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0723
從神話到歷史 (上) 神話,石器與 農業
掌門執筆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2005) 宮本一夫
“中國的歷史”系列第一冊,作者京都大學出身,獲2003年濱田青陵獎,專長東亞考古學,比較考古學和比較文明論。
本書別有一番興味,內中記載了許多考古人類學界的 “國際sense混戰”!事緣在中國考古學向來是國家工程,其出發點設定為“舉証大中華民族之源遠流長”,經常目的導向,結論浮誇,久為國際業界所詬病。但另一方面,中國業界傳統工作刻苦,全面且持久,加上地多寶藏,所以成果極其豐碩,每令同業們垂涎三尺!門户之見既深,對著同樣的田野資訊,中國見解每每被海外大力質疑,況且中國人之好面子又舉世皆如,於是…..
考古知識對我輩業餘人士來說往往沉悶得可怕,本文決意採取“碎片化”手法,摘引sense含量較高和趣味性較強的段落,避開全面和系統性的論述。
〈神話的歷史學意義〉
神話可以從「神話學」的角度去理解,透過分析故事的體系和結構,解讀原始民對自然界、人與自然、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組織和社會關係的感想。***
神話也可以從「歷史學」的角度去理解,故事很可能傳達著某種事實。***
饒有興味的是,神話多是後來某個世代虛構或添加出來的,那麽其內容便反映出該世代人們的世界觀及其變化。
有趣例子:根據「考古圖像學」,西漢初期女媧多單獨出現,中期出現女媧和伏羲“二人組”,西漢末期和東漢兩者以交合的形象刻畫出來。由此可知中國起源神話的普及時間在漢代以後,這種世界觀的必要性也在漢代才出現,之前是否如此“宏觀”則不得而知。
〈石器與生態的關係〉
石器時代極之漫長,考古側重比較石器制式、地域分布和傳播途徑。***
華北石器被劃分為大型石器的 “匼河–丁村系統”和小型石器的 “峙峪系統”,工藝領先其他國內文化區域。華南則屬 礫石石器系統,比較大型,工藝相對粗疏。
小型石器分布在華北北部和東北地區,這裡屬温帶氣候, Th. 小型石片石器主要用於動物解體和捕獵,常見於洞穴及山地遺址。反之,大型石器主要用於植物的獲取和加工。**** 此類石器分布在華北南部和華南地區,這裡屬亞熱帶氣候,人類多居於平野,以根莖果實為食。
是生態和食物源決定石器制式,即文化形態。
始於3萬年前的最終冰期,季風無力,華北氣候更形惡劣,原先採集植物食源的人類轉向狩獵大型冰河野獸,於是石器為之精進,從“舊”入“新”。 華南則不然,由於氣候未至過劣,生活形態無大改變,石器制式呈現惰性。
華北小型石器後來經歷了急劇變化,石片形狀從斜軸尖狀變為刀形,再變為成熟的細石葉型。***細石葉技術把石核剝離成多個一定形狀的縱長細剝片,是非常先進的“新石器”工藝,起源於歐亞大陸西北部,然後向東擴散。有趣的是這種文化流變與同一時期猛獁向東遷徙的腳步一致。
〈農業的起源〉
1萬3千年前冰河時期突然結束,“漫長的夏天”降臨,大型野獸滅絕,人類狩獵對象轉向小型動物. (請參閱《讀書札記130205漫長的夏天》,許多該書舉出的新論點在本書中已成學界共識。)石器與時俱進,出現磨製石器,十九世紀英國學者盧伯克據此定義出「新石器時代」.***
始於1萬1千年前的“新仙女木冰期”則是個“短暫的 = 200年”回冷期,農業在新仙女木結束後在四大古文明所在地爆發。換句話說,農業革命緊隨著新石器時代的脚步起動.***
關於 “農業的起源”學界曾經爭論甚大, 有幾點逐漸已達成共識:
A定居先於農業。
B農業起源於女性主導的採集活動。
C農業演進為 “集約型”, 將社會轉換成 氏族結構。
D氏族結構導致社會階層分化, 貧富懸殊。最終產生 “首領制”,ie共主; 並演進為“世襲王權”,ie夏商周三代.
以上諸點均事關重大,並從中國考古成果中得到佐証.
冰河時期結束,由於再無必要追逐大型野獸,人類因應氣候變暖,重新鞏固採集植物食源(尤其是堅果)的生活方式,在樹林邊沿定居下來. 採集一向是女性的工作,男性則捕獵狐兔;熱量由女性產出,男性負責蛋白質.
由蒐集野生種 禾本植物種子(即是穀物),到將之 “馴化”為栽培種,其間費時數百年,當然只有女性才有這種耐性(或曰老襯)!所以是女性發明了農業.***而定居是先決條件,是定居催生出農業,而不是其反面,****這從遺址中先出現野生種穀物,後來才出現栽培種足為明証.
新仙女木冰期短暫回冷使生活艱難,加快了栽培穀物的步調.其後轉暖則放大了發展成果和加劇了擴散速度,於是爆發了「農業革命」.***
這裡埋伏一條非常厲害的sense: Th. 農業技術必然以 “文化複合體”的狀態擴散.***** 意思是說農業工序複雜,工作量沉重, 需要某種群體內部分工才能進行生產. 所以不改變文化習性是不能進行農業生產的,必須 “全盤農化”, 不可以“採集為體,農業為用”. J 這和陶器技術的擴散有所不同, 陶器技術可以單項習得而不必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性.
由此推導出另一條毒辣的sense: Th. 農業技術的擴散多以族群擴散的方式進行.*****換句話說,在一般情況下, 擁有農業技術族群的殖民行為清除或征服了原居民,使到地區農業化. 世上又怎會有民族當真為了“施行教化”而無條件轉移高科技呢?
中國農業由華北華中地區栽種 粟和黍,華中栽種水稻開展.到了戰國時代, 小麥才取代粟和黍成為北方的主流穀物.由於並未在中國發現野生種小麥, 所以小麥應該是從西亞傳入的.***
粟的野生種是狗尾草,黍來歷不明,兩者都很適應華北的鹹性土壤和干燥氣候.栽種粟和黍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6,000年左近,即距今8千年之前.*** 農業先出現於華北黃土高原,不是因為那裡土地肥沃,而是因為土質疏鬆,易於作業.
農業之初產出很低,GDP並無改善, 而早前定居縮短了生育間隔,增加了人口,其時的生活水準比採集只會更差.***農業是迫不得已的生存策略,這點已成定論.反例証是氣候和土壤最佳的華南地區從未發明農業,***皆因採集漁獵足可生存,沒有了迫切性,文化因而落後.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信焉!
稻的栽種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時間和黍粟相近. 稻提供高得多的卡路里,足可供養更多人口,於是有學者認為農業初期華中的社會文化比華北更加發達.可惜在公元前4,500年左近地球的最暖期, 海平面激烈上升, 長江口發生 “大海漫” (ie海水倒灌), 嚴重摧毁當地的稻作文化, 華北文化於是領先.***到了夏朝末期,青銅技術從西亞傳進,華北佔有地利, 壟斷了新技術, 文化上才拋離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