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40414
大英「賺錢」帝國:天花亂說系列 (七)
掌門執筆
〈劇場〉世界之巔
十九世紀末葉,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朝代國勢達到人類歷史上的頂峯,其海軍縱橫七海,國旗日不沒落。*** 以統治的土地面積計算,囊括了印度次大陸、埃及、南非、加拿大、澳洲和 紐西蘭,佔有世上陸地的1/4,比諸蒙古帝國猶有過之,真可謂立於世界之巔。
但帝國真正利害之處,卻是其成就不世功業所任用的人員極之寡少。**** 當時全英人口只有8.5M,這如何可能?
她只派遣了500名英籍官員就能有效治理3億人的印度。 (法國用200官員卻治理不好只有1.5M人的柬埔寨。) 本土為皇家海軍提供不足1萬名官兵。 英國無陸軍,龐大的印度軍團士兵全屬印度人,英人只任軍官。
考量其“高槓桿”之際,還需注意當時全球的政治生態和競爭狀況,她是在地緣政治環境極其複雜和強敵環伺之下做出這業績的。 還有,她的壽命相當長,前後達三個多世紀,黃金期也明顯比其他殖民帝國長。
然而,大英帝國的式微和崩解卻快速得令人難以想像, 打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一代人就可以感受到“夕陽無限美”與“夜幕已低垂”的強烈反差。*** 更戲劇化地說,邱吉爾一個人就參與了整部“大英帝國衰亡史”的上層運作!
這一切,道理安在?
〈拆局〉賺錢壓倒一切
觀諸歷史,大英帝國之前的所有帝國都是軍事帝國,又都是意識形態帝國。他們征服外族,主要為了開疆闢土,攫奪人民 (如史上首個跨域帝國古波斯);又或是宣揚國威(如中華天朝),推行宗教(如伊斯蘭帝國)。統言之,是為了在政治上壓倒他族,強調建立霸權和區域統合;經濟動機一般是內隱的,甚或是附加的。***
大英帝國則不然,她生來就有一種怪異之處—–其原始目的居然是為了“營商賺錢”!她是史上首國經濟帝國,下一個就是現今的美國。這點很重要,由於一心全繫於賺錢,她才能卸下意識形態包袱,行事純然講究務實和“理性”。***
她不像西班牙,以宣揚基督舊教為己任,施政僵化,一味鎮壓; 也不像中華天朝,以四夷歸化為天命,不順遂的時候立即轉為閉關鎖國。
由於“賺錢壓倒一切”,她在國策層面上放棄宣教,不輕易改動殖民地傳統社會結構**** (舉例:印度照行種姓制度,繼續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非洲依舊實行部落主義。);盡量不施行直接統治,而將權力下放和承包予地方傳統菁英,行間接統治。***** 這就是她的成功之道。
她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出於無奈,因為本身實在小國寡民。(葡萄牙一樣小國寡民,卻不懂得理性行事。)也可能是出於睿智,洞悉大局。(荷蘭一樣理性行事,卻沒有這等心胸。)更有可能是兩者兼是。
對大英帝國來說, “貿易” “戰爭”和“帝國”是一體的三位,背後動機純為經濟利益。****
從十六世紀末「私掠船」(ie特許狀武裝商船) 時代開始,英國即以軍事手段推行遠洋貿易。**** 海洋有如草原,航海民族也如游牧民族一般,深植著貿易與刼掠的二元根性。*** 貿易與刼掠這兩種看似正邪背反的人類古老活動,卻繁盛於類近的地理和人文條件當中。
其一,相互遠程貿易的族群必有迥異的資源和生產優勢。**** 舉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產品截然不同,宜於通商。
其次,天涯阻隔,必有高效的長程運輸手段然後得以通行。*** 舉例:有了馬匹之後的草原;有了遠洋船舶之後的大洋才有遠貿。
這兩項“遠程貿易”條件不正好也是“遠程刼掠”條件嗎?
