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1114毛主義的誕生

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讀書札記141114
毛主義的誕生
執筆人:蟬

「毛主義Maoism一詞始於學者Benjamin Schwartz 1951年發表的著作《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 他認為 毛澤東的革命戰略有別於正統的馬列主義學說,主要建立在農民群眾的基礎上面
毛主義之所以備受西方學者關注,除了他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巨大影響,還因為毛氏以馬列主義作為改革的意識形態,取得巨大的成功。 雖然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帶來難以磨滅的陰影,但毛氏作為馬列主義革命家,其成績讓不少西方知識分子感到振奮。

學界一直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多樣性有極廣泛且深刻的討論, 毛主義作為其中一種面貌更是近代的討論焦點。 本文主要援引 溫洽溢博士為 馬思樂Maurice Meisner教授的著作《毛主義的誕生:中國共產革命之路》中譯本所撰寫的導讀,淺談學界對毛主義的一些基本論述。

從馬列主義到毛主義〉
俄國是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革命基礎的地方。 革命家 列寧對於革命為何先發生在工業條件相對落後的俄國,為馬克思主義作出辯護。 列寧在其著作《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中指出,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演化成帝國主義,打破了馬克思的預言。 只要帝國主義強權和壟斷性資本主義繼續剝削中國等國家,資本主義便不可能瓦解。***
另外在《What is to be Done》一書中,列寧討論工人階級奪取政權的策略。 他提出工人階級不論在思想或意志上都是軟弱的,需要由一群職業革命家扮演先鋒角色,組織革命政黨,灌輸無產階級堅定的革命意識。***

列寧的說法為歐洲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與第三世界和東方民族主義反帝國主義鬥爭找到正當基礎,從而讓馬克思理論吸納了其所忽略的民族主義元素。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建幅度雖大,但仍然是歐洲中心框架: 即以城巿為革命中心,工人階級為革命的首要力量。 這種種變化正是蘇聯和共產國際扶持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背景。

馬思樂指出毛澤東在其馬列主義實踐過程中顯露出的多種特殊性,足以使其稱為「毛主義」並加以研究。

  1. 毛主義以農民為革命主體,而革命策略主要是遊擊型態**,動員農村包括城巿。
  2. 毛主義蘊藏了民粹主義populism的意思,相信包括農民、工人在內的一般人民都具備美德和智慧,透過引導便能從中釋放龐大的革命潛能。*** 有別於列寧濃厚菁英色彩的先鋒黨理論,毛的民粹主義推演到最後形成一種「群眾路線」的政治哲學:唯有群眾制定政策,才能清楚符合群眾的利益與期望。
  3. 毛澤東思想蘊含濃厚旳「唯意志論」色彩,強調在政治行動中,主觀意志能超越客觀經濟的約束,是決定社會變革的首要力量。
  4. 毛氏強調以民眾形式進行文化動員,期望把文化變成革命改造的舞台。 進而把農村粗鄙的大眾文化塑造成先進的民族主義文化,並賦與文化領域相對的決定作用。

毛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嗎?〉
既然與馬列主義差距如此巨大,到底毛主義只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種面貌,還是以馬克思主義作起點而孕育出來的中國獨有的改革精神? 學界在過去數十年在這個論點上爭持不下。 其中抱持異端說」的學者當中,以 魏斐德Wakeman、史華慈Schwartz等擔當大旗;而對陣的學者中以「東方專制主義」與「極權主義革命」學說聞名的 魏復古Wittfogel為主角。

這波在60年代的爭論,最終因中蘇分裂與文化大革命而逐漸向異端說傾斜,馬思樂便是異端說的其中一名大將。 馬氏指出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增修在中國一直被視為傳統。 中國雖然響應俄國革命而接受馬克思主義,但其內容有別於歐洲中心的所謂正統馬克思主義。***

馬氏認為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思想深受 李大釗啟發,並不是基於相信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作用力,而是基於相信社會主義能夠引發出潛在的強大主觀力量之上。 李大釗認為中國蘊藏著“剩餘能量”,人的思想、意志和自覺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他進一步認為這種 “唯意志論”在革命實踐上的含意在於,革命者對於推動歷史前進的經濟力量的不耐煩,以及他們缺乏真正的無產階級的情況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衝動。

此外他提出雖然無證據顯示毛澤東受 車尼雪夫斯Chernyshevsky的影響,但毛主義與俄國民粹主義之間存在著一種「親近性affinity」。 俄國民粹主義者有一種強烈的信念,認為人民集體的意識力量能決定社會現實。*** 與馬克思主義者不同,對於民粹主義者而言,歷史和革命發展的決定因素不是物質生產力的不可抗拒運動,而是人的抉擇和行動。
另外他們更相信,基於這種人的主觀意識力量,俄國的社會主義得以繞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階段。 俄國的民粹主義因此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階段論。***

參考:
《毛主義的誕生:中國共產革命之路》(2007) Maurice Meis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