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150630形意拳

論藝150630

形意拳

Tony執筆:中國武術七大拳系(六)

 

形意拳系的歷史

若說太極拳以輕靈圓活的風格在內家拳中獨領風騷的話,那麼形意拳則以硬打硬進、電擊雷震般而別樹一幟。  形意拳又叫「心意拳」 或「 心意六合拳」,與武當、太極、八卦並稱內家四大拳派。

 

形意拳出現於明末清初之際,創始人 姬際可(1602-1660年),字龍峰,祖籍山西。 據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手抄本《姬氏族譜》記載,姬際可 “技勇絕倫,老年破流寇(指李自成)於村西,手殲渠魁,人號  “神槍””。

相傳姬際可早歲曾到嵩山少林寺學藝十年,頗得秘傳,尤精槍術。 晚年潛心鑽研,變槍為拳,取「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之意,創編出「形意拳」,在里中教授子弟,人稱「際可拳」。

據史料,形意拳的初傳譜系為 :   姬際可 — 姬氏六子、南山鄭氏 — 曹繼武 — 王自(子)誠 — 戴龍邦、馬學禮。

 

戴龍邦乃山西祁縣首富,其產業有「一座南山半座城」之稱。戴龍邦傳其子 文量、文勳,形成「山西派」。

 

戴文勳傳直隸(今河北省)深縣人  李洛能(商人,名飛羽,約1806-1890年)。 李洛能學藝十年,四十七歲而技藝大成,打人如掛畫,人稱「神拳李」,晚年回原籍,弟子眾多,如 郭雲深(1855-1932年) 、劉奇蘭、劉曉蘭、李鏡齋(舉人,曾任府學教授,63歲時拜李洛能為師)、劉元享、張樹德、百西園、賀永恆、李廣亨(撰有《心意情義》)、李太和(李洛能之子)、劉之和等人,形成「河北派」。

 

馬學禮是回民,祖居洛陽,把技藝傳給外甥  馬興、馬三元,以及南陽人 張志誠,由此形成「河南派」。馬興傳兒子  馬梅虎與及劉萬義。

馬梅虎是河南派第三代名師,訂下嚴格的傳拳門規 :

寧可失傳,也不亂傳。 凡忤逆不孝者,貪財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貪酒好色者,概不得傳。 師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 為師者以嚴為明,教徒必成;  為徒者敬師如父,既學必成。不求千式有,只要一招精 。功成藝就,決不許在街頭賣藝求錢。

 

在此之前,河南派形意只在回民中傳授,人稱「教門拳」,從馬梅虎起,才打破這個規矩,傳給漢民。河南形意南陽系 張志誠擇徒極嚴,得其真傳者只有 李政一人。  李政是張志誠的外甥,以保鏢為業。 李政傳朋友 張聚,張聚又傳給外甥 買壯圖。 買壯圖是商人,足跡廣布,傳人較多,著名的有 丁兆祥、 李寶森、 安大慶、以及 袁鳳儀(原習少林拳,創辦「萬勝鏢局」)、尚學禮(原為袁鳳儀之徒)等。 及後再南傳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

 

馬學禮之後,河南派形意衍化為兩支 : 一支為 馬興所傳的洛陽系,一支為 張志誠所傳的南陽系。  洛陽系至今仍主要在洛陽地區流傳,拳路較多。 南陽系流傳較廣,並遠傳至其他省市。

 

人們又習慣把山西、河北的形意拳稱為「北派」,把河南形意拳稱為「南派」

 

形意拳系的技法〉

形意拳基本屬於象形拳,主要模仿動物的捕食及自衛動作編成套路,即所謂「象形而取意」,如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鷹、熊等。  北派形意拳以 “十二形”為主,南派則以 “十形”為主。 在實戰中,北派多用梢節,即拳掌擊敵;而南派更注意發揮中節、根節,多以肘膝和肩胯擊敵。

 

從姬際可創拳到清末民初這二百多年間,形意拳的內容不斷豐富完善,拳理也逐步深化。 據考證,山西姬氏最初所創之拳叫「心意六合拳」。 「心意」一詞源於佛經,《俱舍論》曰: 「心意識體一」意思是 “思想、意念、認識、體覺本是同一回事”。  姬際可所創拳法,前後各六式,故命名為「心意六合拳」。  另外,戴龍邦增編了 “五行拳”,李洛能創立了 “三體式”,河南派形意增編了 定身拳、玄妙拳等多種拳路。

