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908
再談相對主義:信念,事實與 真相
執筆人:蟬
上文講述了「相對主義」對「知識」的觀點,但若要進一步了解與傳統知識論的分歧何在,則需談及傳統上知識建立的邏輯。 試看以下的例子:
A 蟬相信地球是圓的。
這命題proposition指出— 蟬 相信: “地球是圓的”, 這裡 “地球是圓的”是一個「信念Belief」。
信念必需含有內容propositional content,才能被判斷為真true或假false; 是否有理由支持justified; 和是否合理rational。****
信念的內容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如“地球是圓的”。 如果信念的描述與世界相符,則它便是真true的: “地球是圓的” 作為一項 事實fact,足以證明蟬的信念是真的。此為知識論真理理論中極重要的「符應論」。****
然而有趣的事情來了, “地球是圓的”是否一項所有人都認同的事實呢?
B 地球是圓的。
如果命題B是真的,則無論人類相信與否, “地球是圓的”這個事實也不會改變。不會因人或社會而改變的事實,便是一個「普世事實universal fact」。
C 吃麵時發出聲音是不禮貌的。
命題C不是一個普世事實,在日本吃麵時發出聲音是欣賞的意思。
命題B還有一個特點:它不止超越人和社會,甚至能獨立於人的思想而成立。 即使世上從來沒有人,地球也會存在,而且亦會是圓形的。 這類事實可被稱為獨立於思想的事實mind-independent fact。
〈合理的信念〉
人們指一個信念 “合理” 時,到底其含義為何?
一般認為:信念有證據evidence支持, 便可以視為合理。****
按照上面的例子,信念是否合理似乎與事實有關,甚至應該只有真的信念才是合理的。
舉例:在 阿里士多德提出 “地球是圓的” 之前,人們都相信 “地球是一個平面”, 而且 “地平”這個信念受到日常觀察所支持。
這類由 “證據支持” 形成的理由,稱為「知識的理由epistemic reason」。
那怕該信念後來遭到新證據的否決.
然而世上有很多讓人深信不疑的信念,並非出於知識的理由,最顯而易見的便是宗教信念。 法國數學家Blaine Pascal (1623-1662) 指出, 即使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神的存在,當比較相信神與不信神的可能後果— 進天堂或下地獄,便足以讓人相信神。
這是一種「務實的理由pragmatic reason」。***
但是即使將理由分為知識與非知識的,也不能排除另一個隱晦的問題。 在地平說的例子中,前阿里士多德的人相信地平說的理由, 即使在地平說被推翻後,仍然是 有效的valid。*** 只是更多的觀察和更佳的理論提出後, 將人們的信念改變罷了。
由此可知,信念合理性的推論是 可被廢止的defeasible。 在信念被合理化的過程中,得到的結果並不是完全complete的和終極final的知識。 這種推論稱為「可被廢止推理defeasible reasoning」。
在釐清了相關概念之後,我們嘗試簡單定義 “信念成為知識” 的條件。
思想家A知道P「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
- A相信P;
- A相信P是有理由支持的justified;
- P是真的true。
若要信念成為知識,它除了有理由支持之外,還必須是真的。****
以上是傳統知識論的想法, 下面是
〈相對主義者眼中的知識〉.
如前文所述,在相對主義者眼中,知識是一種 “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所謂「社會建構」,即其自身是被社會建立,而非被自然發現的。***
在此要探討的社會建構,並不像貨幣等單純由社會建造的事物,而是針對該建構在建立的過程中, 能反映出建造者的一時之需contingent needs和利益interest。 如非在一時之需和利益的背景下,則該建構便不會被建立。
相對主義者繼而指出, 事實如只在特定的社會進程下才被認為「真」,便是一種社會建構。***** 這個理論之所以重要,因為它能揭露某些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並指出它們沒有必然性, 故此是一種將人從社會建構解放出來的理論。***
回看傳統知識論的想法,我們可以得出:
- 關於事實
– 傳統知識論相信 “客觀事實objective fact” 的存在: 事實的存在獨立於人、社會和人們的信念。 相對主義者則認為所有事實皆是社會建構,這並不是說所有事物皆因人而存在,而是說事物與事實之間夾雜著社會一時之需與利益, “客觀事實” 並不存在。**** - 關於合理性
– 相對主義者此觀點隱含著信念必然有務實的理由,而非單純是知識性的。*****
– 傳統知識論認為信念能夠單以證據去證明,人與社會的背景並不相關。相對主義者則不然, 他們認為只有在證據加上社會的一時之需與利益作背景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相對主義者的觀點看似相當正義。 城巿人生活在各種大型機構,如政府, 的控制之下,各機構按其需要和利益提出不同的“事實”。 相對主義之所以在學界受到歡迎, 似乎正好是另一類 “一時之需”。
「相對主義」自身作為一種對抗現存機構的社會建構,它的解釋力是否真的如支持者所聲稱那樣, 適用於所有的事實與知識呢?下文將再作探討。
參考:
《Fear of Knowledge: Against Rela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2007) Paul Boghoss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