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908菊花與刀 (上篇)

花含朝露如啼眼    刀泛青光似恨心

讀書札記130908

菊花與刀****: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上篇)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1946)

By Ruth Benedict

黃道琳  譯  桂冠圖書  出版

蕭律師執筆

 

〈掌門楔子〉

在太平洋戰爭的初期接戰中,日軍對美軍在個別戰役中的超高陣亡率 (動輒達到七成水平),與及寧死不降的精神,猶其是士官們的切腹行為,感到極度震驚。他們覺得這些行逕超出了“勇敢”的標準***,跡近瘋狂,殊不可解。

與之剛好相反的是,按照西方戰爭習俗,當士兵的傷亡率超過三成水平,軍隊戰鬥力瓦解之時,將領有責任向敵軍投降以保存餘下人員的性命。***  更有甚者,投降的將領既不會因此受到敵軍的侮辱,也不會受到國家和國民的輕蔑,自尊心沒有受到重大損害,甚少發生自殺行為。

因為對這個民族的無知,直到戰事近尾聲,美國決策當局仍非常担心日本將會舉國焦土抗爭。這便是投放原子彈,鑄成大錯的主要理據。

為了促進對日本人的理解, 美國政府委託人類學家進行研究,意圖找出行為“偏激”的文化根由。而Ruth Benedict正是當年美國最負盛名的人類學家。

 

文化人類學經典名著

時值二次大戰, 美國首次發覺有必要對主敵日本迥異的思想、行為、習慣加以瞭解,事緣西方國家認為放諸四海皆準的戰爭原理,對日本民族近乎無法適用。

曾與美國全面交戰的民族中,日本算來是最生疏的敵人。

1944年六月,作者受美國政府委託從事日本研究,試圖描繪出該民族的文化圖像。

 

以下是書中列出日本傳統文化內核的重心:

(一)各守本位:階層制度的信仰

日本人對「秩序」及階層制度的信仰,與西方對自由平等的信仰,是兩種背道而馳的社會態度。 對美國人而言,「平等」是期望一個更美好世界的的基礎。他們以正義感向階層制度挑戰。

在日本文化傳統中最固定不變之處,不平等一直是社會生活的原理。****

日本人每次招呼、接觸,都必須表現出相關各方社會距離的種類及程度。

日本人有所謂的「尊敬語」;使用「尊敬語」時,還附加上適當的鞠躬和跪拜。鞠躬具有不同的程度:從額頭碰及置於地面雙掌的跪拜禮到最簡單的點頭。人們必須學習—而且極早就須學習—如何在不同的境況中表達不同的禮節。 妻子必須向丈夫鞠躬,兒女必須向父親鞠躬,弟弟必須向哥哥鞠躬,女子必須向兄弟鞠躬。

這不徒然虛有其表,它表示行禮者承認受禮者的權力,相對地也表示受禮者承認了他已負上其地位所應負起的某些責任。***

不管一個人的年齡為何,在日本階層體系中,男與女的地位分別就很大。*** 日本婦女步行時必須跟在丈夫身後,他的社會地位比丈夫低。 日本家庭中,女兒無法分享兄弟接受的禮物、關照及教育,卻必須盡可能滿足其處境。

在日本,從世代、性別及年齡帶來的特權極大。但行使這些特權的人,並不自視為專橫的獨裁者;他們認為只是被委託責務的人。***

父親或長兄承擔家族的責任;他必須做重大決定,而且負責其實現。他必須對家族的名譽負責;他必須勸勉兒子及幼弟做人成材。 即便只是個平凡的農民,也會抱持向祖先負責的心態。 如果所屬的是更崇高的階級,他對家族的責任就愈重。家族的要求先於個人的要求。***

日本人要求對家族意志屈服,乃是為了一項與家族全體相關的最高價值— 不管多麼嚴苛— 是為了共同忠誠而做的要求。

 

