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0929鴉片狂潮的市場學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說史150929

鴉片狂潮的市場學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19

 

〈劇場〉

鴉片,俗稱大煙,以罌粟汁液熬製而成的致癮品, 為有清一代中國人之至愛.***

中唐以前並無關於此物的記載; 明以前只作藥用,由本土生產,即 “土煙”. 明初拓朝貢,優質鴉片作為貢品從南洋輸入, 仍作藥用,故稱 “洋藥”. 明中葉 “灼火吸食”之法也從南洋傳入,吸煙遂成惡習.

 

清前中期鴉片國際市場逐漸成熟,貨源有三路. 最上等的是 孟加拉出產的「公班土」, 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產銷.*** 次等的是印度各土著邦出產的「白皮」, 為避東印,繞道葡萄牙人殖民地 果阿和達曼出口中國. 最劣等的是土耳其和伊朗一帶出產的「金花」「紅玉」, 由美國 旗昌洋行販運來華, 由於質劣,只供摻和高檔產品之用.

 

清初外洋鴉片尚未大規模生產,價格極昂貴,等同黃金, 非庶民所能消費,是以毒癖尚未廣傳.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實施閉關政策,只餘廣州一口通商之時, 年入口不過200箱; 1767年才達1,000箱, 增長 “平緩”. J  此際起東印度公司勢力大盛, 1773年針對中國試銷成功; 1780年獲得出口專利權, 嘉慶4年(1799) 年入口達4,000箱, 鴉片狂潮這才起浪.

 

在戲肉的十九世紀,鴉片潮流共分三浪. A平穩期嘉慶5至25年(1800-1820) 年均4,500箱. B起飛期 道光元年至十年(1821-1830) 年均18,700箱, 英商佔11,000箱,可見東印貨源獨大. C瘋狂期道光十一年至二十年(1831-1840) 年均35,400箱. 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前夕的道光十九年, 進口量突破40,000大關.***

 

市場踏入瘋狂期的轉折處,以土邦生產的 「白皮」大量湧入為標誌事件.*** 白皮在道光元年輸華僅1,650箱,到十九年暴增至21,900箱, 壓倒了「公班」18,200箱的銷路. 內裡有何乾坤?

〈市場〉

若以為鴉片狂潮純是中國人放縱吸食所致,則未免喪失經濟學視野, 價格下降刺激需求, “市場黑手”才是 “無形”的推動力源. 事件緣於 公班與白皮在印度出口市場的長期角力,最終達成解決方案,*** 導致價格大幅向下調整, “廣惠中國普羅食家”, 刺激需求倍數增長,形成消費狂潮.

 

早在東印獲得鴉片專利權,就制訂了系統性長期營運策略,高效執行, 久之成為公司的重大利源. 其做法為 “青苗債” 方式貸款與鴉片農戶, 收成後勒價收購; 然後在 加爾各答公開拍賣, 拍賣條件對買家而言相當寬厚.****

 

貿易商組成「洋行」參與競投,行內稱為「港腳」. 投得的貨物僱用最先進的「飛剪帆船」運到珠江口 伶仃洋面,存放大型浮動貨倉「躉船」之內. (躉船之名即起自此時.) 華界走私幫則以「快蟹」(由數十人操槳之大型高速艇.) 運載滿箱銀元登上躉船交易鴉片. 據說負有緝私職能的 虎門廣東水師對維持交易系統的穩定性功不可沒…..

這裡有一點要特別注意, 法理上東印從未直接出口鴉片前往中國, 所有鴉片均於公開市場以競投方式售予 “無干係” 貿易商, 所以並無抵觸中國政府的禁煙法令.****

 

公司以拍賣方式大宗脫手貨物,除了便利交收套現, 還易於操控價格, 做成公班的售價長期居高不下. 而東印的政策就是一面限制公班供應,一面以出口專利權遏止白皮輸出, 以維持公班的高昂拍賣價.

以1813年為例, 公班的成本價每箱237盧比,拍賣價2,428盧比, 除稅後東印實收價款的2/3. 拍賣價雖是如此之高,貿易商的利錢仍很深, 以1817年為例,拍賣價1,785盧比,在華到岸價2,618盧比, 毛利883盧比,約折四百餘銀元.

 

這種狀況在1815年前後逐漸改變,部分貿易商開始與邊遠土邦合作, 廣種白皮, 繞道葡萄牙人口岸輸往中國,擺脫東印的控制. 就算加上額外運費,白皮的到華價格仍比公班平宜得多,於是銷路大增, 由往昔年500箱躍增至1816年1,200箱, 和1820年(道光元年)1,650箱.

價格競爭的結果, 1817年白皮大傾銷,售價壓低至每箱680銀元, 迫使公班售價由1,300元崩跌至840元!***

 

事件嚴重打擊了東印的運營部署, 公司接連出手搶控局面,包括到葡萄牙口岸攔截式收購白皮; 擴大公班種植,實行價格戰; 對土邦王公施加政治壓力和財政津貼, 與之訂約削減白皮生產. 凡此種種招數均成效不彰,白皮在華銷路終於蓋過了公班.

 

1831年東印制訂了終極解決方案,允許白皮繳納「過境稅」,由孟買公開出口.*** 貿易商縮減了兩個多月繞運時間和運輸成本,自然極表歡迎; 而公司收取補償稅款和截斷葡萄牙人財路,亦大有收穫. 當然,代價是壟斷市場系統自行崩解,**** 而效應則是中國市場踏入瘋狂期.

 

對東印來說,更悲慘的是1832年英國國會改革, 為了順應工業革命成功的形勢, 產品必需謀求國際市場, 於是轉為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次年,更通過法案取消東印對華貿易壟斷權,此為後話.

 

〈市場經濟學〉

壟斷市場崩解的直接效果是價格大幅調低和成交量暴增.**** 中國市場巨幅拓展,反映的不是人民這時才 “學壞”, 而是大眾化價格使普羅階層負擔得起鴉片消費, 其道理正如不久之前英國普羅階層對茶葉需求暴增一般無異.

 

東印政策的改變,從壟斷市場到主動開放競爭性市場, 反映的也不是公司管理層這時才 “學好”, 而是利潤主導下市場力量的推移. 對公司來說最好的永遠是「獨佔monopoly市場」, 而向「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市場」屈服靠攏仍是不得已之舉.

 

按照古典經濟學, 因為「邊際效用遞減律」的作用, 交易行為使得雙方各自提高了效用,提高部分稱為 “盈餘surplus”. (請參閱《SENSE隨筆130624搶掠盈餘》.)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沒有人能夠影響價格, 而交易者會交換至邊際效用為零才停止. 理論上社會總效用在這個 “均衡價格點” 上面最大化, 同時成交量亦見頂.

但在獨佔市場中,獨佔方可以任意操控價格, 他將會選取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價格點, 使得交易對手的盈餘部分轉到了他手中. 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 獨佔價格通常大幅偏高,而成交量則明顯削減.

 

東印表面上自行取消獨佔市場, 實際上當然是因為沒有能力控制貿易商繞道出口的招數. 獨佔雖可獲得暴利, 但是長期而言,維持獨佔的成本卻升至難以承擔的地步.

 

 

《道光十九年》 (2015) 沈渭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