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1007藝術的既視感

SENSE隨筆151007
藝術的既視感
譚復生執筆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有日早醒,曉聞風雨,心湖突然浮現一組舊識詩句。 莫名其妙地,回想起少時夜雨讀詩,一瞬間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觸,懷緬、蕭索、幽思在心頭迴蕩不息,久久不能自已。

當我從這種狀態淡出,重新審視自己的時候,就發現到前此的我其實是進入了一種對美的體驗狀態。 人為什麼會覺得一樣東西 “美”? 這讓我憶起《美學與心理學》一書對於美的心理解釋。

Def. 「美」,是 物件/人物/事態 的一種形式,能夠刺激人類內心深處的欲望,使之進入一種 “入神”的狀態。
這種「審美狀態」是一種充滿期待且不滿足的求索心態,非常專注於當下的感受。 所以著眼未來,行動主導的 “功利心態”與之相排斥。 換言之,審美狀態就是透過眼前所見的印象和內心情緒的連結,純粹感受世界和一己心念之間的共鳴。

當人們進入審美狀態時,就會:
A敏感性增強
當人們把全部心力都專注於當下,而非未來的事物,才有可能極清晰地感受到自身的心念流動,而非集中精神做出對外界的行動和反應。*** 專注於當下的印象,比起平時更能仔細地察看細節, 而這種對印象的探索,正是感受 “美”的關鍵。探索源於在這種狀態下對事物敏感性的增強。

B內心反復迴響
一個人專注於當下印象和內心的連結,就會留意到連接緊密之處,然後逐步踏進“注意外在事物—引發內心情緒”的正回饋,眼前的任何事情都是這種幽微情緒的展現,反復地在心裡迴蕩。

進入這種審美狀態後,整個世界都生動豐富起來,感覺上煥然一新。 所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正是對此的寫照。 一瞬間見到某人的眉目,勾撩起往事的回憶和情思;風風雨雨無不是召喚情緒的象徵;現在、過去和未來在內心強烈鼓盪,無處不是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隔空呼應。
這種時空交錯的 “似曾相識”感覺,就是「既視感」。

對於欣賞藝術的人而言,眼前的藝術品(甚至世間任何事物)本質是什麼並不重要,從對世界的印象走進內心的欲求和呼喚,觸發 “情緒—印象”的正回饋才是最重要。 如果太在意外物本身的形貌及其背後的結構,反而停滯在外在世界,未能進入內心的感受,對於美的感受就會停滯不前。 此所以佛家把執著於事物本身的心態斥之為「著相」。***

因此藝術品表達的意思是不必清晰的,甚至必須是曖昧的。 從無窮無盡的混亂中梳理出內心渴求的理則,找出沉睡在內心的欲望和眼前的現象之間的連結,這就是欣賞藝術的過程。***

從這裡推演下去,世上頂尖藝術家之所以是頂尖, 正因為他創作的藝術品如歌曲、畫作、小說、電影……,能牽動起他厠身的社會中人群的情緒,在欣賞他的作品時能夠輕易進入審美狀態。 而史詩級的藝術家所創作的傑作,更是穿越時空,洞穿人性,能夠召喚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中人的內心情緒,產生一種「既視感」,而與之共同鳴放。

參考書目:《美學與心理學》夏爾.莫隆