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1030戰爭的起源

SENSE隨筆131030
戰爭的起源
掌門執筆

〈戰爭〉
怎樣才算是戰爭?人類幾時,為了甚麽 “發明”戰爭?
「戰爭」是人類集團式行為, 以武器互相毆鬥, 意在殺傷.***
即此, 少數人打鬥, 就算出動武器與及鬧出人命, 也不算戰爭. 當然, 何謂 “集團方式” 則殊難定義, 故而存在著諸多灰色地帶.
舉例: 經常困擾明清政府的村落械鬥算不算戰爭? 那就見仁見智了.

有說 愛斯基摩人會打架, 但是沒有戰爭觀念, 我覺得可信. 試想北極圈生計極艱難, 而人口極稀疏, 欠缺戰爭動機.

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長期以戰爭相抗衡,但雙方對「戰爭」的想法卻大不相同。遊牧民意在刼掠,重機動,不勝則走,以保存實力。農業民意在守土,重防禦,退無可退,要求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封建戰爭” 意在定勝負,爭霸權(話事權),獲取戰利品。 戰鬥過程儀式化,很有點 “體育精神” 的味道,不熱衷於殺戮。
“國族戰爭” 爭奪土地資源或貿易利益,關乎生存空間;兼且感情用事,相互憎恨,於是殺滅人口,甚至乎 “種族清洗”。
最嚴酷的是 “宗教戰爭” ,因為將對方妖魔化,每至於趕盡殺絕。***

〈戰爭的起源〉
上古之世,人口稀疏,行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縱有地盤之爭,敗者易於從容離去,未致大規模兵戎相見。***
及至農業興起,人口激增,人民依附水源耕地,相鄰氐族間易生戰爭。如遇大型氣候變化,生態劇變,則邦國之間便會連年爭戰。

大型氣候變化的機制繫乎極地冰冠的體積大小,極地在較短時間內釋放大量水份則各地水患;反之則成旱災。*** 兩者均導致農業社會戰亂頻興。
大型乾旱也會驅使草原或沙漠遊牧民入侵農業地區。***

「中國社會乃是農業經濟的產兒。由仰韶入龍山,邦國林立,遺址堆積層一般趨薄,殘骨多,反映戰爭頻仍,社會動盪,難作久居。
龍山後期,氣候趨暖,洪水為患。 保護耕地必須治水,爭奪高地必須用兵,社會組織因應經濟與軍事壓力演化, 內部加强動員能力,外部結成超級同盟。同盟之間終必爆發大型戰爭。」***
上文引自《讀書札記130301華夏歷史的重構(上) 》可作參照。

〈戰爭的考古人類學証據〉
「洞穴璧畫」時間分佈持續26,000年,終止於10,000年前農牧革命興起之際,因此又稱「冰河時期藝術」。 所有洞穴璧畫都未有描繪戰爭場面,而且所有同時間的遺址研究都未有戰爭跡象。***

根據年代在14,500至12,000年前中東納圖夫文明諸多遺址的墓葬研究,挖掘出數百具人骨,只有兩具有外傷,並且未能確定是否暴力所做成。但相約時期的埃及墓葬研究卻顯示一半曾受到暴力傷害。難道埃及文化真的較“先進”嗎?

最早的戰爭証據來自西班牙東北部12,000年前的Morella la Villa遺跡, 岩壁壁畫顯示34人集團持弓箭戰鬥的場面,這是弓箭從狩獵器具轉換為武器的重要証據。***

瑞典南部某個7,500年前遺址中,每掘出五具遺體就有一具死於攻擊,其中又以男性死亡率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被害者頭部和左側手腕受傷較為嚴重,暗示行兇者以右手持棍棒所造成。***
北歐相同時期的其他遺跡也發現類似証據,原因是冰原融解浸漫陸區,爭奪地盤導致集體戰爭。北歐人的“尚武精神”源遠流長,難怪後世子孫頭頂仍帶雙角!天神“奧丁”就可能誕生於那個時代。

澳洲北部的岩壁壁畫少見地描述了採獵社會的戰爭史。 10,000年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毆鬥, 使用棍棒與迴力鏢; 到了6,000年前發展為大規模集團戰爭, 陣亡率看來比現代戰爭還要高. 那時正值氣候温暖, 海平面上升, 淹沒陸地, 人們為了爭奪地盤而集體戰鬥.

有些兩河流域7,000年前的遺址周遭圍以壕溝或城牆, 暗示已有爭奪灌溉農地的戰爭. 到了4,500年前城邦規模更大, 形成強大的王權. 接著土地鹽化, 為爭水地, 烽火連天!
拉加什城與基什城為了領土紛爭對峙二百年; 烏瑪城向拉加什城借了大麥, 因支付不起利息而開戰.***

以上學理出自
《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2010)田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