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528傑弗遜傳(2) 漢密爾頓

說史130528

傑弗遜傳(2) 漢密爾頓***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二)

允文允武的 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從傑弗遜留下的書信、文章來看,他一生中只服膺兩個人。 一個是「富蘭克林」博士,另一個「華盛頓將軍」。 二人一文一武,套用某電影的說法,一個是「裏子」,一個是「表子」;一個隱藏深邃的睿智,一個展現無限的魅力。 在二人之中,傑弗遜似乎選擇了「博士」作為他的楷模。

在「開國英賢」之中,沒有躍馬沙場經驗的為數極少。 傑弗遜是個全面的天才,若要挑出「弱項」,大概就是他在整場獨立戰爭中並無赫赫戰功。無獨有偶,富蘭克林也沒有帶過兵。

若果說傑弗遜是富蘭克林的學生,那麼 漢密爾頓 大概就是華盛頓的「義子」了。 漢密爾頓可說是傑弗遜一生的宿敵,他們每一方面的政治見解,似乎都是如此的南轅北轍:

a漢密爾頓主張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強調聯邦應高於各州,他成立了「聯邦黨」; 傑弗遜主張政府的權力要盡可能地限制至最小,並認為「聯邦」不能淩駕於州,他成立了「民主共和黨」。

b漢密爾頓重視工業的發展,希望把新生的美國建成一個先進的工商業大國,這種主張代表了北方工業州的利益;傑弗遜則是「重農主義者」,希望在新大陸遼闊的大地上,建立自給自足的農業國家,他的觀點得到南方農業州的支持。

c漢密爾頓認為應該建立「國家銀行」,讓政府管理財政和金融秩序;傑弗遜則認同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國家以重關稅或補貼干預經濟,對發行「國債」亦有所保留。

d漢密爾頓是保守主義者,外交上是親英派;傑弗遜是古典自由主義者,外交上是親法派。

e漢密爾頓認為《憲法》應「寬鬆」解釋,《憲法》的「含糊」之處產生的「剩餘權力」,應歸於中央政府;傑弗遜認為《憲法》應按字面作「最狹窄」的理解,政府只能行使《憲法》明文賦予的權力。*** 為了體現作為主權者的人民的意志,傑弗遜甚至主張《憲法》作為政府與人民訂立的「契約」,應該「經常地」修改……

他們二人思想的差異,正正反映出新生美國內部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

(編按: 好史識.)

 

 

1776年傑佛遜擔任維吉尼亞州代表議會Virginia House of Delegates議員。他於三年間起草了126條法案,廢除了長子繼承權、保障宗教自由、並建立了現代化的司法體系。1779至1781年間他擔任維吉尼亞州州長。在議員及州長的任期內,他還大力推動母校 “威廉與瑪麗學院”的學術改革,唯他對改革的成效並不滿意。戰爭期間,維州兩度為英軍所蹂躪,其中一次更幾乎俘虜了傑弗遜。民眾對傑弗遜主導的州政府無力抵禦外侮大為不滿,怨氣一度沸騰,直到1781華盛頓與法國盟軍將英軍與黑森傭兵合圍於維州的約克鎮Yorktown,獲得決定性勝利,民情始行平復。

也許由於不擅軍事,自1776起草了《獨立宣言》後,一直到1783獨立戰爭竟功為止,傑弗遜的光芒似乎暗淡了不少。 然而這「八年抗戰」,對於後來被稱為美國 “金融之父”的漢密爾頓來說,卻是嶄露頭角的舞台。

既然題目是《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在講傑弗遜的故事之餘,似乎也該先介紹一下漢密爾頓。他與傑弗遜「宿命之相遇」以前,究竟做過些什麼?

 

 

漢密爾頓出生於英屬西印度群島,是一個沒落貴族的私生子,十歲時,其父拋妻棄子,兩年後,漢媽媽亦因病去世。 痛失雙親的漢密爾頓在一家小店當會計學徒。工餘閱讀英語、拉丁語和希臘語書籍,對經濟和商業知識尤其有興趣。這時一件小事改變了漢密爾頓的一生。

一場特大的颶風吹襲群島,漢密爾頓將一篇有關風災的報道文章投稿到《皇家丹麥美國公報》,大獲好評。一些親友認為不應就此埋沒了他的天份,決定合資讓他去接受良好的教育。 漢密爾頓刻苦向學,加上天資聰穎,幾經周折,終於成功考入紐約(當時已是北美第一大城市)的英皇學院Kings College(即今天的哥倫比亞大學)。在學期間,他以基層人民的利益立論,發表了不少政論時評,名噪一時。

 

1774漢密爾頓作了一次公開反抗英國暴虐統治的講演。 1774到1775年間,他寫了三本「愛國主義」小冊子,抨擊英國對大陸的無理盤剝,支持大陸議會對英國採取強硬態度。 他更參加了校內的「民兵團」,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起操練,準備隨時報效「國家」。

1776獨立戰爭爆發了, 年僅弱冠的漢密爾頓毅然投筆從戎。1776年8月,他參加了長島戰役,10月又參加了白平原戰役,掩護民兵的撤退。在軍旅之中,他遇上了亦師亦父的華盛頓。

1777華盛頓擢升漢密爾頓為陸軍中校,並任命他為自己的侍從副官,得以進入大陸軍參謀部。這是漢密爾頓一生的轉捩點。參謀部菁英雲集,漢密爾頓在這裏有機結識到各州各地的紳商名流。1780他迎娶了紐約最顯赫的望族舒勒將軍的千金伊莉莎白小姐,得以躋身上流社會。

在四年的副官生涯中,漢密爾頓曾不止一次向華盛頓請求自領一軍,唯華盛頓用心良苦,始終不允,堅持讓他留在自己身邊,以便耳提面命,言傳身教。1781年4月,他再次向華盛頓要求兵權遭拒,負氣離開參謀部。同年7月,華盛頓見時機成熟,終於同意讓他自領一營步兵。10月在與英軍的終極決戰「約克鎮會戰」中,漢密爾頓如猛虎出柙,身先士卒,領兵攻陷了一個英軍要塞,終於獨當一面地獲得戰功。

與軍功相比,更重要的似乎是,允文允武的漢密爾頓在其戎馬生涯中,時刻不忘思索「國家」的未來。在難苦軍旅生涯以至戰後的協調重建過程中,漢密爾頓深深感受到邦聯政府軟弱無力的窘境。他認定「新生的國家」要富強,諸州必須建立一個堅固的同盟和一個強而有力的「大政府」。這就是漢密爾頓的「聯邦主義」。

 

1783在美國使團富蘭克林、傑伊John Jay和阿當斯John Adams的努力下,英國終於簽署了《巴黎和約》,承認美國獨立。戰爭正式結束,當此偃武修文之時,傑弗遜又重新登上歷史舞台了。1783至1784年,傑弗遜擔任國會議員。他提出了一條法案,國會根據他的提案,採納了貨幣的十進位制。如此,稍具諷刺意味地讓本來並不主張「中央財政權」的傑弗遜,意外得到了「美元之父」的名銜。

美國得以在獨立戰爭中獲勝,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法國的支持。獨立後,法國當然也是美國最大的盟友。1784傑弗遜被派出使這個最重要的盟國,次年眾望所歸地接替富蘭克林成為美國駐法大使。一直到1789法國大革命前後,他才得以返國。傑弗遜駐法五年,雖然為新生美國爭取到不少國家的承認,在外交上貢獻良多,但卻讓他再一次消失在美國大陸的歷史舞台之上,更重要的是,他錯過了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費城制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