(二)恩:債欠的倫理觀念

「義務」,在我們日常觀念上,包括責任、忠誠、仁慈、愛等。但在日本,以上所有詞語都不能完整表達傳統「義務」的概念;「恩」這個字詞大概是最接近的意義了罷。

在日本,「恩」表示一個人背上的負擔、債欠、重荷。***

人們接受長輩的「恩」;但是接受一個非長輩或同等位階者的恩,會使人產生自卑感。 當日本人說:「我受過某人的恩」,他們的意思是:「我對其人負有義務」。

「記恩」有時是一種摯愛的真誠流露。 一個極為關心母親的兒子,算是沒有忘記受之於母親的恩。但「恩」這個字所特指的並不是他對母親的愛,而是他所負欠於母親的一切。 「恩」含有償還這些債欠的意思,因此它也意含著愛。

當人們提及「皇恩」—- 個人最居先、最重大的債欠—- 時,「恩」就包含了這種無限忠誠之意。 「皇恩」是一個人對天皇的債欠,是一個人必須以無邊的感激之情承擔的先天債欠。 日本人認為,如果一個人不時時刻刻記念著天皇所賜的恩惠,他就不能為國家、生命、身邊的大小事件感到欣慰。

在整個日本歷史上,一個人的最大債主,就是他最高上司。在不同時代,這上司的身份曾是地方主君、封建領主、將軍;今天則是天皇。 「記恩」是日本人歷久不改的習慣,現代日本將這種感情集中於天皇一人。

戰時在前線以天皇名義發給軍人的每一根香煙,都強調了每位兵士負於天皇的「恩」;出擊前兵士所飲的每一滴酒,也都是天皇所賜的「恩」;每一個自殺機飛行員,都是在報答「皇恩」;每一支奮守太平洋島嶼而覆沒的部隊,也是在償還欠於天皇的無底的「深恩」。

每個人都從父母接受了恩,這就是使父母對子女具有支配地位的東方「孝道」的基礎。子女對父母負有債欠,必須盡力償還。因此在日本,子女必須盡一切所能服從父母,而不論父母怎樣對待他。***

一個人對老師及主人也負有持殊的「恩」,當他們遭遇困難時,必須施加援手,甚至粉身報答;直至他們死後,還要給予其後代特別的眷顧,彷彿利息般不斷增加。對任何人所負的「恩」,都不是等閒事;它是一項重擔。

每個人都必須把自己看做是大債務人,而且樂於履行應盡的義務。只有這樣,上述這種債欠的倫理觀念才能發揮作用。****

雖然由於文化的特殊性,使日本人能多少樂於「承受恩」,但他們認為最好能在「承受恩」的時候,沒有傷害到個人感情。日本人並不喜歡隨便承受「恩」所帶來的人情負担,最使他們感到不快的,是比較生疏的人所給的人情。

每個人都知道,「恩」是糾葛難清的,最好能儘量避免由「恩」所帶來的牽葛。日本人在街道上碰到意外袖手旁觀,因大家認識到,非官方的干預會使對方承受「恩」。明治時代之前有一條法令:「爭端發生時,除非必要,不得干預之。」若非具有明確的職權而在爭論中幫助某人,會使當事人欠負排難解紛者一筆人情。日本人尤怕捲入「恩」的牽葛之中。甚至在初度見面的場合,從對方接受一根香煙,也是極為難堪的事。

 

(三) 報恩:恩的償還

「恩」是必須償還的債。對日本人而言,債欠不是德行,其償還則是;*** 當他積極地「報恩」時,就是德行的開始。

日本人把「報恩」分成兩個不同範疇:

一種是在數量和期間上無限的,如受於天皇的「皇恩」、受於雙親的「親恩」、受於主君的「君恩」,和受於教師的「師恩」。 事君以忠,事親以孝,都是無條件的、是絕對的。這類債欠叫「義務」,任何人也不能免除。可以說「受恩人」終其一生也償還不了。

要留意日本人所謂的「忠」與「孝」,與中國的「忠」與「孝」的意涵是不同的。中國的「忠」與「孝」是有條件的,就是君與親須有更高的德性:「仁」。如果君與親不「仁」,子民就可以揭竿而起或大義滅親。

另一種債欠須視所受的恩惠而等量償還,並且具有時限性,這類債欠叫「義理」,比如對沒有親戚關係所受贈金、恩寵、工作上的幫忙等。歸於這類還有對名分的「義理」,如受辱或失敗時「洗刷」污名的義務,包括報仇的義務。要注意的是:這種 “惡聲必反”的報復並不被認為是不當的攻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