶著整條染色體一起取代其餘49個版本。

 

而在這個 “單性繁殖”族群裡,帶有此染色體的個體將取代所有其他個體。 整個族群的基因歧異性將消失。

按紅心皇后理論,失去遺傳多樣性的族群,任何選擇機制都會降低有效族群(能有效把基因傳給下一代的個體數量)大小,而讓它們更容易退化甚或滅絕。

性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它讓好的基因有機會藉由重組,脫離那些共同存在遺傳背景中的垃圾,同時保存了族群裡大量被隱藏起來的遺傳變異性。*****   (編按:利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