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904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爭辯即是戰爭;時間就是金錢。」****
掌門執筆
〈楔子〉
如果你回家向大人報告 ,今天從掌門學得一條sense「愛情是戰爭」。 那將會發生甚麼事?…..你會迎來一場戰爭而我會成為戰犯。
當此吃緊關頭,你不要慣性慌亂,要強作鎮定,再上禀大人, “掌門已預先估計到你的反應,他說這適足以証明「愛情是戰爭」這命題是對的。”….. 於是你會迎來一場屠殺而我會晉升為甲級戰犯。
此時,如果性命尚在的話,你要改口抵賴, “不好意思,今天上課不專心,一時記錯,掌門說的其實是:夫妻間的 「爭辯是戰爭」。” “車,係人都知剌,駛鬼佢講咩。”
對了,「爭辯即是戰爭」是盡人皆知的「譬喻」。
註:記憶中「愛情不是和平,是戰爭。」是某位前聯合國秘書長說的。 又,這個「連環局」實驗設計了很久,基於 “貓頸繫鈴原理”,沒有白老鼠敢於冒死執行。A字人或阿Kan可否抵下諗…..
〈爭辯即是戰爭〉Argument is War.
「生成語義學派」宗師 雷可夫Lakoff就是用「爭辯即是戰爭」作為他的經典名著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開宗明義的首個案例,闡釋其獨門武功「譬喻建構論」。
先審視「爭辯即是戰爭」的豐富內涵。作者舉了多條描述爭辯的日常用語: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
這些語句中的粗體字短語全是借自戰爭的用語,本質上全都是譬喻,*** 爭辯本身不必然是那樣子的。
但是 “講下講下講成真” …..,上述意象內涵反過來形塑出這個社會文化對「爭辯」的行為要求。***** 互為攻守,有勝有負,才是爭辯!
接著宗師雷霆出手,大派sense: 如果有個社會文化不將爭辯視為戰爭,拋棄攻守輸贏,地盤論點等等觀念,那麽他們怎樣子 “爭辯”? 讀者才猛然驚覺,這竟是個不易解答的難題!
他又sense縱橫,如入無人:設使有個社會文化以「舞蹈觀念」入於爭辯,又當如何? 他們合理地會將 “爭辯” 塑造為 “表演” ,追求平衡和美感, 拋開勝負,擁抱創意…..
這樣子的爭辯形式上是全然可行的,甚且是更為賞心悅目的。 只不過不復是我們知曉的 “爭辯” 罷了。 我想,恐怕也不適合用來在議會中作為集體決策的工具了。
結論:「爭辯」究為何物?全由文化塑造,而其塑造手段則是透過語言工具。那語言工具正是「譬喻」。****
所以,譬喻不單只是修辭手段,且更是語義生成手段。*****
不是基於兩類事物相類似而衍生譬喻,而是一類事物透過「譬喻」形塑了另一類事物。*****
這說法逆轉因果,非常厲害。
〈學理論述〉
傳統觀點將「譬喻」視為修辭手段,譬喻突顯和強調原概念某些面相,但對原概念甚少具備修訂和塑造能力。
舉例:「大人美若天仙。」 以“天仙” 譬喻 “大人” 用意當在….. 但對 “大人美” 這事態本身則不具備影響力。
宗師的開創性想法則反是。他推出「譬喻概念建構論」作為語義生成的學理。
Th. 「譬喻」的性質是由一類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 這是語言的本質。
以「爭辯即是戰爭」為案例:戰爭是「來源域」,爭辯是「目標域」。(域即domain)由域至域存在一種「映射」mapping,**** 映射是數學用語,指涉一一對應的關係。
經過「譬喻」映射, “戰爭域”裡的諸般想法便投射到 “爭辯域”上面,使「爭辯」概念得以建構起來,成為結構類同於「戰爭」的場域。
即此之故,人們先天上傾向以戰爭模式去理解和體驗爭辯。***
雷宗師的第二個案例更加精到:
〈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
同樣審視下列日常用語:
You’re wasting my ti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Is that worth your while?
He is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在當代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時間」是珍貴物品;*** 是人們達成目標的 “有限資源” ;生產工作與之掛鈎,按之計酬;而且它是可以量化的。
想深一層:時間絕非 “物品”,是否 “珍貴”因人而異,相對其他資源反倒充裕,不那麼 “有限” ,按時計酬不見得合理,它以石英震盪量化除了精準外,與個人毫無關係。
一切都很可疑!實情這一切都是近代工業社會興起後才出現的,並且以深奧莫測的方式建構出都市人的日常生活。**** “營營役役,只爭朝夕。” 這種生活風格對人類史而言是全新的,*** 也不可能在所有文化中出現,除了 “谷高GDP” 外看不出有任何好處,甚且可能壞處多於好處。
總之,這並非人類將時間概念化的唯一方式。***
當代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運用 Th. 語言的「譬喻」性質, 透過蘊涵關係,由一個 “次範疇” 單一系統,建構出另一個平行系統。***
(拆局) 在這個社會文化中,金錢是有限資源,而有限資源是珍貴物品。
那麼,透過 “時間就是金錢” 這個譬喻,就可以推導出 “時間是有限資源” ,進而推導出 “時間是珍貴物品”。
結論:人們要珍惜時間,用來投入生產,於是GDP最大化,人們也賺了很多錢….. 但是時間都用光了,有錢沒時間用了,怎算好?
以上學理出自: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