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0116國族主義

讀書札記140116
國族主義
《Nationalism》(1997) Ernest Gellner
執筆人:蟬

Ernest Gellner於1983年出版《國族與國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一書,確立其國族主義論述的里程碑地位, 與 Benedict  Anderson《想像中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1991) 一時瑜亮,號稱雙璧。

本書《國族主義》不同於前書,是Gellner死後兩年整理出版的遺作。 書中流露出重新建構 “國族主義”的意向,想以極短的篇幅(只有一百多頁)總結半生精力的研究成果,因此可讀性與SENSE含量均極高。

〈組織與文化〉
若要說人類社會在歷史上的共同之處,就是它們都擁有文化和組織。 「文化」是儲存人類習得特徵的銀行***,讓傳遞變得可能。 而「組織」除了把人類聚集在一起,還令其成員不可避免地產生社會地位的分化。*****

社會可以依據不同的組織面向進行分化*** 舉例:行會依據職業群體的利益,教會依據宗教信仰,兩性依據體質和生育職能。

文化與組織作為社會要素是普遍和久遠的。

大部分 “國族主義者nationalist” 認為 國族主義 跟文化與組織一樣是普遍的社會現象, “國族情操nationalist sentiments”是不證自明,且為自有永有的素質,人類期望跟同類型的人待在一起是符合自然的行逕。

國族主義者進一步認為 “中央集權國家”是普遍的人類社會體制。

Gellner對此進行了批判:在漫長的歷史上面, “國家”並不是普遍存在的。***

早期政治理論認為社會秩序依靠合適的機制如 “國家機器state machine”行 使強制力來維持,但事實上秩序是可以透過內部小團體之間的對立來維持的。****

國族主義只會發生在國家體制已然確立的人類社會之中,而無法推及所有的人類社會。

〈沉睡說與偶然說〉國族主義的源起有兩種主流說法:
「沉睡說」 強調國族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元,絕非偶然發生的事物。
它之所以在早期歷史上不曾發生,只是尚未從沉睡中覺醒awakening過來。 人類的集體成就正在於完成國族意識的覺醒,並成功地在政治上展現其成果。

「偶然說」主張國族情操是偶然發生的事物, 是十九世紀歐洲 “發明”出來的教條。它既非普遍現象,亦非人類必須完成的使命。

Gellner指出上述兩種說法皆不正確, 認為 “國族主義” 乃是出自特定社會狀況的關聯性發展,及其必然結果。*** 它並非全人類的共通命運;它既非偶然,亦不是普遍的存在。
但在深受國族主義主宰的地方,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卻認定它是命運之所繫寄。

對比起 “原生主義primodialism” 者認為國族主義乃是源自人類古老的遺緒與傳統ancient origins,Gellner相信國族主義源自人類的現代性modernity”,即現代主義modernism。
進入現代性的諸多重要歷史事件之中,「工業革命」舉足輕重,必不可缺。

〈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兩種典型
Gellner提出人類的 “現代性”可從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比較分析中看出端倪。

「農業社會」依靠糧食的生產和儲存,與及穩定的農業科技條件才能建立。***
由於古代科技易於停滯, 增加產量只能透過擴充 “生產要素”來進行,即是說要擴充土地與勞動人口。

土地可以透過開墾或者征服獲得;而勞動人口則只能透過生育大量後代,尤其是男性後代,來擴增。 人口擴增反過來對糧食的供求形成一種不能打破的惡性循環:生產面臨極限,而人口成長卻理論上不受限制, 此即「馬爾薩斯式Malthusian陷阱」。*****

在農業社會中,神職人員與王室貴族通力合作,維護他們的利益與權力。 各階層皆努力維護本身的地位,並急於與較低下階級作出區分。 高階層的社會成員依賴農民產出糧食,而生產力又面臨限制, 農業社會內部成為一種 “零和競爭”狀態: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高階社會成員刻意捍衛 “階級分化”是容易理解的;另一方面,由於農民的生活必須依附在土地上面,而社會亦不容許跨區域或跨階層的流動,令農民容易建立地區文化。 此等狀況令農業社會內部文化呈二維的分隔,久而久之,內化到人心深處。

柏拉圖以一句說話形容農業社會的意識形態:「道德就是一個層級化的社會結構中,每個成員都執行他被指定的任務,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反之,工業社會並不是馬爾薩斯式的社會:它依賴科技進步令致經濟成長,藉以走出農業社會人口與經濟增長的死胡同。 工業社會政權的正當性其重要原則之一便是取得經濟成長。

各階層均有機會爭取經濟成果和社會地位,令社會流動性大增,讓平等變得可能。*** 職業結構由於科技和產業革新而變得不穩定,安守本份不再受推崇:社會環境將階級流動的機會強加在人們身上。

現代社會從貧富懸殊日益嚴重的角度看是越發不平等的, 然而這種不平等源於財富和權力差異的逐漸演進,而不是以法律、儀式或習俗強化而成的落差。***

現代社會的工作性質呈現「文字化semantic」,大部分工作都要求個人擁有一定的溝通技巧,參予者皆在匿名和遙距的情況下進行溝通。

種種變化令現代社會發展出重要的特性:匿名性、流動機會以及 “原子化的個人”。由於社會大眾掌握了文字與溝通技巧,令過往專屬於上層社會的「高級文化」向下普及,為國族主義提供了發展條件。****

〈國族主義的意涵〉
「國族主義」是西方現代性的產物,是現代主權國家因應工業化社會的同質性與可規格化,而發明出來的。 它的建構跟傳統血緣宗族、種族ethnicity,或民間文化volk culture並沒有直接且密切的關聯。*****

「高級文化」是一套通用語意系統。作為符號和象徵,它脫離具體的脈絡,並被規格化與普遍化,在社會中被不同背景的人學習和運用。 國家將「高級文化」作意識型態運用,使得 “國族主義”在社會脈絡中,跟 “自由” “民主”等量齊觀。

國家為求確立其統治彊域,塑造內部文化的同質性,並護衛其統治的正當性基礎。 在國族主義盛行的地方,必定有一套滲透整個社會的文化,為成員所共享,從而塑造政治與文化認同。

Gellner以下述比喻解釋國族主義並沒有普遍性:

農業社會文化差異細微,好比暴風中的雨滴。
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雨水落在地上形成文化水坑。 與馬克思主義者的期望不同,留下來的並不是普同的文化大湖,而是一大堆零星的水坑。 這是因為新興文化像「坑洞hollows」, 藉由凹凸不平的地面,吸收先前親近性較高的地方文化。 這是為何不同的坑洞會有不同的內涵,而 “國族主義”只是其中一個水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