拳理也從戴龍邦起為之一變,取煉氣養生之說,發展成道家拳派。 李洛能把「心意六合拳」改名為「形意拳」,使之名實相符。

 

形意拳雖屬內家拳派,但素以驃悍雄勁、勇猛快速著稱。  其動作雄渾質樸,整齊劃一,簡練實用,講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與太極拳的風格迥然有別。

在技擊原則上,形意拳主張先發制人,搶佔中門,硬打硬進。 形意拳極重視膽氣,拳經云 : 「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又云 : 「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 交手時要求「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面前來手如不見,胸前來肘若枉聞」,「拳打三節不見形, 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爭取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戰鬥。 同時又要求「遇空不打,見空不進,拳不虛發,意不妄動」,以充分發揮準確性和力度。 太極拳的關鍵是捨己從人,借力打力;形意拳則反其道而行之,強調以我為主,中門直進,近敵發力,力透敵身。  這種硬打硬進的風格在內家拳中可謂絕無僅有。

 

形意拳在中國武術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武學的三大境界, 即 “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界定了武術功力的層次差別。三大境界的名稱都是從道家「內丹派」那裡借來的。

煉精化氣又叫「易骨」,是第一層功夫,在於練出 “明勁”,即示形於外的剛猛之勁,同時還要打通任督二脈,完成小周天功 。  練氣化神又叫「易筋」,是第二層功夫,要旨練出 “暗勁”,即剛中含柔的勁,同時還要打通奇經八脈,完成大周天功 。

煉神還虛是形意拳之最高境界,又叫「易髓」,目的練出 “化勁”,即所謂「陰陽混成,剛柔悉化」。  拳經說 :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有心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見奇。」化勁是武學的極致。

 

形意拳是一種比較簡約的拳法,沒有任何花架子,也很少跳躍動作 。 它的基本拳路,如五行拳 、十二形等,都是單練式,一左一右,反覆演練,簡樸實用,毫無華麗氣息,幾乎沒什麼觀賞價值  。  但是,習拳者每天要將這些簡單動作重複數十乃至上百次,日積月累,年復一年,一旦與人交手,在速度、力量、準確性諸方面均達到驚人的地步 。

 

形意拳極講究「寸勁」,即在觸敵的一瞬間發勁,猶如電閃雷鳴,產生強大的衝擊力和穿透力,造成殺傷效果。

形意拳以拙勝巧,講究以快打慢,以剛摧柔,鮮明地體現了近二百年來中國武術由博而約、由繁而簡的發展趨勢,因此能在諸大拳系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後來居上。

 

〈意拳〉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郭雲深的弟子 王薌齋(河北深縣人,1885-1963年)又在形意拳的基礎上捨形取意,在北京創立了「意拳」(曾名「大成拳」),再使中國武術往前推進一步。

王薌齋大膽捨棄武術所有的傳統套路和固定招法,返璞歸真,將 “站樁功”提升到首要地位。  站樁時只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而不必意守丹田,更不講大小周天。   意拳沒有套路,沒有固定招式,只講隨機應勢,應感而發。

王薌齋在一招之內,擊倒曾獲世界最輕量級職業拳擊冠軍的匈牙利人英格;又曾多次與日本柔道高手較量,均一招將對方擊倒。

 

王薌齋說 : 「意緊力鬆,筋肉空靈,毛髮飛漲,力生鋒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  他又說:「意自形生,力隨意轉,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  中國武術向來有「以意擊人」之說, 意拳捨形而取意,把由意生力、以意擊人的理論直接轉化為技擊實踐。 這是繼太極拳問世以來,中國武術的又一次革命,對中國武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王薌齋著有拳道中樞意拳正軌大成拳論等,其中頗多驚世駭俗之言,如「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乃是生生不己之動」,「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等等,的確為中國武術理論別開生面。

 

形意拳系近百年來發展極快,已涵蓋大半個中國,並遠傳海外。在美國傳播河南派形意的是 于化龍及其弟子徐谷鳴,而河北派所傳更廣。  在日本,曾被王薌齋擊敗的 澤井健一將形意拳改名為「太氣拳」,大力推廣。   箇中原因,除了形意拳動作簡約、切於實戰等因素外,還與該拳系歷代傳人較少保守性,並致力於理論研究有關。   從王自(子)誠、戴龍邦起,歷代高手大都有拳論傳世,於拳理、拳法的研究步步深入,時有創新,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武學體系。

 

 

資料來源 《功夫中國武術文化》(2013) 王廣西

出版社    :知書房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