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811經濟與自由(三) 飢荒的經濟分析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讀書札記150811
經濟發展與自由(三) 飢荒的經濟分析
掌門執筆

直覺上飢荒當然源於糧食短缺和貧窮, 如果有人說飢荒與兩者關係不大,你信是不信?
〈飢荒的悖論〉
作者透過跨國比較分析得出結論, 認為糧食短缺和貧窮只是飢荒的必要條件, 而非其充分條件;*** 要形成飢荒還得加上 社會機能窒礙和政治決策失誤等人為因素.***** 換句話說, 造成飢荒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根據作者賴以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典研究, 當代的嚴重飢荒從來不曾發生於民主國家—不管她們有多窮;**** 最多飢荒發生的是軍事獨裁和殖民地統治國家,這點非常重要. 究其道理,現代資訊和運輸發達, 糧食調配,無論是國內均輸, 抑或國外進口,均甚方便, 因此飢荒是相當容易避免的,只要政府及時和積極處理即可.*** 這裡尚未計及國際人道救援.
重要事例:獨立前的印度飢荒不斷,最後一次(屬於最大型的) 是 “1943年孟加拉大飢荒”, 餓死者二至三百萬人. 戲劇化的是獨立後的印度從未發生過飢荒, *** 就算最嚴苛的1973年,某省份的人均糧食生產只有同期非洲某些重災國的一半, 由於社會安排及時得當,並沒有大量餓死人.

民主國家之所以從不發生飢荒, 是因為政黨政府既要面對國民,又有新聞輿論從旁監督, 具有誘因迅速和積極回應事態,消弭禍害.*** 反之, 獨裁政體無須向國民交待負責,傾向保持面子和封鎖資訊, 因循推卸,才會釀成巨禍.

飢荒與糧食短缺無關的典型事例是
〈1947年孟加拉飢荒〉.
該年孟加拉的整體存糧處於歷年的高水平,*** 飢荒起因於洪水造成的區域性失業, 人們預期幾個月後穀物必將失收,引發恐慌性搶購, 有糧者囤積不放,糧價飊
升,赤貧民和失業者餓死. 然而飢荒卻在收穫月份到來之前結束,並未受到歉收的實質影響, 可見與糧食總供應關係不大,而是一種瓶頸現象.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儘管全國存糧充足, 但是飢荒仍可發生,並且嚴重打擊少數弱勢社群. 事實上飢荒多數情況下屬於地區性現象,甚少打擊超過全國一成的人口, 只要糧食調配得當,愈大的國家愈難發生飢荒.***

要理解飢荒現象,先要弄清楚
〈何謂飢荒?〉
Def. 「飢荒」可定義為一種與糧食消費有關的急性剝奪現象,*** 性質上是一種瓶頸現象。
一般認為飢荒是糧食總供應不足的問題, 其實糧食就算如何短缺,只要調配得當,很難去到大規模餓死人的地步, 在於現代,這更非實情. 飢荒從來是糧食分配的問題,*** 真正原因是某個弱勢社群遭到急性經濟打擊,喪失購買糧食的能力.

就像遭到火澇地震災難急襲一樣, 飢荒常常暴至暴退,為時短暫卻做成殺傷. 飢荒做成的死亡主要不是餓斃, 而是由於身體虛弱和衛生缺失引起併發症、人口被迫遷徙和疫疾流行. 即是之故,救治之道也和救治其他災難一般無異, 政府政策和社會安排能力決定了救災的效益.***

飢荒的成因有多種, 理論上只要該事態有能力急速剝奪某個貧窮社群的糧食購買能力即可.*** 據此, 致命的是受害社群的 「相對購買能力」受到何等程度打擊, 有時糧價沒有狂升也可能發生飢荒.
例如自然災害或經濟動盪導致某行業大規模崩潰和嚴重失業 (著名的實例是印尼香料群島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因為香料市場崩潰而引發飢荒.), 即使糧食供應沒有出現大問題,也足以引發飢荒.

〈飢荒類型學〉
如前所述,飢荒的真正成因是社會機能窒礙和政治決策失誤. 按其因由,可分數類:
A由於欠缺社會安全體系, 只要意識到糧食短缺,人民過度恐慌, 出現急性搶購和囤積,造成糧價抬升,貧者餓死. 這是飢荒的主流形態, 糧食是否真的匱乏到想象中的地步有時無關宏旨,正如孟加拉1947例子所示.

B較為離奇的情況是社會中某些職業團體收入突然富裕起來,相對購買力大幅提升, 一旦有事, 相對購買力低的群體首當其衝, 供糧受到急性剝奪.*** 這是分配機制短期失衡的問題, 就算在糧食總供應量平穩的情況下也有可能發生.
事例「1943年孟加拉飢荒」: 當時日軍佔領緬甸,但已瀕臨戰敗; 英軍重兵駐紮孟加拉,國防支出浩繁, 城市居民享受到 “戰争景氣” 而收入增加. 在偶然的情況下糧價突然飊升, 購買力高的城市居民恐慌搶購,投機囤積. 糧食急速扯吸進城市,低購買力的鄉村居民餓死.

C飢荒的性格永遠是急襲最弱勢的社群. 當宏觀經濟出現結構性變動, 例如重大的生產技術創新, 無可避免地某些職業類別會實質衰退. 結構性失業社群很易成為飢荒的犧牲品.

D基於相同機制, 環境和氣候條件變化也會造成相同效應. 這在當代屢屢發生於撒哈拉非洲.

人類文明史上相當罕見,兼且最悲慘的飢荒是
〈1847年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
那年代愛爾蘭省普遍貧窮,而馬鈴薯是當地人的壓倒性主糧, 飢荒肇因於全域性馬鈴薯蟲害,持續數年之久.*** 災情極度嚴重,人民被迫外移, 愛爾蘭人口削減三分之二,直至百餘年後的今天仍未恢復. 但是最悲慘的卻是當時英格蘭存糧相當充裕,不但沒有運往愛爾蘭紓困, 反而匪夷所思地糧食由愛爾蘭倒轉輸出往英格蘭!何以如此?

E事緣這次飢荒被歸類為殺傷力最大的「蕭條飢荒slump famine」:經濟全面蕭條導致購買力嚴重縮水,糧食價格反而比災區外圍較低, 如此,在政府沒有插手干預的情況下,市場機制把糧食扯離災區!
當時英格蘭已建立了完善的救濟體系, 但卻對同屬一國的愛爾蘭災難熟視無睹. 英格蘭人為何這樣喪盡天良?那是因為歷史因素和種族歧視, 英格蘭人視愛爾蘭人為劣等民族, 認為飢荒是咎由自取.( 誰叫他們cheap到只吃馬鈴薯?)

〈預防飢荒〉
作者認為飢荒其實很易避免, 只要政府在政策面加以重視,及早制訂對策即可.
緊急賑濟只是事發後為之,策之下者也, 但已足夠舒緩災情,保存人命.

中策是在飢荒將發未發之際平抑之, 方法是透過社會安排,針對弱勢社群提供公共援助, 以保障其基本糧食消費能力. 這方面印度的做法相當成功, 政府在察覺到有可能發生飢荒的省份大量創造臨時性就業機會, 令到貧困社群能夠賺取收入,不致捱餓, 這比緊急賑濟更為有效,成本也更低.

策之上者弭禍於未萌. 既然飢荒是糧食分配機制出現窒礙, 那麽梳理機制才是防患於未然的高明著手. 梳理之道有三:a政府扶持貧窮階層的所得與就業;b疏通糧食與就業市場, 防止出現壟斷情況;c維護社會正常商業運作.

《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1999) Amartya 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