另外,遠程貿易伙伴當中,貧窮的、弱小的一方必然是移動的一方。*** 道理簡單:機會成本作怪,膽正命平正好離鄉背井。 舉例:據說唐代長安城中住了數以萬計西域胡商;而廣州城則有萬計印度和阿拉伯商人。黑水城和碎葉城又怎會有一千名華商呢?
遠程刼掠道理一樣,經濟上貧窮的、弱小的一方,只要加上一項重要條件:軍事優勢,立即成為主動出擊的一方。****
舉例:發明了騎射戰術的遊牧民族,和發明了武裝商船的航海民族立即成為“天之驕子”。(請參看《讀書札記130203匈奴》。)
英國人正就是那海上的匈奴人。貿易為先,有條件和機會即行刼掠(欠缺貿易條件則純行刼掠),如此良久,國力強大然後建立帝國,入主中原。(如其不成,印度亦可。)
〈歷史〉貿易打造的帝國
「大英帝國」萌生於十六世紀末葉 伊利莎伯一世朝代,其時她丁點帝國的威嚴容貌也沒有,徹頭徹尾是流氓惡棍習氣。 她參與大航海並非如西班牙那般雄才偉略,氣吞天下。 她一心只想攔途截刼西班牙的寶船,幹其無本買賣,皆因其時缺乏當 “征服者”的國力。
她利害之處是當海盜的經營方式:「契約股份制」,由貴族銀主斥資 (註:女王一慣秘密參股。),海盜世家牽頭定策,其子弟負責執行,港口城鎮則提供水手/賊伙。每次出擊行動獨立營運核算,ie舖舖清,訂明分成,參予各方權利義務一清二楚,得手後委託專業人士在 安特衛普或阿姆斯特丹 脫手贜物。 一項行動前後費時近兩年,規劃精密,達到散播煙幕,聲東而擊西的水準。這是何等 韋伯式“理性主義”和“現代性”啊!
1588年伊后命 德雷克海軍/海盜上將 建立“皇家海軍”,出師大捷,擊滅來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頒發特許狀,成立股份制“英國東印度公司”。此兩事件為全球歷史轉折點,*** 遠洋貿易作業正式浮上枱面,加以常規化及法律化,東印領袖風騷,影響極其深遠!
整個十七世紀,英國在大西洋“奴隸三角貿易”中大賺特賺。***
這鐵三角指從西非運載黑奴往加勒比海甘蔗莊園,然後轉運蔗糖前往英國和歐陸,再運工業製品往西非。皇家海軍的職責當然是靖海澄洋,保護(奴隸)貿易了。
到了十七八世紀之交,蔗糖已非暴利,遠洋貿易重心東移印度洋。***
1663年葡萄牙公主以孟買Mumbai作嫁妝嫁給英王,英國得了孟買作跳板,遂能染指印度次大陸。她耐心經營,花了一百多年,才藉著1757年普拉西之役大勝,佔領孟加拉邦。1803年兵臨德里,取得全印統治權。*** (詳情請參閱《讀書札記130308劍橋印度簡史》。)
其時工業革命已竟全功,英國得以搜刮印度的棉花原料,運回本國織成棉布,行銷全球(包括印度)。英國也搖身一變,主張自由貿易,成為解放黑奴的急先鋒,皇家皇軍依舊靖海澄洋,這回則是取締奴隸貿易了。
大英帝國的全盛期在十九世紀中末葉,以印度作跳板,更進一步主宰 華印英 新“三角貿易”。*** 新鐵三角指東印在印度大規模開發無敵人氣商品—鴉片,行銷識貨的中國市場。然後從中國購入茶葉, 回英銷售; 再由英國出口工業製品付運印度大陸。
1858年維多利亞女皇加冕為印度女皇, 印度正式成為英國屬國. 大英帝國一躍而成世界最強大國家, 稱雄七海, 日不沒落, GDP幾佔全球一半.***** 二千年來,只有北宋和二戰後極短時間的美國才能達到近似水平。
這一切豐功偉業皆由賺錢開始。
以上學理出自:
《現代世界的誕生》(2013) Alan Macfar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