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116
柬埔寨史(一) 古碑 與 吳哥王朝
掌門執筆
《柬埔寨史A History of Cambodia》 (1983) David Chandler 第四版(2007)
本書是高棉史的權威著作, 作者自詡甚高, 認為是1914年Leclere的同名著作出版以後僅有的通史著述.*** 2003年第三版獲翻譯為高棉文, 我讀的已是第四版.
〈理論框架〉
柬埔寨語是「孟-高棉Mon-Khmer語族」的一支, 廣泛分佈於中南半島,是當地的原始語言. 所以, 柬埔寨人是真正的原住民.***
柬埔寨的歷史研究始於法國殖民時期, 一般認為傳統高棉社會惰性極重,一成不變. 作者削弱這種論調, 提出 “五次大變化” 的說法:
A公元初年印度化, 形成最早的政治實體.
B公元九至十世紀建立 吳哥王朝.**** 1177年占城侵略者摧毁舊都, 高棉人建立新都, 其信仰體系由帶有少許大乘佛教色彩的濕婆派印度教, 轉移至從泰國傳來的上座部佛教.***
C十五六世紀泰國入侵, 吳哥毁壞,竟至被人遺忘, 政治重心南遷 金邊Phnom Penh.****
D十七八世紀黑暗時代, 深為內戰與及泰國和越南兩面入侵所苦,國家淪亡, 最後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E 1953年獨立, 變成現時我們知道的柬埔寨.
本篇札記按此框架分五段鋪陳:
(A)柬埔寨人不事記史, 有關早期歷史的文字記載幾乎全部出自中國. 中國稱呼高棉的最早國家為「扶南」, 其起源神話是
1 〈混填傳說〉.
古遠之時, 一位名為 “混填Kaundinya” 的婆羅門帶著一把神弓從海上到來. 水國國王的女兒 龍女Nagi划船應接, 混填以箭射擊其船,龍女懼怕,就嫁給了他. 混填給龍女穿上衣服, 作為回報,龍王吸盡水域,送給女壻土地. 混填建都立國,稱其地為「柬埔寨 Kambuja」.*****
這是東南亞各地一再出現的「陳僑如傳說」的變本. (編按: 可參考《讀書札記140904孔雀王朝與笈多王朝》.) 作者認為這傳說應是 阿利安人在印度半島南進途中所創造, 後來在泛印度時期遍移東南亞各地.
柬埔寨人從那時起接納印度文化, 直到現代之前,服飾和行為方式都更接近印度人, 而與同屬 “孟-高棉語族”的越南人相異.*** 他們用匙子和手指吃飯; 以頭頂搬貨物; 包頭巾而非戴草帽; 穿裙子而非褲子; 樂器, 珠寶, 字母和手稿均帶印度風格.
柬人之印度化與越南人之漢化也大不同相, 過程中並未出現身份認同危機,*** 既沒有軍事征服和統治壓迫, 也就沒有起義反抗. 泛印度化是以貿易和文化傳播達成的, 不像希臘人和中國人…..
根據中國史料, 「扶南國」在公元235至519年間斷斷續續入貢求冊封. 但是研究大量的高棉古碑, 卻完全看不到當時存有強大的政權.*** 所謂扶南國頂多是鬆散的小部落聯合體, 借機作大向中國行朝貢貿易, 而天朝中國嘛自然…..
2 〈古碑〉
至遲公元500年左近, 灌溉系統傳入,高棉社會才高度組織化起來.****
公元七世紀以後, 大約有200塊以高棉語或梵語刻成的石碑保存下來, 記述了前吳哥的狀況, 且多記有確切年份. 首塊高棉語碑刻於611年; 首塊梵語碑則刻於兩年之後.
有趣的是兩種石碑除了以不同文字書寫之外, 其體裁和記事面向均各有規定,不相混淆, 顯見是為了不同的利益觀點服務.*** 推論當時的社會至少非正式地分為掌握梵語的人和只懂高棉語的人兩個部分, 梵文用於事奉神靈,而高棉語則是日常用語.
梵文碑的體裁是詩歌, 內容清一色向統治階層歌功頌德, 如建造印度教寺廟, 舉辦法事,軍功凱旋等等. 利害的是,據 “印度學”專家所說, 其修辭之精妙,排比之巧究, 水平直迫當時印度本土的作品.
高棉語碑文的體裁是散文, 內容記錄寺廟的建設過程和日常管理細節. 很多碑文以詛咒結尾, 阻嚇蔑視和侵攘廟宇的人,矢言其後代必遭天譴. 碑文記述了寺廟體系中有大量奴隸職能.
奴隸是前吳哥王朝人口中的大多數, 共有14種之多,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 各有不同的出身和義務規定.**** 奴隸不同於僕人, 沒有人身自由,可被轉售或贈予. 他們中很多有契約在身, 為了清償債務而為自己或父母所出賣; 也有很多是戰俘或其後人.
(B) 學界一般將公元802-1431年之間稱為 “吳哥時期”.
3〈吳哥王朝〉
吳哥Angkor字源是梵文nagare, 意思是 “城”. 吳哥國位於今日柬北 洞里薩湖Tonle Sap周邊地區, 世代有高棉語族群定居. 吳哥王朝的世系和編年早已為柬人所遺忘, 卻被法國考古學家根據碑文重新訂定.
刻於1050年最重要的 「斯多加通碑」文記載, 802年 闍耶跋摩二世在城北的 庫倫山舉辦了祭祀儀式, 成為了 “普世君主”.*** 據現今學者的考証, 闍耶王其實早於770年已從爪哇 (註:至於此爪哇是否即為現今地圖上的爪哇則無法保証.) 來到此地, 經過三十年的奮鬥, 以少許軍事行動, 外加大量的外交和聯姻, 才於是年與各路諸侯 “會盟於庫倫”, 執牛耳而奠王者之尊位. 無論如何, 吳哥開國.
纂位登極的第三位國王 因陀羅跋摩(877-889年在位)( 註:跋摩意為盔甲, 因陀羅是印度教戰神.) 才是宏開大業之主. 他是典型 “英主三部曲” 行為模式的領頭羊:首先, 興辦大型水利工程, 面積300公頃的大水庫, 目的是改變地貌以彰顯國王的權力和與天神的關係.*** 其次, 樹立父母和祖先的塑像, 裝扮成神的形象.
最后, 建造廟山(即王陵, 定必是一間寺廟, 存放石棺.), 即著名的梯型金字塔 巴孔Bakong寺. 該寺是第一座主要以石頭而非磚塊建造的寺廟. 估計前後共有13位君主建有廟山, 但並非全都保存下來.
碑文表明 因陀羅王積極開邊,統治泰國東北部與及湄公河三角洲, 即占婆(今之南越). 國王又自稱軍功蓋世, “站在 中國、占婆和…. 諸王之上”. ( 夠利害嗎?)
第四王 耶輸跋摩(889-910在位) 也是位有為之主, 建造王城, 取名耶輸陀羅城(即 吳哥城). 他又聲稱要在國境偏遠各地興建一百座制式相同的寺廟, 現時已發現了12塊內容一致的有關碑文, 其中6塊在柬南. 碑銘的分布說明「柬埔寨」作為政治觀念已獲得承認.***
第九王 貞陀羅跋摩(944-968年在位) 治下國家繁榮,文化巔峯, 更重要的是佛教傳入. 第十王 闍耶跋摩五世(968-1001年在位) 時佛教開始興盛, 與濕婆教融合. 闍耶王死後, 吳哥進入動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